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我從國家林業局計財司被選派到貴州省獨山縣紫林山村掛任第一書記。紫林山村是由原有的4個村合并而成的新村。由于地理位置偏遠、自然資源匱乏、氣候條件惡劣、生產方式落后、思想觀念陳舊、基礎設施缺乏等原因,紫林山村發展任務十分艱巨。掛任以來,我通過念好第一書記的“三字經”,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推動紫林山村快速發展。
用“三種角色態度”贏得信任支持。在開展群眾工作時,我始終以“只要涉及村民的事就是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大事”為原則,傾聽訴求、解決困難、帶領發展,用細心和認真換取了群眾的信任,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和“自家人”。在帶領村干部開展工作時,為村干部搭建起干事創業平臺,在實踐中逐步轉變思想、提升能力、規范行為,我用耐心和包容贏得了村干部的支持,成為村干部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在落實上級政府工作要求時,不僅積極主動對接,而且還根據村里的具體情況提出建議措施,確保了各項工作科學、有序、合理推進,用謙虛和智慧贏得了各級部門的認可,成為上級部門的“支持人”和“推動人”。
用“三種效應理念”帶動脫貧發展。在黨建中發揮“鯰魚效應”。為激發基層黨員干部的責任心、使命感,轉變發展思路、提升服務能力,我用“三個堅持”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堅持以“學”引領,除了考察觀摩、名師授課,還把農田、庭院、工程現場都變成學習討論的課堂,逐步引領他們尋找差距、引導思路、完善想法,轉變他們思想意識覺悟;堅持以“做”檢驗,帶領他們銜接工作、調研市場、洽談業務,提升他們發展能力和服務水平;堅持以“績”考核,制定了村干部考核和管理辦法,堅持以實際成效作為干部能上能下標準;多渠道引進高學歷、多閱歷的年輕黨員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逐步替換能力不足的村干部。
在發展中發揮“聚合效應”。為加快鄉村發展,通過借助派出單位支撐力量,整合項目資金1300余萬元,幫助建設泥炭癬標準化種植基地;通過借助當地政府部門保障力量,著重解決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不斷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借助社會愛心支點力量,及時把群眾的困難和社會的愛心有效串聯起來。
在民生中規避“木桶效應”。為補齊發展短板,主動對接國家、省開發銀行,州、縣各單位,開展通村組路、農田灌溉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經完成通自然村組4公里道路硬化,其他區域通村組路正在施工,人畜飲用水水網建設正式立項啟動,安裝太陽能路燈48盞,修建了鄉村文化服務中心等。
用“三種監督方式”確保民主透明。在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我組建以駐村工作隊員、村干部、黨員、群眾代表為組員的精準識貧小組,實行交叉入戶審核,然后將符合要求的貧困戶先后提交給村黨員代表大會和群眾代表大會進行審核,最后將貧困戶名單進行全村公示上報。然后,與貧困戶一起,把“他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與“我們能幫什么、怎么幫”結合起來,制定出具體幫扶措施并公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首先將項目的概算、內容、工期等內容公示,然后組織村民參與建設,并建立起村干部、黨員和群眾代表的監理隊伍,對項目開展實時監管,確保項目質量能滿足群眾實際需求,最后由上級部門驗收。
通過堅持運用好黨內、社會、上級三種監督方式,嚴格監督好村內事務,確保村中事務的民主透明,逐步贏得群眾信任、樹立基層黨組織權威、吸引群眾參與。
2016年,紫林山村村民增收超過150萬元,創造各類就業崗位超過80個,一般貧困戶已經由原來的200戶、718人下降到現有的87戶、295人,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9萬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