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農廣校在總結多年培訓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完善了“4511”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即培訓方式實行“4”個結合:生產技能培訓與精選學員結合;經營管理集中培訓與參觀實訓結合;創業培訓模式與經營管理培訓結合;后續服務與認定管理結合。培訓全程實現“5”個做到:生產技能培訓做到“菜單式”;經營管理集中培訓做到創業培訓模式“全貫穿”;后續跟蹤服務做到“保姆式”;檔案管理做到“規范化”;資金使用做到“封閉式”。圍繞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提升“1”中心實施培訓;最終實現培育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職業農民的“1”目標。
工作前置,把招生工作放在生產技能培訓中,參訓學員了解培育的全過程,爭當主人翁。
上好第一節課。生產技能培訓是經營管理集中培訓的前沿,選準培育對象是關鍵。生產技能培訓是學校精選培訓學員的主要渠道之一。每次開班都是學校老師上第一節課,重點講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政策、培訓目的和要求,集中培訓的模式及培訓內容。經營管理集中培訓沒開始,但職業農民培育的整個過程明明白白地介紹給大家,知情權的傳播為以后培訓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專家上課。按照農時季節,從講師團選聘專家講解當前生產需要注意的問題、解決的方法,面對面地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問題延伸。生產技能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問題的延伸。例如:在范鎮講解菠菜的種植關鍵技術時,就把問題延伸到為什么范鎮的菠菜送到良莊鎮銷售價格會更高?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大家的反思,為什么?這是困擾他們的如何實現增產增效的問題。引導他們參加經營管理集中培訓就會知道答案,最大程度提高了農民參訓的欲望。
報名參訓。培訓模式得到農民的認可,每期生產技能培訓結束時,學員們都會爭先恐后地報名。為學校遴選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集中培訓學員奠定了基礎。在汶口“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培訓中,50人的培訓班報名參加經營管理集中培訓人數達到了35人,并且在集中培訓過程中無一人請假、缺勤。
內容細化,把培訓內容放在田間課堂的應用中,帶著問題參加培訓,按照學員需求,“點菜配料”細化培訓內容,保證參訓學員愿意學。
培訓前先調研,細化培訓內容。通過座談討論、入戶咨詢、發放問卷等多種形式,全面了解農民對培訓內容的具體需求,根據農民需求細化培訓內容。學校根據農時提供個性化的培訓菜單。在夏張鎮于家官莊村重點講解了大櫻桃的修剪技術;在房村天澤農場重點講解了西紅柿肥水一體化技術,解決重茬問題。菜單式培訓模式,能將培訓內容與所在鄉鎮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緊密結合,是農民自身急需的,保證了參訓農民愿意學。
建立高標準師資庫。“菜單式”培訓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學校從農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等業務科室選聘了15位高級農藝師為培訓教師,建立了培育師資庫,制作了多媒體培訓課件,根據培訓的不同產業承擔相應培訓任務;還邀請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果科所、市林科院等高等院校技術專家、教授來現場指導授課,提升實習的實效,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培訓質量。
建立高標準的田間學校。為滿足多層次、多形式、經常性田間課堂培訓的需求。依托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實訓基地,立足特色產業優勢,建立了高標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田間學校6個。把課堂辦在了學員們的家門口,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培訓最后一公里問題。
實習實訓同生產緊密結合。圍繞農時、關鍵技術、疑難問題等,在田間地頭,專家坐鎮,因人施教,面對面講、手把手教,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培養學員熟練掌握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培育對象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
管理規范,把農民創業培訓機制引入經營管理集中培訓班中,凝聚人心,激發熱情,使參訓學員學到真知識。
農民集中起來連續學習都有惰性,為保證參訓學員學到真知識,我們把搞創業培訓形成的成功經驗加以推廣應用,貫穿到經營管理集中培訓全過程。實行軍事化班級管理。統一著裝、準軍事化管理,學員分中隊、班級管理,授旗、組建團隊,爭先樹優一個不少。互動式、模塊式教學模式讓參訓學員參與其中,互動性和實效性的有效結合,讓學員感受到不一樣的培訓;加強制度管理,健全完善了《培訓班管理制度》《學員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一班一案;精選培訓教材。在優選部、省規定教材基礎上,挖掘自身潛力,開發了一批質量高、針對性強的教材,如《家庭農場合作社管理與運營》《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提質增效》《糧食高產栽培新技術》《蔬菜高產栽培新技術》等,免費發放給參訓農民,提高了培訓效果。
邊學邊練,把參訓學員的自我發展放在培訓班全體學員的大發展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師生教學融為一體,加深了參訓學員對母校的熱愛之情。
開展了多次零距離實地觀摩學習活動。組織學員到濟南長清參觀園博會、近距離參觀同學孟兆杰的鳳凰臺家庭農場、蘭陵現代農業示范園參觀等等。組織項目推介會,讓學員面對面交流。通過學員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專家詳細點評,畫龍點睛,最后達到交流心得、切磋技藝、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共享資源的目的。展現學員不一樣的風采舉辦豐富多彩的匯報演出。寓教于樂的培訓加深了學員對母校的熱愛之情。由于活動豐富多彩,學員很投入地參與其中,缺勤、曠課的現象就不會出現了。
認定嚴格,把認定過程納入參訓學員的產業發展過程中,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創辦、產業升級,使認定過程變成職業農民加油助威的過程。
把岱岳區政府制定的職業農民認證辦法印發給參訓學員,引導學員根據認證辦法,對照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產業,盡量達到發證標準。學校因勢利導,強服務、重指導,促其產業升級,擴規增效。一是后續指導提供“保姆式”服務。通過采取“實地走訪、電話回訪、微信群交流、QQ群”等形式,對參訓學員進行幫扶指導和后續跟蹤服務。學校成立了后續服務工作小組,組織學校老師及祝陽技術人員分鄉鎮、分產業開展技術跟蹤指導服務,切實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全面提升學員綜合素質、專業見識、專業技能和生產實踐能力。目前已建成農廣校培訓總群、“金梭+銀臺頭”蔬菜技術交流群等五個職業農民討論群。各個群里,同學們之間在產品上互通有無,銷售上互幫互助;農業專家與培育對象群聊對答,上傳病蟲害實景圖片,及時解決生產難題。
建立規范的學員個人檔案。按照學員基本情況表、學員報名申請表、學員信息采集表、學員認定申請表等內容為認定學員制作了“認定學員檔案袋”, 確保認證過程的規范化。
全程服務。不僅生產技能培訓緊隨農時,經營管理培訓緊貼產業,而且后續跟蹤服務落腳到創業項目,扶上馬去送一程,使參訓學員把農廣校老師視為創業路上的貼心人。
生產技能培訓注重田間課堂,提高參訓學員的生產技能,經營管理培訓,注重經營管理創效益,提高參訓學員的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學習,學員對自身產業發展有了新的想法,看問題、謀發展思路更加科學合理。做大做強自己產業方向明確了,信心更足了。
參加了職業農民培育的學員,以自身的經歷和體會,從內心深處感激農廣校,熱愛農廣校,不由自主地宣傳農廣校,他們成為農廣校在當地的代言人。參加農廣校的職業農民培育培訓班成為他們口口相傳的榮耀,動員自己的家屬、親戚朋友、老鄉報名參加農廣校的培訓班成了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參訓學員自己報名,“要我去”培訓變“我要爭著去”培訓,農廣校的培訓只要得到農民的信任和用戶,培訓效果和培訓質量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農廣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