近年來,農業部聯合有關推廣科研教學單位開展了稻漁綜合種養新技術模式的試點示范,逐步形成了稻魚、稻蟹、稻蝦、稻鱉等19種典型新技術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實踐表明,稻漁綜合種養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優勢,“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能有效促進糧食生產,極大地促進農漁民增收,同時具有巨大生態效益,是產業扶貧的有效手段,是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值得大力扶持和推廣發展。
五個“促進”,稻漁綜合種養成效顯著
據統計,全國約有4.5億畝稻田,水稻產量近2億噸,畝產約440公斤。2015年全國稻田養魚面積2250萬畝,水產品產量155萬噸,水產品畝產69公斤,比2010年分別提高25.4%、13.2%和10.7%。自2005年開始,農業部先后在13個省(區)建立了19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點,示范面積100多萬畝,輻射帶動近1000萬畝。從示范效果看,水稻畝產穩定在500公斤以上,稻田增效接近100%,農藥使用量平均減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減少50%以上。經過長期探索實踐,新技術模式不斷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突出表現在五個“促進”。
一是促進糧食生產。2013年,對13個省(區)的19個稻漁綜合種養示范點進行了測產驗收,除一個示范點水稻減產3%以外,其余18個點的水稻較原來單一種植水稻時產量增加5%~18%,且畝產均在500公斤以上。實踐表明,在稻漁綜合種養地區不僅不存在影響水稻生產的情況,還極大地帶動了種稻積極性,為此,浙江、廣東、寧夏等省(區)農業和漁業部門聯合出臺了扶持稻漁綜合種養的政策措施。在一些地區,一些荒廢的低洼冷浸田得到開發利用,如湖北有206萬畝低湖冷浸田被開發成稻田養小龍蝦基地,相當于增加了206萬畝稻田,浙江德清縣一企業將3000多畝池塘全部改為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相當于增加了3000畝稻田。
二是促進農漁民增收。稻漁共生互促,可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示范情況表明,每畝可節本30~50元。稻漁模式下的稻米和水產品品質優良,較普通稻米和水產品價格高,稻米普遍比普通稻米每公斤多賣約0.4元,有的鱉田米、蟹田米可賣到40多元/公斤,如德清的鱉田米98元/公斤,廣東連南縣稻田養殖的禾花魚價格是同類魚價格的5~6倍。根據示范點測產驗收結果,每畝增加效益最低941.86元,最高13584.71元。全國調查表明,稻漁綜合種養比單種水稻畝均效益增加90%以上,平均增加產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增加產值都在1000元以上,如“稻-小龍蝦”模式增加1456.28元,效益增加258%,“稻-鱉”模式增加13744.94元,效益增加5549%,“稻-蟹”模式增加2484.33元,效益增加351%。
三是促進產業扶貧。稻漁綜合種養是一些地區產業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是廣東省十六個重點扶貧縣之一,該縣在省漁業部門支持下,建設連南縣稻田養魚示范園區3000多畝,覆蓋2個鎮5個村,惠及農戶近3000戶,輻射帶動近2萬農戶脫貧致富。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先后5次到連南調研,對該地區稻漁綜合種養給予高度肯定。云南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在德宏州、紅河州扶持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成效明顯,畝產值近2000元,帶動大批農民脫貧致富。目前,在不少地方已因地制宜發展了一些有效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扶貧模式,正向其他適宜地區擴展。
四是促進生態效益。稻漁綜合種養充分挖掘生物共生互促原理,可有效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減少面源污染,促進生態改善。根據示范點測產驗收結果,19個示范點中,最少的點減少化肥用量21%,最高的減少用量80%;農藥用量最低減少30%,最高減少50.7%。根據上海海洋大學、浙江大學等技術依托單位研究結果,稻漁綜合種養平均可減少50%以上的化肥使用量,減少50%以上的農藥使用量。研究表明稻田中魚、蝦等能大量攝食稻田中蚊子幼蟲和釘螺等,可有效減少瘧疾和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的發生,稻田中蟹類活動和攝食可有效減少雜草的滋生,可有效節省人力并減少農藥的使用。研究表明,采用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稻田其溫室氣體排放也大大減少,甲烷排放降低7.3%~27.2%,二氧化碳降低了5.9%~12.5%。
五是促進三產融合。稻漁綜合種養新技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