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農村一步步走向了“空心化”。農村人力資本的流失是“空心村”面臨的第一個嚴重后果。第二,要正視農村資金不斷流失的現狀。近年來,外出經商和投資逐漸成為農民致富的新手段,在此情境下,農民傾向于直接從農村籌集資金,這會導致農村資金的不斷流失。第三,農村精神資源的隱形流失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威廉·福格爾總結的精神資源來看,強烈的家庭觀念、勞動觀、自信心和集體感是農村精神資源中的重要部分。農村精神資源隱形流失,有可能從根本上阻礙農村發展。
治理“空心村”時尤需注意農村資源的保有、發展與集聚。一是政府應該不遺余力地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為農村和農民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的務農收益。二是農村組織要繼續豐富完善農村周邊產業的發展,盡快形成完整的農村經濟產業鏈,實現農村資源的整體協調發展,同時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與致富機會。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與農業的碰撞,激發了農村電商的崛起,或許能夠為農村資源整合和農業發展提供新的路徑。三是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盡力縮小城鄉差距。四是統籌建立農村資源的集聚機制。通過優化農村產業布局,擴大農業園區功能等方式,盡快推動農村人力資本、農村資金以及產業資源的適當集聚,打造農村的資源集聚能力。此外,還需注意培育農村精神資源,“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因此應不斷強化農民對于農村發展的信心,并鞏固農民對農村的歸屬感和集體感。總之,治理“空心村”時尤需注意促進農村資源的集聚發展,并幫助農民重塑對農村建設發展的信心。
(作者單位分別為: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