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更響 更綠 更強——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側記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蔣釗 字號:【

  “我要為中國農產品品牌代言。”9月20日晚,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開幕前舉辦的公益晚會上,袁隆平、申紀蘭等26位知名人士為家鄉農產品代言。

  在農交會“砥礪奮進·成就輝煌”展中農業綠色發展的“成績單”格外亮眼。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2%,農用殘膜回收率接近80%,化肥農藥施用量雙雙零增長。

  現場貿易額226.58億元,現場零售額6.79億元,網上銷售額14.59億元,第十五屆農交會貿易成果豐碩。農交會與農業發展一路同行,記錄農業蓬勃發展的當下,展現農業農村的美好愿景。

  9月21-24日,位于北京市東三環的全國農業展覽館里格外熱鬧,由農業部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此舉辦。以“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品牌引領、產業升級”為主題,以現代農業成就展示、農業交流合作、農業貿易洽談為主要內容,時隔5年重回北京,本屆農交會表現出更高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是一場高品質、高規格、權威性和影響力并重的農業貿易和交流盛會。

  品牌故事唱響農交會

  “我要為中國農產品品牌代言。”這是9月20日晚,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登上“家鄉的味道”公益活動舞臺后說的第一句話。

  作為本屆農交會系列活動之一,“家鄉的味道·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動不僅有來自各省(區、市)主管農業的20位省級領導現場為農民站臺,還有袁隆平、申紀蘭、韓喬生、李菁、蘇炳添、閆學晶、趙蕓蕾等來自全國各地的26位知名人士共述品牌故事,為家鄉農產品代言。

  “品黔陽冰糖橙,享世間好口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談水稻,為黔陽冰糖橙做起了代言人。“我家鄉的遼中大米香味足、口感棒,石磨水洗的特殊方法保留了胚芽,營養更豐富。”CBA第一帥楊鳴,1米93的大高個手握一束小稻穗,為家鄉遼中稻代言。“來自四川革命老區蒼溪的獼猴桃,芯都是紅的。”飾演周恩來的特型演員劉勁,為蒼溪紅心獼猴桃代言……在公益演出現場,代言嘉賓一一上臺推介,將品牌農產品點亮。《糧安天下》《國色添香》《蔬色迷人》《六畜興旺》《物華天寶》等環節串聯公益晚會,推介內容涵蓋了種植、畜牧、水產、綠色發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產業扶貧等農業重點領域和當前工作重點。

  唱響農產品品牌,是農業企業的追求,是農業主管部門的心頭事,也正獲得越來越多老百姓的關注和認可。一條80米長的品牌大道呈現在本屆農交會的主場館前,來自各個省、墾區的165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最先向公眾亮相。展臺上的農副產品琳瑯滿目,以最好的品質接受消費者的檢閱;展板上的“三品一標”認證證書熠熠閃光,圖文并茂展示出種植、加工、檢測等環節,以最大的誠意贏取消費者的信任。

  品牌建設需要工匠精神,嚴格標準,久久為功。只有經得起市場、消費者和實踐檢驗的農產品才能歷久彌香。在80米品牌大道中,幾乎每天每個時段都有專場推介會召開:農墾展團首次發布中國農墾公共品牌;山東展團發布了山東省第二批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第二批山東省知名農產品體驗店;北京展團召開“2017年北京農業好品牌”發布會,推介北京優秀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推介小龍蝦、大閘蟹、多寶魚、河豚魚等一批特色水產品品牌;還有福州茉莉花茶、云南紅河州石榴、海南火龍果芒果蓮霧等特色農產品專場推介會。推介會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讓更多農產品在展示中實現產銷銜接,幫助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品牌就是影響力,就是號召力,就是競爭力。打造品牌是戰略,建設農業品牌是把農業搞強的必由之路。3.1萬平方米的農交會會場內,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9個參展團組,1600多家參展企業,以及來自美國、俄羅斯、意大利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50余家國外公司。展區內不乏各縣市農業部門負責人、企業負責人、合作社帶頭人、扶貧第一書記、優秀大學生村官等,他們不僅帶來了田間地頭的碩果,還帶來了品牌背后的精彩故事。

  “黑龍江,黑土地,冰天雪地有雪蜜。”展區里為雪蜜代言的是來自黑龍江東方紅林場的戰立新,網上自稱“黑蜂哥”。黝黑的皮膚、善侃和豐富的肢體動作是幾位參展工作人員的共性,為了找到好的蜜源,他們整日奔波在大山深處,在他們看來,越偏僻的地方越可能打到好蜜。在農交會的展區里,細細品嘗雪蜜,雪白色結晶狀的椴樹蜜觸感黏稠,口感冰涼、爽滑,甜而不膩。他們身體力行挖掘農產品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賦予農產品更豐富的內涵。

