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5公里長的海岸線、296個近陸島嶼、20余處大大小小的天然港灣……這些位居全國前列的海洋資源優勢,是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空間。
近年來,山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打造離岸深遠海全生態鏈、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相融合的海洋牧場綜合體,強力推進漁業綠色生態、智慧透明、跨界融合發展,一場海洋的綠色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截至2016年底,全省海洋牧場發展到240多處、46萬公頃,牧場水產品總產量480萬噸,牧場產值達900億元。
耕海牧漁 一處海洋牧場就等于一片海底森林
漁業是山東海洋經濟的傳統主導產業。然而,隨著漁業資源減少、環境惡化,原本粗放的發展方式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山東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從近海向深遠海、從海面向海底、從單一品種向多樣、從產品生產向生態養護等拓展,探索出了生態優先的海洋牧場建設模式。
“2010年以前在這片撈魚,基本上什么也撈不著。后來我們開發海洋牧場,有規劃地投礁,經過一段時期的封閉養護,2014年以后品種逐漸豐富起來,現在隨便一片海里都能撈到魚。”榮成桑溝灣海洋牧場總經理劉愛娣講起這些年的變化。
為解決海底“荒漠化”問題,2005年以來,山東省在近岸適宜海域,投放船礁、構件礁、藻礁、牡蠣礁等十余類具有庇護水生生物、增加水域基礎生產力作用的礁體1500萬空方。據測算,投礁區不僅基礎生產力提升了64%,而且因其管護到位、對拖網有破除作用等,還對遏制“絕戶網”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投放人工魚礁為主的海洋牧場建設,能有效阻止底拖網作業,為藻貝生物提供附著基,局部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重建了海洋牧場生態鏈。通過海洋牧場‘播種’、‘收獲’式的‘放牧’,可從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降低赤潮等因海水富營養化導致的自然災害發生率。”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宋繼寶介紹說。據測算,全省1.95萬公頃投礁型海洋牧場每年可通過藻類、貝類增殖等方式吸收大氣和海洋中的碳約49.92萬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83.04萬噸。按照林業使用碳計量標準計算,每1萬公頃魚礁每年對減少大氣二氧化碳的貢獻相當于造林1萬公頃,實現了每一處海洋牧場就等于一片海底森林。
在榮成,經過幾年人工魚礁的建設,礁體和礁區海底已有大葉藻、海帶、裙帶菜等海藻大量繁殖,形成了新的生態系統,多種魚類在礁區附近“安營扎寨”。“煙墩角天鵝湖”是著名的天鵝棲息地,海洋牧場的建設使得大葉藻大量繁殖,給天鵝提供了天然的餌料,去年冬天約有近2000只大天鵝在這里越冬,吸引了40萬游客觀賞。
著眼綠色可持續發展,山東實施漁業減量增收轉型升級,一套“組合拳”頻頻發力:對傳統海水養殖區做“減法”,“十二五”以來,拆除近岸1千米左右海水養殖83萬畝;實施海洋增殖放流行動,選劃了185處省級海洋增殖站,啟動實施了海洋資源本底調查、“測水配方”試驗和增殖績效評估工作,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推進增殖放流從定性粗放向定量精準轉變。近年來累計增殖放流魚蝦貝藻各類苗種469億單位,回捕增殖資源49萬噸,實現產值157億元,主要經濟物種增殖放流直接投入產出比達1:17。沿海約19萬捕撈漁民靠捕撈增殖資源年人均增收過萬元,占全年收入的2/3。
單一品種不是綠。山東還推廣起立體綜合循環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貝藻兼養。“‘貝、藻、參、螺’立體生態循環養殖方式,藻類吸納碳、磷、氮等富營養化因子,貝類固碳,海參、鮑魚吸收貝藻類有機碎屑,實現了完整的生物鏈構建和海域自我凈化。”山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中心主任王熙杰介紹。
位于榮成桑溝灣的長青海洋科技公司,10萬畝海洋牧場,如今全部實施多營養層次立體生態養殖,綜合效益增幅達200%以上,真正形成“海上一個牧場,海底一個牧場”。
信息裝備 海洋牧場插上智慧翅膀
“以前夏季發生低氧災害,只知道是出問題了,但水下的魚什么狀況并不清楚,還要人潛下去;現在有了視頻,能夠進行基本的觀測和狀況評估,便于更好地理解災害發生的過程、機制和生物反應,從而保護牧場的生物資源。”在青島魯海豐海洋牧場的監視室,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培良指著電腦屏幕的實時畫面對記者說。
通過水下鏡頭,記者看到黑鯛、六線魚等各類魚群不時出現在礁體附近,而在一旁的監視器上,水溫、葉綠素、溶解氧等參數一應俱全,對水下環境實行動態監測,生動的實時影像讓人對海底的資源狀況一目了然。
“原來是茫茫大海一摸黑,現在有了觀測平臺,海洋牧場實現了‘可視、可測、可控、可預警’。目前已穩定運行的觀測站數量達到21個,建立了省海洋牧場觀測預警預報數據中心,已儲存在線歷史數據300多T,發布了3次海洋牧場災害預警,海洋牧場海洋預報產品在省海洋預報減災中心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線試播。”宋繼寶告訴記者。
離岸養殖能夠解決產業密集、生態影響、病害風險等一系列問題,但離岸養殖必須以設施裝備為支撐。山東省依托現代海洋裝備發展成果,加快海洋牧場平臺等大型關鍵設備建設,實現由淺海、近海傳統養殖向深海、遠海生產開發利用,打開了全省海洋漁業廣闊空間布局,并為我國開發深遠海漁業資源提供了條件。
