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莊村是山西省太谷縣一個城郊型小村,距離縣城2公里多,全村現有110多戶、300多人,常住人口247人,勞動力167人。全村土地面積792畝,耕地面積560多畝。2016年11月,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調研組一行4人到山西省太谷縣武家莊村調研,通過座談交流、搜集材料、查看賬本數據等方式,重點對武家莊村30年發展變遷進行對比分析,對武家莊村如何突破發展致富瓶頸進行了認真思考。
武家莊村發展變化情況
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傳統種養業一直是武家莊村農業的主導產業,農作物種植以玉米、蔬菜為主。2015年,全村糧食產量達到433噸,比2006年增加333.6噸,增長3.4倍。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6年的626元,增長到2001年的2993元,再到2015年15714元(比全國農民人均收入10722元多4992元),增長25倍。家庭經營收入中種養業收入增長緩慢,卻一直在家庭經營中占比較大,2010年后由于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種養業收入占比從70.7%降到2015年49%。工資性收入因外出務工人數和工資水平大幅增長,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5年外出勞務工資性收入達到176萬元,增長了117倍。支農政策持續向好。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家莊村歷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稅費改革、種糧補貼等一系列中央惠農政策出臺,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1986年全村農民上交各種提留、攤派、鄉統籌、稅金8849元,人均負擔31.3元,2000年人均負擔上漲至147.9元。2005年太谷縣取消農業稅,農民未上交一分錢,相反全村還得到國家種糧補貼收入0.23萬元,人均增收8元,到2015年增長到2.8萬元,人均增收110多元。2009年、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出臺,農民能夠看得起病了,60歲以上的農民每月可以有養老金領,老人們風趣地說:“這比我們生個兒子都強”。2015年醫療報銷收入9.7萬元,人均增收393元,農村養老金收入4.4萬元,人均增收178元。從2006年到2015年十年間,武家莊村先后享受到上級政府各部門的項目扶持資金150多萬元。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武家莊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內實現了四化工程即道路硬化、亮化、綠化、凈化。同時還配套了圖書閱覽室,健身器材和村級衛生室,農民群眾普遍對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表示滿意。
嘗試新路徑面臨困境
從調研情況看,武家莊村人口與農村勞動力下降,設施農業規模大不,土地流轉困難,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較弱,嚴重制約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盡管這兩年新任村主任和書記也帶領村民們進行了生態農場、休閑農業的初步嘗試和探索,但還沒有找到可行的路徑。
誰來種地的問題十分嚴峻。武家莊村30年來一直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農業生產發展方式滯后,既沒有成功的規模種養,也沒有興起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種養模式。究其原因是勞動力結構分配不合理,其他各產業發展都受到制約。30年來全村勞動力一直維持在160人左右,2011年以來外出勞動力都在80~90人左右。除部分帶孩子的婦女外,40歲以下的勞動力沒有一個留在村里的,而40~60歲勞動力大多數農閑時也外出打零工,留守村莊的都是老弱病殘和婦女。農民群眾、基層干部擔憂地說,“老的退了,年輕的出去了,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和推廣需要具備一定素質的農村勞動力來經營,當前勞動力缺乏是最現實和緊迫的問題。
農產品市場風險問題更加突出。武家莊村糧食面積穩定增加,由于臨近縣城,前些年露地蔬菜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大,影響農戶收入的穩定性,蔬菜產業迅速萎縮,種植面積從2013年的201畝下降到2016年的102畝,收入從2013年的76萬元降到2016年的36萬元,下降了52.6%。村民郭躍偉提到,他常年種玉米、蔬菜,今年春季種了4畝茴子白,出售價只有5分錢,除去農藥、化肥等費用不計人工成本還賠了2000多元沒再種,可到了秋季價錢上漲到0.6元,正常能賣1萬多,結果又沒趕上趟,而四年前也出現過同樣賣5~8分錢嚴重虧損的情況。據了解,武家莊村奶牛飼養、生豬養殖都因市場價格波動大、養殖場抵御風險能力差紛紛停產,養殖業一直未能形成規模。
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問題亟須創新。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出,迫切需要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加快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但村里土地流轉市場始終沒有建立。村里2008年注冊的養豬合作社、種植合作社,因沒給村民帶來效益也早已名存實亡。因太谷縣修建高速公路征占村里40多畝耕地,補償款為4.5萬元/畝。征地涉及60多戶農民,征占后,村民人均耕地2畝。前幾年土地流轉集中經營的僅占少數,規模在20~30畝。2016年村主任、書記在村里流轉20多畝地種露地蔬菜探索認養農業,因缺乏資金、經驗,配套設施跟不上,不能吸引周邊市民遭遇失利。
農村不當消費之風逐漸滋長。人情禮支出從1986年0.1萬元增長到2015年37.4萬元,增長374倍,人情禮支出隨禮2015年少則100元,多的500~1000元不等。當地反映,農村婚喪嫁娶費用支出驚人,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問題較為突出。如娶媳婦光彩禮就要10多萬,房子要15萬,配車等加起來要50萬,兩個兒子就要100萬,大大超出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一些農民無奈地說:“活的給兒子娶不起媳婦,死了兒子埋不起老子。”這些牢騷話正是當前農村不正當消費問題的如實反映。
有關建議
武家莊作為一個典型的城郊型農業村,雖然交通便利,基礎不錯,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糧種菜和外出打工,但總體上原有的傳統種植模式未有大的改觀,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還未找到。武家莊村在農業生產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農民群眾反映的問題具有一定普遍性,為不斷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發揮區位優勢,堅持城郊型農業發展方向。武家莊村緊鄰太谷縣城,高速路沿村通過,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環境機遇。武家莊村要因地制宜,依托自身優勢立足城郊型現代農業,將蔬菜作為該村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閑觀光農業進行產業規劃,以農業的集約化、設施化和高效化為發展方向,加快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工程打造智慧“農谷”。做好與太谷縣域經濟發展的對接,促進村民持續增收。
利用“互聯網+”,加快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當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大潮已經到來,為改造傳統農業、推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也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關于“誰來種地”的問題,應扶持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要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相關扶持政策,加快培育扶持一大批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的新農民,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帶著資本和互聯網成果投資農業,解決設備設施投資、貸款等難題,帶領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關于“怎么種地”的問題,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達到一定規模,把發展農業物聯網應用作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的重點。在機制上采用土地入股等形式,探索租賃共贏,加大配套設施投入,可引進制造物聯網設備企業,借助農機基礎組建服務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組織綠色病蟲害防控公司。同時加強農業生產、科技與研究機構的合作。
幫助農民觸“電”,抵御農產品市場風險。調研期間,我們重點走訪了當地農村電商“樂村淘”,短短兩年時間建成25個省級分公司、700多個縣級管理中心、71000個村級體驗店的運營網絡。總結“樂村淘”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足夠接地氣,針對農村消費和農產品流通特點,創新探索出了獨特的農村電商上下行模式。特別是在幫助當地農產品上行,“樂村淘”充分發揮線下網絡優勢,抓好“一縣一品”,以縣管理中心為基本運營單位,實現供需對接并提供分揀、包裝、運輸等服務,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商品化程度。村里發展溫室蔬菜具有傳統優勢,可在省縣支持下搞好規劃,與當地農產品電商企業“樂村淘”對接,在武家莊設立村級體驗店,加強產銷銜接,推動當地農業市場化、倒逼標準化、促進規模化和提升品牌化,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抵御農產品市場風險,增加農民收入。
(調研組成員:王小兵 陳冬冬 王耀宗 李穎)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