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總體部署的逐步實施,互聯網越來越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背景、發展環境和嶄新工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履行好“三農”工作職責,就必須適應這個總要求和大趨勢,大力實施網絡強農戰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全面應用,不斷從“互聯網+”中汲取“三農”發展新動力。
要注重從“互聯網+”中汲取國家糧食安全新動力
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破解諸多矛盾和問題,信息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選項,尤其是在以下幾個方面日顯重要和緊迫:
一是要利用“互聯網+”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通過自主創新、規?;a和政策扶持,破解農業物聯網設備質量不高、價格偏高和可持續性發展動力不足的短板,努力降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過程中物聯網跟進的門檻;要通過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預警防治及物聯網等現有重大專項工作的數據整合和技術集成,破解農業各環節各領域信息碎片化、孤島化問題,努力從整體上提高農業智能輔助分析決策水平;要通過互聯網技術和系統論思想,開發基于導航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的農業機械化作業模式,為農業機械化裝上“互聯網+”智慧之眼。
二是要利用“互聯網+”提高糧食供求形勢研判能力。在采集渠道上,要在傳統統計方法基礎上,充分利用移動端、傳感器、衛星遙感等現代技術與載體,通過網絡涉農數據智能抓取、多來源數據整合和技術挖掘等新途徑,解決數據不全的問題。在采集內容上,要利用互聯網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的優勢,從生產供給側監測延伸到需求端監測,全口徑采集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數據,同時推進全球農業數據調查采集分析系統建設,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打通農業全產業鏈。在研判方法上,要更加重視數據分析、模型分析、計算機模擬與智能判斷相結合,研制適合我國國情的監測預警方法體系。
三是要利用“互聯網+”提高糧食政策創設實施能力。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利用“互聯網+”了解政策受眾的需求,特別是充分收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意見和建議,以提高政策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利用“互聯網+”提高透明度,推動政策執行落實到位,防止出現跑冒滴漏,及時發現處置問題。在政策實施后要利用“互聯網+”開展政策績效評估,通過網絡輿情監測和信息搜集反饋,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客觀評價政策實施情況,進而優化政策制定流程及內容。
要注重從“互聯網+”中汲取農業市場監管新動力
近十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得到了高度重視和長足發展,開展追溯的領域和環節在不斷增加,實施追溯的地區在不斷擴大,浙江、海南等一些省份在區域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上取得了進展。但是,針對農業各領域各環節的追溯“各自為政”,沒能形成圍繞整個產業鏈的統一追溯體系,不同地區的追溯缺乏互通互聯共享,沒能形成“全國一盤棋”,追溯在農產品質量監管上的獨特作用遠未發揮出來。當前比較緊迫的有三件事:一是基于國際OID統一編碼標識體系,加快啟動我國農產品統一編碼工作,通過建立農產品“身份證”制度,為構建全國性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供基本技術支持。二是通過管理方式創新和業務流程創新,利用物聯網等監測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挖掘對接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信息,為構建全程追溯體系提供監管數據支持。三是通過融合共享和查遺補漏,推進數據資源匯集和向社會開放,建立健全面向生產者、管理者和消費者的全國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權威大平臺,實現面向社會的一站式服務。
從目前情況看,“互聯網+”對于提高農資市場監管能力更為現實與直接。一是要借助“互聯網+”更好踐行眾治思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廣大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訴舉報的便利化程度,讓用戶本身成為市場監管的有生力量。二是要借助“互聯網+”重構監管流程,更好踐行透明監管,采集農資產銷全過程信息,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交互平臺和網絡服務體系。三是要借助“互聯網+”創新獎懲機制,在網絡世界落實國家有關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虛擬空間,放大“紅名單”和“黑名單”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
要注重從“互聯網+”中汲取農村社會治理新動力
近年來,不少地方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新形勢下農村社會管理難題,涌現出一批值得關注的實踐范本。上海市早在2006年就啟動了“為農綜合信息服務千村通工程”,對全市所有的鄉鎮村進行信息化改造,保證每村都能有一個互聯網接入點;在全市涉農區縣的1391個村都建立了“為農綜合信息服務點”,其中融合了電子政務、村務公開、生活服務等多個業務系統,通過提供集成式服務,為農民提供全程“一點通”服務;市紀委、農委和財政等部門聯合建設三個涉農信息平臺(即上海市涉農補貼資金監管平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管理信息平臺和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把全市9個涉農區縣、6個中心城區的有關土地流轉、資產監管、集體產權等業務流全部轉化為信息流,運用信息平臺全面提升涉農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浙江西南部的山區縣遂昌縣于2013年支持建設了淘寶網首家縣級特色館,免費為農戶及網商提供產品展示及交易服務,同時依托“麥特龍分銷平臺”為農民電商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網商只負責銷售,這樣做到了零庫存、零風險、低門檻創業。在行政村建設電子商務服務站,通過合同采購、以獎代補形式,向企業購買“趕街”服務,整合商業和公共服務職能,創新經營性和公益性邊界的融合機制,整合供銷社、郵政、電信、銀行等相關業務,打造農村公共服務“超市”。
