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農業部會同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加強指導和支持,58個農村改革試驗區圍繞中央部署的改革試點試驗任務,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取得了一批重要改革成果。從本期起,本刊開設“農村改革試驗區”專欄,密切關注農村改革試驗區最新動態,刊登試驗區的好經驗、好做法,以資各地借鑒。
住著別墅式的小洋樓,領著社保,看病有醫保,每年還有“雙700”(每畝土地流轉按700斤谷子和700斤麥子收益)的固定收益加股份分紅,“我們農村人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四川省成都市青杠樹村民徐富琴說起現在的生活臉上笑開了花。
近年來,青杠樹村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運用改革成果,采用“政府引導、農戶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模式,盤活了土地資源,促進了產業發展,改善了村容村貌。如今的青杠樹村閑置空間資源變成了旅游特色街區,“小組微生”的村莊成為城里人追捧的鄉村景點;曾經靠天吃飯的農民,搖身一變成了公司股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4411元增加到2016年的24515元。
這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帶給青杠樹村民們的福祉。如今在我國廣袤大地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已成為主旋律。
為做好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工作,中央先后批準了58個農村改革試驗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寒冷的北疆到溫暖的南國,從東南丘陵到塞北大漠,農村改革試驗區砥礪前行,試驗成效明顯,改革漸入佳境,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趟了道,探了路,產生了諸多有益啟迪和示范。
先行試點
改革成果落地生根
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安居,承包地、宅基地閑置問題更加凸顯,怎么解決?集體資產確權到人之后,后續“六權”的完善怎么試點?農民創業中常常遇到的貸款難題如何破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一系列難點問題,農村改革試驗區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取得了一批重要改革成果。目前,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的試驗任務達到了20余項,涉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主題,基本覆蓋了農村改革的主要領域。其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等試點范圍不斷擴大,探索了差異化改革路徑,積累了對比性試驗成果,為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土地,國之根本。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農村改革的主線。在黃河孕育的“塞上江南”寧夏平羅縣,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驗不僅解決了資源浪費,而且“插花”安置了300多戶移民,創造了“平羅經驗”。廣東清遠等地推行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土地流轉整合,將每戶分散于多處的土地置換整合為較大地塊,實現多處變一處,再行頒發有關權證,為土地零散地區如何降低實測成本探索出了破解途徑。黑龍江克山縣引導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之間調串地塊,根據地塊的土地等級、區位條件等,給予土地、現金、燃油、農產品等補償。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明晰產權、喚醒農村沉睡資源的改革重頭戲。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在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和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開展改革試驗,探索了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成果。
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閔行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清產核資、界定成員、鎖定農齡、確權定股精度極高,多方面先行先試,被稱為產權制度改革的“上海樣本”。在云貴高原東端的貴州省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一塊5畝多的土地直接拍賣入市,敲響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第一槌”。山東省東平縣通過設置集體配置股、個人自愿股、定向扶持股,探索出以分類設股方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有效途徑。目前,全縣48個村完成改革并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共量化集體資產7465.92萬元、集體資源24085畝,界定股東成員44537人。
貸款難、貸款貴一直是農村金融的“老大難”。各試驗區在農村金融領域的創新試驗,使得這一“老大難”問題正在破題,逐步構建起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安徽省金寨縣在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試驗中,堅持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出臺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管理辦法,探索推行“股金+合作資金”和“股金+銀行資金”兩種試點模式,試驗成效明顯,有力支持了產業發展。吉林省九臺市開展“直補保”的試驗探索,農民種蔬菜和瓜果再也不用擔心抵押和擔保了;北京市大興區,通過金融機構和服務的下沉,讓更多的農戶和“小老板”貸款更加輕松;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開展互助資金試點……從東北到西南,從城市近郊縣區到偏遠山區,幾年來,試驗區緊緊圍繞金融改革試驗主題,趟出了一條條有效實現路徑。
農村基層治理是個常說常新的老問題。湖北省秭歸縣探索“幸福村落”微治理,將村民自治推進到更加細化的微治理單元,在老問題上探索了新方法。江西省南昌縣施行“一人一賬、能保盡保”全覆蓋,實踐探索推進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目前,南昌縣已有6.47萬被征地農民納入了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1.7萬人到齡享受了養老保險,累計領取養老金達到6.8億元。
