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字面上看,米糧村似乎應該物產豐富,村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但實際上,一年多以前,它還是個典型的“后進村”。
2015年8月,來自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就業局的陽俊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了米糧村。她四處“化緣”修路改善村貌,注重長效增收開辦縫紉加工廠,結合本村實際鼓勵果農搞電商……一系列工作扎實開展,米糧村一天天變了樣,而陽俊也從最初的被質疑,最終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擁護。2016年,她還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了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修路種樹
她讓村道繁花似錦
2015年8月31日,是陽俊到村任職第一天。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沒有任何農村工作經驗的她在接到第一書記的任務時,心里頗為忐忑,既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也不知道如何搞好農村建設。
“來了個小妹頭(方言,指小姑娘),這個班子還是不像干事的!”“縣上來的,呆不到幾天就要走的。”“陽書記你是縣上派來幫助我們村的,我們組那個路坑坑洼洼的,每年果子都賣不出去,希望你幫我們把路修好……”各種聲音充斥在耳側,其中質疑居多。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發展的真理。陽俊立即去親身體驗了一下村民口中的那條爛路。剛下過雨的路面上全是積水,泥濘不堪,幾名小學生小心翼翼地行走在路上,鞋子上全是泥,就連褲腿上也濺滿了泥水。眼前的情景,讓陽俊深受觸動,也第一次切實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有多么沉重。
隨后,陽俊便把修路擺在了工作清單的第一項。她跑項目、籌資金,開院壩會議動員村民自籌資金并投工投勞。但經過努力爭取到的“一事一議”項目資金15萬元,以及老百姓籌資2萬余元,依然存在資金缺口。于是陽俊向派出單位資中縣就業局的領導作了匯報,最終通過單位協調籌集到6萬元幫扶資金。
2016年1月,長約1.1公里,連通米糧村2、3、5、6、10組的水泥硬化路順利建成通車,有效解決了周邊所有村民的出行和農產品運輸困難問題。
米糧村果蔬種植大戶陳秀英告訴記者,公路修好之前,每次運輸果子,都是村民或挑或背運到大公路上,如今,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地邊上,方便極了。
村里辦廠
村民實現靈活就業
說起米糧村的變化,不得不說一下村里的縫紉加工廠。
“許多農村老百姓外出打工,在家務農的收入很低,必須找到一條長效的增收之路。”怎樣讓村子脫掉“后進”帽子,怎樣讓貧困戶脫貧致富,讓全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從任職第一天起,這些就成了陽俊日思夜想的問題。
2016年,陽俊和村班子成員多次開會討論,同時通過院壩會向村民征集產業發展建議。當陽俊提出開辦縫紉加工廠的建議時,得到了村民的熱烈擁護,當場就有100多名村民報了名。
2016年10月24日,米糧村縫紉加工培訓班開班,有90余名村民參加培訓。米糧村3組村民林俊,是米糧村縫紉加工廠的負責人,也是最早對加工廠投贊成票的人。2010年,為了照顧老人和兩個上學的小孩,原本在外地打工的林俊回到家鄉務農。聽說村里要搞縫紉加工時,曾在制衣廠工作過的林俊非常激動,當即表示自己要加入。
每天,林俊騎著電瓶車到加工廠上班,農忙時則在家干農活,家里有事也能隨時回家。林俊告訴記者,每月她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收入,最高還超過了2000元,“既能照顧家庭,也不耽誤農活,很靈活很自由,比在外頭打工安逸多了。”
陽俊說,米糧村縫紉加工廠進一步提高了全村留守人員的基本技能,為他們拓展了就業機會,達到了不出家門就能實現就業的目標。也因此,米糧村縫紉加工廠成了縣里的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之一。
重視電商
為果農銷售出謀劃策
多年來,米糧村就有種植水果的習慣,但水果品質、銷售渠道等環節,一直處于待提升狀態。
借助電商進農村的東風,陽俊搶抓機遇率先在村辦公室建立起電商體驗店,從最初的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