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重要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在脫貧攻堅道路上,農業部著力編制一個好規劃、選準一個好產業、打造一個好龍頭、創新一個好機制、形成一個好體系,一套以產業扶貧為基礎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等頂層設計基本形成。
“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產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金寨考察時,對產業扶貧提出新要求。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重要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我國農村每年減貧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
自2016年以來,農業部定點扶貧工作座談會、大興安嶺南麓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部際聯系會、產業扶貧工作推進匯報會等會議相繼召開。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編制一個好規劃、選準一個好產業、打造一個好龍頭、創新一個好機制、形成一個好體系,產業扶貧的“五個一”工作思路清晰浮現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套以產業扶貧為基礎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等頂層設計基本形成。
可復制、接地氣、服水土,總結一批示范案例推動產業扶貧
陜西省洛川縣位于延安市南部,是世界公認的最佳蘋果優生區核心地帶。多年來,延安市把蘋果作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干,一級帶著一級抓,堅定不移走小蘋果大產業扶貧之路,有效保障貧困農民穩定脫貧,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共贏。目前,洛川全縣蘋果種植總面積達到50萬畝,農民人均果園面積3.1畝,居全國之首,農民收入的95%來自蘋果。2016年,全縣蘋果總產量88萬噸,鮮果總收入達到40億元,農民人均蘋果純收入連續5年達到萬元以上。如今,延安“洛川蘋果”已經成為陜西蘋果的代表符號、中國蘋果的風向標。
“紅色圣地”贛州位于江西南部,通過培育主導產業,讓臍橙成為老百姓的“增收法寶”;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稱的甘肅定西,通過實施“洋芋工程”,將馬鈴薯發展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第一大產業。以往被當作度荒充饑的“小土豆”正在成為能脫貧、可致富的“大產業”……自2016年12月以來,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在全國舉辦了多場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活動,總結了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等一批可復制、接地氣、服水土的產業扶貧范例,一批適合地方發展且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和思路正在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部呈報的《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精準脫貧的范例》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農業部產業脫貧范例。
種一畝芒果,脫貧一戶農家。在有著喀斯特地貌的革命老區廣西百色,貧困群眾離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從沒像今天這么近過。帶領村民搬出大石山區,承包山外荒坡,發展芒果產業,這是66歲的田陽縣尚興村村主任莫文珍最驕傲的事。如今,小小的芒果樹,能為一戶農家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老莫說,鄉親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致富樹”。種植芒果達115萬畝的百色,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芒果生產基地。百色著眼于當地資源稟賦和國內外市場需求,把芒果作為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借助芒果的力量,當地6.8萬戶25.23萬人告別了貧困。
從三個到十個,由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到廣西百色芒果、貴州黔西南薏仁、河北平泉食用菌、湖北羅田黑山羊、安徽岳西茭白、河南信陽毛尖、山西平順中藥材、寧夏鹽池灘羊、重慶石柱紅辣椒、四川蒼溪獼猴桃等,在總結前三個特色優勢產業帶動脫貧范例的基礎上,農業部又從全國層面總結了十個產業扶貧范例。這些范例體現了科學確定特色產業、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創新金融和保險扶持機制等產業扶貧關鍵環節的作用。
2016年,農業部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支持401名貧困地區科研專家在動植物育種、病蟲害防控等方面開展工作,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在農業部編制的《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精準脫貧的范例》中,一條條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特色產業競爭力強、貧困農戶增收可持續的產業扶貧路徑展現眼前,雖然產業不同,模式不同,卻統一指向“盡可能帶動貧困群眾通過產業脫貧致富”同一靶心。
有特色、有優勢、競爭力強,緊抓產業扶貧關鍵
“我這個棚里有4.7萬袋菌棒,預計純收入10萬元以上。”河北省平泉縣臥龍鎮八家村貧困戶王占成預測自己今年如愿脫貧。歷經30余年,依托以食用菌為主的農業產業,河北省平泉縣不但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同時也帶動了越來越多貧困戶持續增收。目前全縣食用菌基地面積達6萬畝,現有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5家,日產食用菌產品124.8噸,是國內目前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能力最強縣之一。全縣建設扶貧產業園區40個,直接吸納貧困戶2000戶,戶均年增收4萬元以上。
找準產業是產業扶貧的關鍵。產業從哪里來?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發力點,緊緊依托資源稟賦想辦法、謀路子,通過培養市場意識、推廣科技手段帶動傳統產業快速轉型升級,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產業扶貧有涉及人口多、涉及面廣等特點,農業部在廣泛調研反復論證基礎上,聯合其他八部委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明確了產業扶貧的發展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保障機制等,成為各地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貧困地區進行產業扶貧,常會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難:對象難瞄準,項目難見效,風險難防范,資金難保障。針對這些痛點,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一系列規劃部署,為產業扶貧落地提供保障。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圍繞培育主導產業,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加大精準扶貧力度。目前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區、市)已全部編制完成產業精準脫貧規劃。