  綠色理念走進農交會

  “首都農產品,綠色又安全”“江西茶,香天下;科技支撐,綠色產業”“高原綠色精品,凈土健康產業”,在農交會展廳內,類似以“綠”冠之的標語隨處可見。山東展區屏幕上播放著農產品生產地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循環種養模式,江西展區外立著“農產品追溯記錄綜合查詢機”,廣東展區擺放著農藥殘余速檢儀和操作屏。

  不難看出,綠色的生產方式已成為今年農交會上各地參展團爭相展示的亮點。綠色是當前我國農業的時代亮色,更是農業發展不變的底色。

  23日上午,作為農交會18場論壇之一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高層論壇召開,農藥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支撐農業綠色發展、減肥增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農業、肥料科技創新、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成為論壇中呈現的重要主題和內容。無論是農業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還是企業、公眾都在關注農業的綠色發展問題,在探討如何走出一條“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態保育、更加注重產品質量”的農業綠色發展道路。

  農業灌溉用水總量14年零增長,近5年來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累計下降10.6個百分點,今年實施史上最嚴、歷時最長的伏季休漁制度,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2%,農用殘膜回收率接近80%,化肥農藥使用量雙雙零增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達60%。這些數字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綠色發展的“成績單”,一一展示在本屆農交會“砥礪奮進”成就展廳內,表達著讓農業回歸綠色本色的決心。

  綠色技術展區內的科技成果引人矚目。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完成的“海水池塘清潔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創建了無公害水質調控技術和生態防病技術,累計推廣5.8萬公頃。梁家河“果沼畜”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以沙盤模型展現蔬果、畜禽養殖和糞污處理、沼氣發電與生物天然氣之間的循環共生關系。智能LED植物工廠里,運用LED燈無土栽培蔬菜,顛覆了傳統的土地利用和農作方式。

  綠色農業離不開技術支撐,離不開農業科技人員的杰出貢獻,離不開基層農業工作者的辛勤奉獻。他們之中有培育大豆新品種的農業專家王連錚,力克麥疸病的陳萬權,也有數十年扎根基層的農技推廣員王貴滿、李春生,還有女牛倌李容、新農民石嫣等,他們更多的是農交會輝煌之下的幕后英雄。

  陜西省蒲城興文麥草工藝社賀興文的展位前常常擠滿了拍照的人,一幅幅精心裝裱在相框里的麥稈畫都是他的作品。有圖文并茂的《陜西八怪》,有立體浮雕《四美掛屏》,也有色彩變幻多樣的花卉。將麥稈染色后壓平作畫,這位農民藝術家用兩只手實現了“點草成金”,也讓農業向綠有了更多載體。

  成就展示農業更強

  農交會實現現場貿易額226.58億元,現場零售額6.79億元,網上銷售額14.59億元,火熱的交易形勢恰恰產生自我國農村活力迸發的廣袤田野。農產品糧食連年豐收,“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砥礪奮進·成就輝煌”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展將這些輝煌時刻一一書寫出來。

  農業成就展區緊緊圍繞農業農村工作重點,集中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果,宣傳農業農村發展經驗,探尋農業農村發展路徑,推廣農業農村發展典型,描繪農業農村發展愿景,從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平臺創新等多個方面系統詮釋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成就。

  “最近幾年變化真的很大,這里講述的很多東西我都很熟悉。”來北京出差的姜西成對成就展感觸頗深,他的老家臨沂莒南縣澇坡鎮柿樹園村近年在新政策帶動下也已蛻變成一座美麗鄉村。“國家給予了很多補貼政策和建設項目,沼氣天然氣、道路硬化、糞便收集這些我們村里都有,而且派下來的第一書記給家鄉帶來了以前沒有的投資和發展項目,過去種糧種菜,現在種植葡萄、柿樹等經濟作物的越來越多。”

  事實上,為順應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和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熱潮,在成就展示中本屆農交會還與產業扶貧、農村金融、“三區一園”等農業農村重點工作緊密結合,設置了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扶貧、農民合作社等專業化展區。扶貧展區以“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為主題,以農業部產業扶貧示范點、定點扶貧地區、環京津貧困地區和大興安嶺南麓片區等為重點,展示產業扶貧工作成果。

  湖南湘西永順縣農業局宋紅菊在這次農交會中收獲滿滿,她說:“農業部每年都派干部到我們這里扶貧,幫助我們以發展農業產業的方式脫貧。農交會的扶貧展展出了我們湘西產業扶貧的工作成果,提高了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我們感覺扶貧工作更有底氣了。”

  農業成就源自農業戰線上每一分力量的積蓄,全面展示是一種認可,研討提煉則是一種沉淀。由農業部各單位牽頭承辦的主題論壇在農交會期間陸續召開,中國農產品市場與農業品牌論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推介與交流論壇、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高峰論壇、農民合作社發展論壇等18場論壇主題鮮明,嘉賓發言精彩紛呈。農交會已經不僅僅是農產品交易盛會,也是集智、合力、共贏的交流盛會。

  唱響農業品牌故事,記錄農業發展當下,展現農業農村美好愿景。農交會改革創新、凸顯專業,與農業發展一路同行,見證夢想與輝煌。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