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整治是經濟新常態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一項關鍵舉措。近年來,山東省青州市立足社會發展需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民生工作水平,以改善民生福祉、建設幸福青州為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強化土地整治過程中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體地位,促進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土地整治轉型提檔的有效路徑,努力催生土地綜合整治新動能,逐漸探索出“量身定制”土地整治模式、廢棄礦坑和低丘緩坡整治成耕地和建設用地模式、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推進村莊整治模式。這三種模式并駕齊驅,合力推進,在盤活存量土地,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上,國土資源效益得到了充分發揮,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土地發展的紅利開始惠及民生。
提質增效,“量身定制”土地整治模式結碩果
土地開發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落腳點,土地整治則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為目標,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為出發點,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青州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敲開核桃”的思路,做好土地“提質增效”這篇大文章,不斷破解土地使用中遇到的難題,確保了農業農村土地持續健康發展。
根據土地利用實際,在了解當地群眾要求和種植習慣的基礎上,青州市重新編制農地整治規劃、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技創新,把土地整治項目放到農業規模化經營一線,為農業基地“量身定制”土地整治,在立項選址、規劃實施中有意識地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村土地流轉,探索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興地惠民”之路,建設糧食生產區和特色農業優勢區。
糧食生產區。青州市北部地勢平坦,屬于平原地帶,呈南高北低走向,土層深厚,質地適中,但地塊狹小、土壤松散、毛管孔隙度低,有機質含量較少,速效養分低。青州市于2003年開始實施了第一批土地整治項目,以南張樓村為中心,設計南張樓周邊的17個村的土地。項目區內原有排水系統主要以數條溝渠和55眼農用井為主,平均深度23米,原有井配套差,出水量低,僅能滿足22%的耕地全生育期灌溉;輸水管網破損嚴重,僅占完善灌排網格的32%。土地整治同時考慮到干旱、雨澇、冰雹、低溫和干熱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本著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原則實施整治。排澇采用“五年一遇”的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的標準要求,建設斗溝41.2公里,鋪設PVC輸水管道111.6公里,新打農用井253眼,原有55眼重新配套,灌溉率保證達到75%以上,以小麥為例,全生育期需水量353立方米/畝,有效降雨量132.7立方米/畝,灌溉定額到200立方米/畝;新建農橋13座,過路、進地管721座,新架設輸配線路75.03公里,修建田間路7.1公里。
南張樓村項目的實施對原來高低不平、地塊分散、不利于農田機械化操作的土地統一整理成長350米、寬300米的大田54塊、新增耕地918畝,年新增效益1421.63萬元,總動態回收期8年,整理后種植結構隨市場需求狀況及時調整,把原先的低產田整治為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
南小王村是南張樓土地整治模式的延伸和發展。這個項目區內地勢平坦,平均地面坡降約為萬分之四。村莊西南側宅基地長期閑置、倒塌、空心率高,村莊75畝土地與周邊大田相連,村民整治意愿強。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的實施,占用11.7畝建設用地,新建安置樓4棟128套,解決100戶村民安置、28套作為老年房及配套設施,成為居家養老的典型。剩余63畝建設用地復墾后與大田相連,建設成高標準基本農田。
特色農業優勢區。百納城葡萄莊園整治區位于南部崗丘區,該區域為溫帶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原始地貌種植條件差,多為砂石地,保水能力不足,地塊溝溝坎坎、零散破碎,無農業種植條件。在規劃實施土地整治項目中,當地結合獨特經濟作物種植條件,對土壤進行改良,增減土壤厚度,整治土地5436畝,農田水利輸水工程完成40公里,修建構筑物73個,輸配電完成10.8公里,修建砂石田間道路7.7公里,硬化田間道路17公里,使該區域土壤抗旱保墑得到明顯增強,為規模化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提供了保障。葡萄莊園整治區北鄰省道博臨路,西南為逄山風景區,地勢東西走向,臨近石河,水資源豐富,日照條件好。土壤中礫石含量較多,結構性差,養分缺乏,土地整治按照特色農業種植條件進行土壤改良和配套,通過使用高速公路建設時取土場的原有耕作層用土和地方土源進行土壤改良,整治規模2200畝,將原先分散、凌亂的地塊挖高墊低整理成32個標準田塊。2011年,法國專家在選址葡萄種植基地過程中,發現該區域海拔510米,日照率67%,大氣透明度高,有效積溫為3400攝氏度左右,并稱種植條件與世界著名的法國羅納河谷葡萄種植園、美國納帕谷地葡萄種植園、澳大利亞布魯薩山谷葡萄種植園的環境氣候基本一致,能為葡萄生長及成熟提供充足的能量,利于葡萄皮層厚度增加,顏色加重,香氣濃郁,并確定將葡萄種植園落戶該區域。現葡萄種植已達1600余畝、采摘區200余畝,可年產釀造葡萄2100噸,正常年份達產后,完成銷售利潤率20.38%,靜態投資回收期4.6年,財務內部收益率26.76%。
轉型提檔,廢棄礦坑和低丘緩坡整治模式見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石灰石開采成為山區集體經濟的重要來源,村莊開采技術低、設備落后。國務院關于關停“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露天開采點工作部署后,青州市關停礦山企業595家,遺留廢棄礦坑8萬畝。2007年開始,青州市為整治廢棄礦坑、未利用地,提供工業和三產用地,減少耕地占用,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開始探索整治廢棄礦坑、變廢為寶,在土地整治過程中,本著“宜農則農、宜建則建”的原則,把廢棄礦坑整治成耕地和建設用地。