綜合各地實踐及發展趨勢看,“互聯網+”與農村社會治理正日益緊密地相伴前行,要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便捷性優勢,用信息化手段讓農村社會治理精準化,使農民群眾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推動農村社會管理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一是要利用“互聯網+”打造農村社會治理新工具。互聯網是雙向多維互動連接工具,網絡世界不但能夠將一些有限的公共資源服務于無限公眾,而且能夠降低農民群眾的尋找成本,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在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之間形成互信互動關系。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有可能開辟破解農村社會治理難題的新途徑,在農產品營銷、村務公開、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找到新的抓手和解決方案。二是要利用“互聯網+”探索農村社會治理新模式。由于互聯網打破了原有的時空界限和身份阻隔,現實當中的農村社會治理折射到互聯網世界,對于社會治理的觀念、手段及實現方式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提供了多種可能性。政策、科技投入和人才等要素借助“互聯網+”能夠產生強大的聚集效應,甚至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催生電子政務、移動政務、協同政務等新模式。三是要利用“互聯網+”塑造農村社會治理新架構?;ヂ摼W扁平式社會架構及平等對話模式,大幅壓縮了由行政職級落差形成的壓力感和權力真空,打破了某些傳統格局對農村社會治理問題的無奈,現實社會當中距離感很強的不同管理層級在互聯網世界變得觸手可及,對于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對于提高農民群眾在社會管理當中的參與感和身份認同,都在產生以往難以想象的變化,并由此促進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交融,使農村社會治理架構進一步優化和升級。四是要利用“互聯網+”打造農村社會治理新機制。如何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農村社會治理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行政、法律和道德的力量在農村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而提高面向“三農”的管理服務水平,必須充分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遂昌等地探索的政府購買服務等新機制,對于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機制,有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要注重從“互聯網+”中汲取農村公共服務新動力
從發展趨勢看,通過互聯網思維和現代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深度應用,基于12316的“互聯網+”“三農”公共服務將覆蓋農業、商業、就業、創業、文化、教育、醫療、法律、便民、公益、網絡、數據等領域,實現縱向升級進步與橫向創新跨越,一批具有開創性、顛覆性的業務模式將陸續誕生。一是要構建12316全媒體云服務平臺。基于云技術、可視技術、語音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自媒體技術,構建新一代12316全媒體云服務平臺,將完全突破目前語音平臺的概念和范疇,升級為網絡廣播臺、網絡電視臺,形成視聽融合一體的強大咨詢服務功能。二是要構建12316交互式電子商務系統。利用現有12316用戶資源、產品資源、土地資源等,建立由產及銷的一體化服務機制,掌控好生產端秩序,奠定電子商務線下基礎;通過提供系統專家指導服務,開創科學種養模式,實現農業生產資料定制化電子商務,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品質;以12316為核心整合各類電商和媒體化(包括傳統媒體、自媒體等)資源,打造一個集成式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幫助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電商夢。三是要構建12316智慧農業服務入口。橫向縱向連接更廣泛的公共服務資源,伴隨移動互聯的“端”,借以無處不在的屏,將復雜的公共服務以簡潔的人機互動帶給廣大農民,可通過各種端口、多種方式獲得政策、醫療、法律、教育、天氣、價格等數據服務與數據智能分析服務。四是要構建12316“三農”分享服務引擎。12316是一個資源池,在服務“三農”過程中累積的海量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及電話方式讓遠在千山萬水的農民群眾分享。12316是一個咨詢臺,在以此為核心構建的服務體系里,專家、教授、農技員等各種身份各個地域的人們完全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在虛擬世界分享真知灼見。12316是一個綜合體,分散在涉農機構的各類信息可以匯集到一起,形成面向社會的開放式集約化服務,切實“讓農民少跑路”。
要注重從“互聯網+”汲取農業環境保護新動力
從國內外情況看,破解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難題,“互聯網+”可以在以下方面大有作為:
一是要以“互聯網+”驅動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利用。要在目前零散、分散推進相關工作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加寬服務、加快進度,把“互聯網+”系統地運用到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當中去。要通過智能種植灌溉,更好地保護利用水資源;通過耕地質量在線監測,更好地保護利用土壤資源;通過發展設施農業,更精準地配置利用農業資源。
二是要以“互聯網+”驅動農業資源環境監測治理。“互聯網+”展現的強大數據傳輸能力、計算能力和分析處理能力,可將化肥、農藥、水、土壤、大氣等原始監測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和挖掘分析,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提供更加精確的數據支撐。
三是要以“互聯網+”驅動農業資源環境管理服務。應從農業資源環境管理的實際需要出發,全面梳理目前各行業、各領域的信息采集狀況,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手段,360度采集農業資源環境基礎信息,促進農業資源環境信息的集成、融合和分析,及時反映由于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的大量投入使用帶來的產地環境變化以及生產結果,打造具有強大支持功能的國家級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信息平臺。要充分利用信息手段,提高農業資源環境執法效率和透明度,研究建立違法行為主體的黑名單制度和相關懲戒機制,把破壞農業資源環境的違法勢頭打下去,把政府部門依法監管農業資源環境的權威樹起來。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即時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作用,使農業資源環境信息進一步開放共享,努力打造面向不同類型用戶的個性化數據服務產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