為了保證不讓缺乏資金絆住貧困群眾產業致富的腳步,201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改革財政涉農資金管理使用機制,賦予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的自主權,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使用格局。隨后,農業部先后印發《關于加大貧困地區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力度促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意見》《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的通知》,為扶貧項目資金管理“松綁”,允許國家級貧困縣以主導產業為依托,打捆申報項目,促進涉農資金在貧困縣整合。
河北省武邑縣通過加強與知名電商企業的合作,發展互聯網訂單農業,提高貧困戶群眾通過網絡進入市場的能力。2016年縣扶貧部門按照每個貧困戶6000元的補助標準,陸續將200個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到該合作社,合作社與京東集團合作建立“跑步雞”養殖基地,依靠標準化生產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實現電商企業盈利和貧困戶增收“雙贏”。“跑步雞”由合作社養殖基地統一飼養,讓貧困人口不用自掏腰包就能就地增收。目前,合作社正陸續向貧困戶發放利潤分紅,已有90個貧困戶按每戶1000元的標準領取了利潤分紅,項目實施初見成效。
“過去,各部門的財政涉農資金多是‘戴帽下達’,分散的資金很難形成扶貧合力。”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說,現在賦予貧困縣整合使用涉農資金的自主權,就是把分散的資金統起來,把該放的權力放下去,把權責錯位或不匹配的機制理順,從而集中力量辦大事,激發貧困縣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以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增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產業扶貧離不開龍頭企業和好的帶頭人。多年來,各地農業部門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揮帶農增收作用,推動農業產業扶貧取得顯著成效。各地相繼涌現出一批帶動產業發展效果突出、幫助貧困農戶真正脫貧的龍頭企業。他們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實踐,用行動解答了農業產業扶貧“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探索出了農業產業扶貧的有效模式。
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農戶簽訂農產品產銷合同,向農戶提供種苗、飼料、疫苗、技術等,指導農戶開展種植、養殖,并按合同價收購農產品。訂單農業模式解決了貧困地區農戶生產什么、物資從哪來、農產品賣給誰、價格下跌虧損怎么辦等一系列問題。龍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引入新品種、新技術,不但提升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農民銷售收入,而且使貧困地區農戶的技術、能力有了提高,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
為了推進農業建設項目和財政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精準扶貧中發揮帶頭作用,農業部出臺《關于加大貧困地區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力度 促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意見》,鼓勵貧困地區開展各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農場創建,推動涉農建設項目、財政補助補貼資金將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列為優先支持對象,鼓勵中高等學校特別是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在貧困地區領辦興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據統計,當前全國各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2.9萬家,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為推動農業產業扶貧、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專業大戶和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揮在產業扶貧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2016年農業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面向貧困地區實施,聚焦產業扶貧。一年來,陸續舉辦177期示范培訓班,遴選1.77萬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學習,引導他們投身產業、帶富鄉鄰。
“項目、門路、技術、人才一下子都有了,貧困山區的產業扶貧事業趕上了好機遇。”河北省阜平縣委書記郝國赤說。2017年3月,農業部在革命老區河北省阜平縣召開環京津農業扶貧對接會,會同京津冀三省市啟動特色農業扶貧共同行動。會議期間,包括阜平在內的28個貧困縣,現場與幫扶企業、批發市場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
地租收入、務工收入、股份收入,讓貧困農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種地不下田,春天先得錢,打工掙份錢,秋天分些錢”。四川省射洪縣通過引進錦天福澤農業公司發展柑橘產業基地,集中流轉土地10000畝,通過“保底收益、照顧貧困、超產分成”,讓貧困戶實現了“五重收益”(土地保底+利潤分紅+股金分紅+代養寄養收入+務工收入),部分貧困人員參與合作社管理及務工,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該縣積極推行“農事服務超市+村級組織+貧困戶”合作發展模式,鼓勵貧困戶入股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將撂荒地流轉實現合作社與農事服務超市共同經營,目前經營撂荒地規模達1200余畝,服務總面積13000余畝。合作社“收入保底”、補貼歸農戶,盈利后按章程提取公積金5%,農益金4%,風險基金5%,剩余利潤按股份分紅,有效增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產業扶貧,著力點是通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為了把共享理念貫穿到產業發展鏈條中,讓貧困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近年來,各地通過建立企業與貧困戶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伙伴關系,完善資產收益分配政策措施,探索出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產業園區帶動等多元化利益聯結模式,這不但為產業扶貧增添了活力,而且真正落實了中央關于共享發展的部署和精準扶貧的要求。在此過程中,“龍頭企業+貧困戶”成為各地選擇的主要模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通過股份合作模式,貧困戶與苗漢子專業合作社合股,136戶貧困戶占股27.1%,共同建設千畝高標準獼猴桃基地,目前已經掛果。到盛果期,136戶542名扶貧對象預計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懷化市溆浦縣,按照直接幫扶模式,政府組織引導7703名貧困戶貸款,種植黑木耳3162畝,當年人均增收2600元。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從江西井岡山宣告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到河南蘭考宣布摘下貧困的帽子,曾經的風沙鹽堿地,如今經濟社會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年的扶貧經驗表明,產業扶貧是實現脫貧的必由之路。中國要富首先要農民富,農民要富首先要產業強,做好了產業強,實質上也就解決了7億農民就業與增收問題,未來3年讓4335萬人脫貧也就水到渠成。
2017年2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廣西調研時強調,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創新思路,拼搏進取,確保中央各項部署任務落到實處;要把特色產業扶貧抓緊抓實,帶動貧困地區農戶精準脫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