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濕滑,車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前行,剛下過的一場大雪給河北昌黎縣葡萄溝增添了別樣的味道。盡管不是葡萄生長的時節,從數十米的葡萄走廊、每家每戶院子里密密麻麻的葡萄架子不難看出,這全國聞名的“葡萄之鄉”并非浪得虛名。從最初的賣鮮食葡萄到現在采摘、賣葡萄酒、旅游,一個個葡萄種植合作社發展壯大,一個個農家樂生意火爆,現在還發展了農宅合作社。融合發展把葡萄溝的綠水青山“變現”,讓村民賺得盆滿缽滿。
三產融合
農民增收樂開花
從最初的賣葡萄到開辦農家樂做餐飲、住宿、采摘,至今馬鳳偉的農家樂已走過十多個年頭,目前能接待100來人。她對記者說:“旅游時節每天都要接待一撥又一撥的客人。”她家的自釀葡萄酒也從最初自家飲用,到現在每年賣4000多斤。為了更好地儲存這些紅酒,她家還建成了葡萄溝第一個家庭酒窖。
馬文利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是村里遠近聞名的“釀酒大戶”。走進他家的金坊酒堡,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紅酒氣息。“我們和法國波爾多產區處在同一緯度,看到好多大酒廠都來這建產區,我就琢磨著也想分一杯羹。”馬文利說。為保證原料質量,他牽頭成立了廣達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鄉村家釀等商標,在周邊共有150余畝葡萄種植面積,先后被評為市級合作示范社、“聚力強社”。
據秦皇島市農業局農村經濟管理站站長王國平介紹,類似的合作社在葡萄溝有56家,這和近年來全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適合旅游城市特色產業的政策離不開。現在全市農民合作社共有3228家,入社農戶占34.41%,
為充分挖掘鄉村游資源,昌黎縣還發掘閑置農宅資源,由原來的賣產品轉變為“賣環境、賣風景”,2016年已成立5家農宅合作社,盤活當地的古宅和閑置農宅,開展民俗文化旅游服務。
依托旅游
葡萄溝變景區
“每到葡萄成熟的時候,來這里就餐的游客很多。”農家樂老板老高說,自己本來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因為村里建設得越來越好,路通了,游客也多了,就萌生了開農家樂的念頭。“游客可以在這享受靜謐的鄉村生活,繞著路走不遠就是葡萄溝景區。”這幾年,葡萄溝周邊的幾個村都依托旅游景點,先后發展起了農家樂。
馬鳳偉對記者說:“美麗鄉村建設讓村里的環境更好了,游客越來越多了,我家開了農家樂,還做葡萄酒、建酒窖,收入年年增加,日子越過越紅火!”
盡管本地種植葡萄有悠久的歷史,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變化還得從頭說起。據介紹,從2013年起,河北省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民居改造、安全飲水、街道硬化、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特色富民產業等專項行動,2016年制定了《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確定了重點打造的12個片區,由地域相近、產業相似的西山場、鮑子溝、灣里村等12個村統一規劃而成的秦皇島碣石山片區是其中之一。而碣石山的背風坡就是葡萄溝景區。
近年來,秦皇島把文化、旅游、產業元素巧妙地融于“美麗鄉村”建設中,統籌處理好美麗與富民、面子和里子、攻堅和長效的關系,不斷改善村民生活、促進鄉村的經濟文化發展。
政府轉變思路整合資源,給本地農民追求致富夢提供了可實現的路徑。現在,昌黎縣現已形成以十里鋪鄉為中心的葡萄生產基地14000畝,年產葡萄4200萬噸,全縣超9成農戶或是從事葡萄種植或是經營鄉村游,直接帶動5萬人就業。
昌黎縣農工委常務副書記薛長寶對記者說:“每年葡萄溝接待來此踏青賞花、觀景摘果的游客達40萬人次,也因此當地農民收入多年保持高增長,目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萬元。”
如何借助鄉村游轉型傳統產業,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昌黎給出了一個不錯的嘗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