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剛剛適應數字化生存不過幾年時間,科學界又傳來利用數字可以“傳真”生命的技術,即把一臺數字序列收集器送入其他星球,可獲取任何生命形態或近生命生態的遺傳代碼,然后將遺傳代碼傳給地球上的數字轉換器,即可打印出外星生命體。同理,將人類基因代碼寫入細菌送入外星,再將基因數據重新組裝,地球人即可殖民外星。這種數字轉換器在2013年中國發生H7N9禽流感病毒時,美國SGI公司僅憑數字序列就將病毒的DNA合成出來。由此觀之,大數據不僅關乎人類生存,更關乎人類的發展,乃至人類的繁衍和殖民外星。
大數據農業就是把各類農業數據進行采集、匯總、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整合新要素、發掘新資源、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培植新動能的一種農業新技術和新業態。這是一場發生在農業領域里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要素革命——新知識新技術代替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從而改變了資本主導的傳統要素格局;一場資源配置革命——大數據本身就是新資源,它同時又以精準量化、動態優化的方式重構各類資源的配置。大數據農業已經在發達國家大量應用,我國目前剛剛起步,2017年初,農業部辦公廳發布數字農業建設試點的通知應是官方啟動信號。雖然此前全國不少地方也在探索試驗,但多屬零星分散的小打小鬧。一國之大數據農業建設需要有系統性、整體性的頂層設計。眼下應重點從以下諸方面下功夫。
一是強化大數據意識。大數據親精英、大數據親城市、大數據親高新技術產業、大數據親富人,對于互聯網普及率只有30%多的我國廣大農村、農業、農民,大數據還像天外來客,他們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種價值堪比石油、黃金的新資源,而且是一種潛力不可估量的戰略性資源,他們更看不到數據流會引起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物資流等可在瞬間加快流速,加大流量,從而顛覆性地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機制,使生產要素以全新的配置方式實現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高效化利用、網絡化共享。他們更不懂得,大數據資源占有、大數據計算能力、大數據思維方式將是未來一個地方或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全球經濟價值鏈的最高端。因此在三農領域普及大數據農業知識,強化大數據農業意識是當務之急。
二是采集大數據資源。農業大數據較之其他行業更具來源分散、數量巨大、格式多樣、類型復雜、結構無序的特點。它需要直接面對2.3億個承包農戶和不斷涌現的新型經營主體,直接面對正在實施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更不要說隨時都可能發生的旱澇災害、病蟲疫情、風霜冰雹等各種自然災害,數據采集之難無法預測。因此,應有國家統一組織、層層建立機構專司此項工作,在做好采集的同時,抓好匯總和儲存,并對數據進行價值提純,集中力量,打牢基礎。
三是開發大數據資產。目前,全國自稱大數據企業的達400多家,農業方面寥寥無幾。如何把那些像深埋地下礦藏一樣的數據資源變成資產,是一門新興學問。同時變成資產后又會帶來產權歸屬問題和產權保護問題,以及資產的定價問題,這些都需要組織專門人才進行及早研究。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清華大學、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等五家聯合建立的貴陽大數據資產評估實驗室也剛剛建立,農業領域可與之開展專業合作。
四是構建大數據思維。大數據是一種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大數據思維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它考驗的不僅僅是計算能力、計算方法,它更多是綜合分析,讓數字發出聲音。大數據思維的核心體現是大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知識發現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人類社會的能力建設,正朝著三個層面邁進,一是基礎能力,二是思維能力,三是品質能力。基礎能力是人人必備的,品質能力是金字塔的塔尖,思維能力則是人與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未來社會將屬于掌握大數據思維的人或企業。
五是推廣大數據應用。農業部辦公廳試點通知中列舉的大田種植、設施園藝、家禽養殖、水產養殖四類項目已基本涵蓋農業領域的方方面面,應在試點的基礎上成熟一個推廣一個,讓成果早日普及。
六是保障大數據安全。在大數據農業推廣應用中必然出現數據的開放共享與資產權屬及涉密保護的矛盾,構建適應其發展的法規體系應提上議事日程,同時要加強防攻擊、防盜取、防泄露的技術能力建設和預警監控及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在我們頭頂的天空中,到處飄飛著各行各業發布的密密麻麻的數字,它們互不干擾,各行其道,隨時呼應需求者的召喚,農業應早日加入這場數字聚會的狂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