去年7月,我國首個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在煙臺中集來福士基地交付,安裝在萊州芙蓉島海洋牧場,集監測、管護、補給、旅游、安全、環保等6大功能于一體,成為海洋牧場建設的現代化支點和“牧場空間站”。
目前山東全省已有16座海洋牧場平臺投入使用,在建或準備建設的有30座,數量在全國保持領先,總投資超過4億元。我國首個自主設計直徑30米的離岸智能化坐底式網箱正在建設,全省大型鋼制深水智能網箱達到220個。
“三文魚喜歡低溫,到了夏天,要把魚放在冷水團海域生長。這些魚會根據海溫和餌料,自動游到網箱下面去,安全度過夏天。魚兒在淡水里長一年,在海水里長一年半,這樣的魚可以長四五公斤。”李培良介紹。日照萬澤豐有限公司依托中國海洋大學技術團隊,將一艘貨輪改造成大型海上養殖工船,聯手建起“苗種場—養殖工船—網箱養魚”一體化工程平臺,開展冷水團魚類養殖示范技術、營養飼料和繁殖等研究,該船的應用開創了我國海上工船養魚的先河。
信息和裝備的配套落地,給智慧海洋牧場建設插上了翅膀,為“海上糧倉”發展注入新動能。
跨界融合 “一條魚”產生“多條魚”價值
海浪輕輕吻著沙灘,金燦燦的陽光鋪滿了海面,乘船去海中的漁家樂,坐在大海中央,一邊欣賞著海景,一邊品嘗著親自捕撈的野生海鮮美味。隨著休閑漁業的興起,這如畫的一幕如今在山東已經司空見慣。作為一種新業態,迅猛發展的休閑漁業儼然已成為現代海洋經濟的一匹“黑馬”。
為提升海洋牧場建設的綜合效益,適應漁業發展新趨勢、新功能,山東海洋牧場把延伸漁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作為海洋牧場建設的主攻方向,一二三產業跨界融合有了新突破。
從2014年起,按照“投放生態礁、放流戀礁魚、建造專業船、整治海岸線、完善配套服務”五配套的建設思路,山東省主動謀劃,創建了基于海洋牧場的15處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帶動了全省海洋休閑旅游等相關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目前,全省已擁有專業休閑海釣船189艘,3年累計接待游客180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70余場。“到山東、有魚釣”,已成為海洋旅游業發展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桑溝灣海洋牧場的多功能平臺上, 十幾個小朋友簇擁在工作人員身邊,津津有味地看著逗魚表演,“以前是賣河豚,后來河豚不好賣了,現在通過發展休閑漁業,小河豚引來了大批游客,如今,傳統的養殖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需求,休閑漁業發展越來越紅火,占據公司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劉愛娣說。
“+互聯網”“+文化”“+運動”“+科普”……休閑漁業,借力政府和市場兩個“輪子”,以漁業資源、漁產品的開發保護為前提,把許多現代人推崇并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概念融為一體,既是傳統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形態,也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又一重要載體。
“一條海釣船六個人,一天1000塊,釣上來的魚不要錢。”在榮成西霞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剛剛海釣歸來的宋女士,向我們展示了六線魚、斑石鯛等“戰利品”。通過在漁夫垂釣app上在線預約,宋女士感受了一把“互聯網+漁業”的現代魅力。 如今,由山東省統一設計,大力推廣的“漁夫垂釣”品牌,不僅可以幫助用戶輕松在線預約釣場,了解最新釣魚資訊和政策,還可以在線購買釣具,已經成了國內外垂釣愛好者的“香餑餑”。
據統計,2016年15處省級海釣基地全年接待游客117萬人次,直接經營收入2.6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帶動旅游消費25億元。全省休閑漁業產值達到200億元。
日照順風陽光海洋牧場有限公司自創百魚宴“漁到家”品牌,為游釣客提供服務專屬O2O線上電商平臺,實現線上銷售線下物流配送,并通過360視頻直播,使消費者實時觀看、互動整個加工和裝箱過程,真正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放心。“這種服務模式縮短了商家與客戶之間的距離,讓客戶在享受海釣的同時,也確保了魚產品的新鮮以及完美的服務。” 日照順風陽光海洋牧場董事長蘇照元說。
海洋牧場建設帶動旅游產業的同時,也帶富了一大批轉產轉業的漁民。“海洋牧場不是一家企業、一戶漁民能干成的事,但它卻能帶動千家萬戶轉產轉業的漁民。過去兩年全省海洋牧場帶動社會就業上萬人,創造了10萬多個就業機會。”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信息宣傳中心主任丁志習告訴記者。
從自發到自覺,在轉型升級中贏得先機,山東海洋牧場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休閑漁業如雨后春筍,煥發出勃勃生機。從單純養魚延伸到放魚、釣魚、賞魚、品魚、識魚、加工魚、售賣魚一條龍,“一條魚”產生了“多條魚”的價值。“休閑海釣產業三年間綜合經濟收入年均增長210%,帶動旅游消費48億元。據測算,休閑海釣活動拉動的消費總額是所釣魚品價值的53倍。”宋繼寶介紹。
海是山東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從“獵捕”到“農牧”,山東海洋牧場正在綠色轉型升級發展中揚帆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