廢棄礦坑整治成耕地。把與大田相連片區的廢棄采石場、零星荒地采取局部平整方式,整理成標準梯田,整治后土地移交原行政村,增加了耕地,實現了占補平衡。以邵莊鎮文登村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項目為例,文登村工礦廢棄地整理項目總面積共850畝,原為廢棄采石場、零星荒地,本著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原則,采取削高、填洼、漿砌擋土墻、表層覆土措施,整理成標準梯田,新增耕地640畝。項目內硬化道路4365米,新打機井2眼、新建變壓器1座、新建管涵5座、新建輸水管道813米、新挖排水溝3265米,保證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通過整治,該村人均耕地面積由原來的0.7畝增加到1.1畝。目前當地鎮政府正協調農業種植企業將土地整體流轉,打造高效生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項目實施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了經濟收入,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廢棄礦坑整治成建設用地。青州市成立了土地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編制了關于廢棄礦坑、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專項規劃,調整城鄉建設規劃功能布局,優化用地空間格局,積極打造廢棄礦坑整治、低丘緩坡利用特色項目區,并獲批為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開發利用國家試點。一是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將廢棄工礦中有價值、可利用的870萬方剩余可利用資源劃分為140個標塊,面向社會公開招標,中標企業按照合同約定,開采與治理同步進行,實現資源再利用。二是配套完善建設區間道路,投入資金2.1億元,新建、改造主次道路16條180公里,橋涵12座;建設日處理能力5萬噸的峱山污水處理廠和110千伏變電站1座,實現“五通一平”,為項目入駐奠定基礎。三是把廢棄礦坑集中的區塊整治為建設用地,整理成階梯形大平臺,形成項目聚集區,累計整治利用廢棄礦坑、未利用地9085畝,等量節約優質耕地。截至目前,工業項目區落戶江淮汽車、多路馳、華瑞豐機械、英科醫療、卡特彼勒山推、艾比特重工等145個工業項目,形成以江淮汽車、卡特彼勒山推為龍頭,以汽車零配件、機械精加工為主產業鏈的工業集群,總投資290億元,實現利稅13.6億元。文化教育園區內建成2個新型社區,占地370畝,容納3100戶,建筑面積30.8萬平方米;山東師范大學歷山學院、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濰坊護理職業學院、花卉學院、青州市委黨校等5所院校也落戶該區域,容納在校生3.7萬人。
普惠民生,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推進村莊整治模式贏民心
隨著城市的發展,大量的農民涌入城市。為摸清農村閑散建設用地和空閑基地情況,青州市國土部門深入農村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摸底。據初步統計,因基礎設施配套差、居住生活不便、村民進城打工、地質災害避險等原因,空閑的農村宅基地達到4萬多戶,占全市宅基地總數的四分之一,閑置面積達到25000余畝。
西茂峪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村莊建設用地310畝,耕地面積1362畝,其中基本農田1137畝,人均耕地0.7畝。“老村”占地140畝,占建設用地總數的45%,共198戶,實際居住不足40戶,閑置、廢棄房屋占總數的80%。原村莊建設缺乏規劃,建設混亂,布局不合理,造成村內多處宅基地閑置,形成“空心村”,也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群眾整治意愿高。當地鎮政府借助當地三面環山,植被茂密,自然生態基礎條件良好的優勢資源,將該山地規劃為生態旅游觀光走廊,發展旅游采摘業。同時,還組織制定了《西茂峪村土地整治實施規劃》,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生態農業建設實施,依山勢建成7層梯田,修建水泥硬化道路1218米,修建蓄水池1個,灌溉用干渠1500米,栽植綠化樹木1530棵,項目復墾完成后增加耕地139畝,人均耕地面積由0.7畝增加到0.9畝,增長了28%。
峱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在實施宅基地有償退出時拆遷整合了6個村,建設1處新型社區安置,挖潛存量土地2500畝,調整村與村之間夾雜的基本農田500畝,打造了3000畝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存量建設用地占83%。普通安置面積500畝,每戶安置面積109平方米。富貴養生苑項目拆遷整合涉及5個村,實施面積350畝,集中安置面積220畝,平均每戶安置面積110平方米。
項目實施后,建設了農家樂、水果采摘和有機蔬菜等基地,實現了村莊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村鎮發展規劃“三規合一”,原來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傳統的農業生活模式升級為新型生態生活模式。土地復墾后,增加了集體農業產業用地,通過建設生態旅游觀光走廊,有機農業采摘園,使村集體實現創收,村民實現就業,推動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同時,將節余的周轉指標除一部分用于農村長遠發展外,剩余部分調劑到城鎮使用,產生的效益返還鎮政府,進一步完善農村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農民脫貧,形成了城鎮建設資金反哺貧困農村發展新機制。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已成為當前農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點,它綜合了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等工作,將多年的土地開發管理和復墾工作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