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誰來種地”問題,核心是解決好人的問題,要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堅持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加強制度建設、創新培育方式、健全工作體系、營造良好氛圍,取得明顯進展與成效,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增添了生機活力。
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
隨著“四化同步”和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加速涌現,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成為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成為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實踐者,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亮點,是農業現代化的未來和希望。
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加入職業農民隊伍,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力量,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正成為創業創新的沃土,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業態催生一批新農人,一批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和退伍軍人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以及農業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新產業,有力地促進了一二三產業融合。浙江省實施“農創客”計劃,累計支持2000多名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從事種養業的占76%,從事農產品銷售和配送的占23%。這些大學生95%都是“80后”,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生,有癡迷葡萄的“女海歸”劉佳,有從牙醫轉行種植臺灣特色水果的張樂,有打造網上商城把新鮮蔬菜送上G20的朱峰峰,有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生產西紅花每斤售價達4萬元的呂曉芳。安徽省南陵縣“80后”職業農民谷浩,從上海海洋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承包養殖水面300畝,成為舊魚塘里的新漁民,創新四大家魚混養模式,實現單位面積養殖產量和效益翻番,輻射帶動周邊100多個養殖戶畝均效益增加1000元以上。四川省崇州市引入農業職業經理人302名,形成“農業專家+農業職業經理人+生產基地”科技服務模式,廣泛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水稻機插秧、綠色防控等節本增效技術,實現農業科研成果與田間地頭無縫對接。
一批想務農、有經驗的“老農”轉變觀念提升技能,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干力量,有力支撐糧食穩產增產。通過教育培訓,一批務農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獲得提升,正在成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骨干,他們積極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開展標準化、專業化生產,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基礎支撐。吉林省農安縣農民武向全,曾是種田能手,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轉變觀念,創辦天地豐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用農家肥和黑沙土改造鹽堿地,大幅提高了玉米單產水平,不但成為科技達人,還帶動周邊400多戶農戶,流轉、托管土地7600多畝。湖南省寧鄉縣鵲山村通過成立“土地銀行”把全村土地集中起來,流轉給遴選產生的60名新型職業農民耕種,改變了過去“土地細碎化”和“有田無人種”的困境。山東省臨沂市認定的6257名新型職業農民,共領創辦農民合作社1653家,注冊家庭農場267個,提升糧油等傳統產業,發展蔬菜林果等優勢產業,開發食用菌、花卉、中藥材等新產業,打造了“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的農業名片。河北省文安縣職業農民朱建光,通過培訓提升,從幾畝地零散種植擴大到100畝的規模經營,從單打獨斗到成立合作社、注冊商標、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發展特色農業,年收入達到70多萬元。
一批高學歷、有情懷的“知農”在職業培育中加速成長,成為農業后繼者,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一些地方積極探索,改革教育模式,創新教育內容與方式,立足未來農業發展培養后備人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江蘇省自2015年開始,針對省內高校所有涉農專業應屆畢業生,開展為期一周的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培訓,引導學生學農、愛農、務農,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福建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計劃,省政府每年投入近4000萬元,支持1.2萬名農民到省內涉農院校接受高、中等職業教育。安徽農業大學與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創設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業創新實驗班,采用“理論學習+實踐教學+創業孵化”的分段培養模式,目前首批畢業生已走上創業道路,注冊青年農場主商標,創建“青聯壹品”互聯網銷售平臺,成為全校大學生創業的孵化平臺。北京市依托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選拔一批農民以半讀半農、農學交替的形式,開展為期3年的高等職業學歷教育,開設必要的基本課程和農業農村特色專業課程,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主要經驗做法
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農業部、財政部加強宏觀指導和政策協調,陜西、江蘇等11個省區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等專門文件。2012年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累計投入超過80億元,全國1800多個農業縣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各地強化政府主導,突出市場機制,立足產業發展,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模式新機制。
抓住“人”這個核心。各地以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目標,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育和農業重大工程項目實施,扎實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一是分類型遴選。深入開展摸底調查,重點遴選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龍頭企業骨干、返鄉涉農創業者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骨干力量,建立培育對象數據庫。二是分產業施策。重點針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適度規模生產,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轉型升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領域,以及農機、植保、質量安全、農村信息等行業的從業者進行培育,打造一批產業發展帶頭人。三是分層級推進。中央、省、縣三級聯動,分工協作,農業部以師資隊伍、農民企業家、領軍人才為主,省級以培育中、高級新型職業農民為主,市縣級以培育技能型、服務型為主。
抓住“新”這個根本。各地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創新培育的內容、方式和手段。一是突出新內容。綜合素質方面,突出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科學發展等內容;生產技能方面,突出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新裝備應用和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信息化手段應用等內容;經營管理能力方面,突出創業創新、品牌創建、市場營銷、企業管理、融資擔保等內容。二是創建新模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培訓與現場實訓相結合,采取“一點兩線、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以產業發展為立足點,以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為主線,在不少于一個產業全過程周期內,分階段組織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參觀考察和生產實踐,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方式。三是應用新手段。開發“云上智農”信息服務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試點探索在線培訓、移動互聯服務和在線管理考核等服務,提高培育效果。
抓住“創”這個關鍵。各地通過政策推動和跟蹤服務,積極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一是開展創業培植。加強培訓輔導,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對接創業扶持項目,引導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將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創業創新的簡便市場準入、土地流轉、產業扶持、金融保險、教育培訓、獎勵激勵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三是加強跟蹤服務。對接農技推廣、農業科研單位、涉農院校等,加強后續跟蹤指導和服務,組織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產銷對接、跨省區交流合作、創業創新項目路演和技能比賽等活動。
抓住“培”這個基礎。各地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形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合力。一是實施培育工程。從2014年開始,農業部、財政部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逐步擴大覆蓋面,目前在8個整省、30個整市、800個示范縣整體推進,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二是建立培育制度。基本確立了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三是完善培育體系。創新運行機制,引導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業企業、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參與培育工作,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下一步打算
面對農業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仍然面臨內在動力不足、扶持政策不多、人員穩定難等挑戰,仍然存在師資水平不高、基礎條件薄弱、教育培訓效果不佳等問題。下一步,要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導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完善培育制度,強化培育體系,提升培育能力,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養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規模大、結構好、素質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
組織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按照農業現代化總體要求,組織實施《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農業現代化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指標體系,力爭“十三五”末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達2000萬人。
深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積極爭取財政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工程覆蓋范圍,開展整省、整市、整縣示范推進,加快現代青年農場主的培養,引導大學生、農民工等創業創新,力爭“十三五”期間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基本輪訓一遍。采取農學結合、彈性學制、學分累積等方式,推動新型職業農民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
快速提升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化服務能力。完善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化服務云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行專家團隊、師資隊伍、優質培訓資源線上線下融合,為農民提供靈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線教育培訓、生產服務和線上效果評價,讓職業農民搭上“互聯網+”的快車。
大力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舉辦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大會,展示新農民、新成果,推動跨地域合作與交流;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領辦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新主體、新農民融合發展。落實扶持政策,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獎勵激勵,樹立典型,加大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壯大的良好氛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