財政資金通過量化為村集體和農民股金,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個探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新課題。已經前期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改革的重慶市永川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都進行試驗,既解決了項目發展的資金問題,也提高了資金收益,增加了農民分紅收入。
在試驗區的改革實踐中,中國農村改革的基因再一次發揮作用,一項項改革成果落地生根,實現了超前探索的效果。
“盆景”變風景
從點上突破到面上鋪開
先試點探路、再總結推廣,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設立試驗區的目的,就是為了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改革經驗。
經過幾年的改革探索,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形成了許多突破性的制度成果。據統計,農村改革試驗區已有61項試驗成果在54件省部級以上政策文件制定中得到相應轉化。同時,農村改革試驗區還涌現出了一批鮮活的改革案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成為農村改革試驗的典型,為深化相關農村改革提供了實踐樣本。
重慶市永川區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構建了緊密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多方共贏,在永川區初步取得改革試驗成效的基礎上,重慶市于2016年有序擴大試點,將試點范圍擴大到35個重點涉農區縣,每個區縣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于股權化探索,連續實施5年,在全市基本建立起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制度,讓農業財政投入更有針對性、更具操作性、更有實效性。
自然資源有限,基礎設施薄弱的廣西田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通過完善農民征信體系等農村金融改革措施,田東縣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39.4%下降到2016年的2.66%,吸引全國不少農村地區學習。與此同時,寧夏平羅、安徽宿州、貴州畢節、浙江溫州等一大批全國農村改革典型相繼涌現,試驗區的示范效應日益增強。
試驗的最終目的是要把成果上升到政策和法律,“試點轟轟烈烈,試后杳無音訊”的轟動效應,從來不是試驗區的價值追求。透過中央關于“三權分置”改革的重要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北省武漢市、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等地“三權分置、三方受益”“放活經營權、顯化所有權、‘長久不變’土地承包權”等試點成果。試點成果的“政策溢出效應”逐步增強。
從“三權分置”放活土地制度到“農業共營制”創新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發展動力得到增強;從農村集體資產股權量化到財政支農項目資金農民持股,農民越來越多地分享到改革帶來的紅利;從“三向交叉任職”激活農村干部隊伍到實行“微自治”保障村民民主權利,農村社會活力得到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村改革試驗“盆景”正在變成真正點亮百姓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亮麗風景。
機制保障
改革試驗漸入佳境
為使改革于法有據,管理有章可循,試驗充滿活力,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運行機制在探索中完善,在實踐中規范。幾年來,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基本形成了中央明確授權、部門加強指導、各方支持配合、基層大膽創新、改革氛圍濃厚的工作局面。
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或相應議事機構,落實主體責任,為改革推進把穩舵,激發了改革活力。廣西玉林市、重慶梁平縣、江蘇淮安市洪澤區等試驗區分別成立了以市(縣、區)委書記、市(縣、區)長任組長的雙組長的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職責,提供了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同時,建立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凝聚了改革合力。
農村改革的試點試驗,要堅守“于法有據”和“嚴控風險”兩條原則,既要防止亂來,又要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因此,健全體制機制,規范運行管理格外重要。2016年,新修訂的《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運行管理辦法》出臺,農村改革試驗區的規范化管理運作有了新的遵循。
各試驗區也相繼紛紛出臺指導文件,從制度上規范試驗項目推進實施。河北省玉田縣印發了《金融支持改革與創新玉田縣現代農業投融資機制的意見》,安徽宿州市印發了《宿州市家庭農場認定管理暫行辦法》,讓地方改革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為及時掌握改革試點進展,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建立了改革任務落實臺賬制度,及時調度試驗任務落實情況,多次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實地調研,督導了解各地改革試驗進展。
重大事項報備制度更加健全,部門溝通機制更加順暢,授權放權機制更加明確,地方對改革試驗區的領導責任更加強化,督察考評驗收更嚴格,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有進有出動態調整機制落地……一系列關鍵詞顯示,農村改革試驗區運行更趨規范化。不僅沒有綁住改革的手腳,而是在規范發展的同時,進一步釋放了改革活力、提升了改革效率。
開展農村領域的改革試驗,既是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積累實踐經驗,是歷史賦予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光榮使命;也是為補齊“四化同步”農業短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索制度路徑,是時代賦予農村改革試驗區的責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先行軍,農村改革試驗區扎根農村改革的廣闊天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在創新中推進改革,在農村改革波瀾壯闊的圖景當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改革從未有窮期,試驗一直在探索引領。農村改革試驗區正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和凝聚上下的集體智慧,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