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為了農民增收,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如果說“三農”工作是全局工作的靶心,那么農民就是“三農”工作的靶心,“農民增收”就是靶心最中間的那個圓點。農歷春節剛過,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在萬眾期盼中如約而至。這是自2004年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4個年頭關注 “三農”。文件明確提出要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

農民增收不是新話題,應該說是個老主題。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持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取消農業稅,給予農業補貼,讓農民直接拿到“真金白銀”,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僅“十二五”期間,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19元增加到11422元,年均增長9.6%。近一個時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經濟復蘇乏力,農產品國際貿易條件不利,國內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大,多數農產品價格走低,受國際國內因素綜合影響,農民收入來源兩大支柱——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增長困難。種種情況表明,未來一個時期,農民增收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需要切實轉變原有觀念、跳出慣性思維,牢牢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要著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像當年抓鄉鎮企業一樣抓新產業新業態,使其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新的動力源,在農村來一次新的“異軍突起”,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主要在“三園、三區、一體”上下足功夫。當前要特別注重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民就業增收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同時,積極培育專業人才和鄉村工匠,為鄉村建設發展注入新動能。

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要全力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農村“三塊地”,是農民的一筆大資產。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這部分沉睡的資產盤活,變資產為資本,變資產為財產,挖掘促進農民增收的巨大潛能。不斷擴大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充分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切實維護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權,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允許地方多渠道籌集資金,按規定用于村集體對進城落戶農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補償。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有效途徑,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

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要繼續保持國家的投入支持力度不減。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國家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著力優化投入結構,創新使用方式,提升支農效能。強調總量適度增加的同時,對存量資金進行統籌整合,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穩定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處在合理水平,避免“谷賤傷農”。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繼續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穩定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等。

轉移性收入穩中有升,經營性收入確保不減,工資性收入穩步提高,財產性收入有所突破,讓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那么,農民增收就是“三農”工作的永恒主題,讓我們緊緊圍繞這個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干!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