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資源保護,一手抓廢棄物的治理,要努力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直指關鍵。
大力發展以綠色環境為前提、綠色生產為基礎、綠色產品為標志、綠色生活為追求的綠色農業,現代農業走出了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以質量效益為核心的轉型發展之路。
節本增效,正成為農業發展的新理念;“農村增綠”,正成為現代農業的新引擎;綠色發展,正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航標。
綠色為現代農業開啟新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綠色發展綜述
如果把中國農業近五年來最大的亮點用一個詞來闡釋,那么,“綠色”最為貼切。
從單純追求數量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在糧食產量連續保持十幾年大豐收的背景下,不以“產量至上”為中心,更注重土地持續產出能力。用更少的資源獲得更大的收益,正成為農業發展的新理念。
從“一控兩減三基本”到“五大行動”, 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保生態減消耗綠色增產初見成效。“農村增綠”,正成為現代農業的新引擎。
從農村經濟穩中有增到穩中向優、穩中向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綠色發展,正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航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的現實情況下,農業部門走出了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以質量效益為核心的轉型發展之路。大力發展以綠色環境為前提、綠色生產為基礎、綠色產品為標志、綠色生活為追求的綠色農業,促進可持續發展,實施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做好綠色防控;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斷集成創新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技術模式。統計顯示,去年全國化肥使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清潔生產、綠色農業工程仍在繼續。今年,農業部通過整合資金建立了100多個綠色調養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縣;全國節水技術推廣面積超過4億畝;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進一步擴大到1200萬畝。
減 更加注重資源節約
“前年開始嘗試用有機肥,當年出口俄國的柑橘就有2.63萬噸,收入1800萬美元。今年已經與國內外客商簽訂15萬噸柑橘訂單。”湖北星翔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王恩珍這兩年嘗到了施用有機肥的甜頭,水肥一體化既節約了人工成本,產出的柑橘個頭更大、汁更甜,又有了好銷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升級為“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兩年緊扣“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需借綠前行。
“把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資源保護,一手抓廢棄物的治理,要努力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直指關鍵。
水是農業的命脈,肥是糧食的“糧食”,農藥是防治病蟲的利器。要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首先從水、肥、藥破題,向水肥藥的高效使用和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要綠色。
為農業“減肥”,2015年農業部制定《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出臺《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任務,即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化肥農藥使用總量減少,地膜、秸稈、畜禽糞便基本資源化利用,全面打響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國家有部署,基層有實踐。
“以前是偷著燒,現在是不想燒。”江蘇省響水縣雙港鎮洪南村村委會主任杜成波更能真切感受到秸稈禁燒工作的變化。秸稈全部被當地的秸稈收貯中心回收利用,村民高玉書的14畝地可增收近千元。借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資金,響水縣大力扶持秸稈收儲加工企業,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示范作用,積極開拓秸稈多種形式利用市場和培育秸稈飼草化加工產業,有效帶動全縣秸稈加工利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產糧大省河北,近兩年通過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2016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折純)同比下降1.1%、農藥使用量下降2.2%,實現了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養殖業同樣唱響綠色發展協奏曲。廣東省農業廳召開全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場會,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到2020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提前1年達到100%”的目標任務。
做足農業灌溉“水文章”。山東省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和水肥一體化的意見》,大力推進節水農業和水肥一體化發展;甘肅省政府組織“以色列企業走進甘肅——現代農業與水科技產業對接會”,圍繞農業與節水開展“旱旱合作”;河北省補貼推廣小麥節水品種,2016年全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145萬畝,可新增年節水能力17億立方米,相當于121個西湖的蓄水量。
2016年農業綠色發展大步邁進——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145萬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0%,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長,一些地方實現負增長,成績令人振奮。
保 更加注重環境友好和
生態保育
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中央將對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整體部署,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第一次明確把農業綠色化與四化并列,改“新四化”戰略為“新五化”戰略。
農業與生俱來就有“綠色”屬性,促進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以農業的超負荷產出來支撐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付出了很大代價,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農業面源污染加重。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還清舊賬、不欠新賬才能實現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的資源和生態安全。
實施休養生息規劃,讓透支的生態環境喘口氣迫在眉睫。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制度,編制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出臺《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2016-2030年)》,明確了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的階段性目標和政策措施。中央深改組通過《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強化耕地、草原、林業、濕地等主要生態系統補貼政策,把政策目標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生態并重上來。
今年,中央財政共安排25.6億元資金,支持進一步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規模。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推廣輪作1000萬畝,擴大500萬畝。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湖南重金屬污染區、西南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地區休耕200萬畝,擴大84萬畝。
欲速則不達。采取調減、輪作、休耕、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是為了逐漸讓農業邊際產能退出,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個補貼拿到手太及時,幫上了大忙。”黑龍江糧豆輪作試點區正在為資金發愁的邢海軍拿到了糧豆輪作試點的100萬元補貼,去年他的合作社拿出1萬畝耕地開展“農業部糧豆輪作試點”項目,不但每坰地少施化肥100斤,土壤肥力和糧食單產還有所提高,大豆每畝單產起碼能增加二三十斤,玉米產量可以提高5%~10%,“兩少、兩高”讓黑土地重獲生機。
青海以草定畜、劃區輪牧和草畜聯動等科學理念同步推進,在現代畜牧技術支持下,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湖南省長株潭重金屬污染區全年休耕試點每年每畝補助1300元(含治理費用),采取直接發放現金或折糧實物補助的方式兌現到農戶,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
貴州省新建設的水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把農業產業發展與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礦山復綠等工程緊密結合,在石漠化嚴重的喀斯特山區種上了10.3萬畝紅心獼猴桃。在園區帶動下,水城森林覆蓋率從2011年的37.88%提高到2016年的54.5%,農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17.13億元提升到2016年的66.85億元。
生態,讓保護者更有獲得感。
為打造生態考核綠色指標體系,發展美麗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浙江從2015年起對26個欠發達縣松綁GDP考核。麗水古堰畫鄉停辦了所有木制品企業發展旅游,成為國內首批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溫州文成縣巨嶼鎮穹口濕地花園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飛云江水與岸上的草坪相映成趣,未來游步綠道將會串起一個個像這樣的濕地公園。
保護生態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把“風景”變成“產業”,把“美麗”轉化成“生產力”。湖南郴州清泉鎮的萬畝玲瓏王茶葉觀光園除了茶園外,還建設名宿、農家樂等配套服務和休閑場所,茶葉采摘、手工制茶等體驗式休閑項目,“過去游客來了看一下茶園,買了茶葉就走了。因為沒有游玩項目,也沒有餐飲和住宿,不會在這里停留很長時間。”清泉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郭洪波說,自種自銷、到茶園務工、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等都將為村民帶來更多收益。
優 更加注重產品質量
“施有機肥、打生物農藥,這里產的小米全是有機的。”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吉松嶺有機雜糧示范基地里油綠的谷子,已長到膝蓋那么高。負責人徐興庫說在政策的“打包”扶持下,57個綠色農產品基地,輻射帶動300萬畝,在這里發展綠色農業“火力全開”。如今,松原市已創建國家級綠色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國家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1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1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區11個。
推進質量興農,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食品安全基礎在農業,源頭在農產品,農業部始終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擺在突出位置,打造出綠色優質的農產品產業鏈。一手抓標準化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一手抓執法監管,實行依法嚴管、全程監管,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零容忍。
從農產品產地環境源頭著手防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為農產品安全生產保駕護航,“一控兩減三基本&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