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楊柏明 教授務農迎來“人生第二次沖刺”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穿坎越坷終輝煌,千錘百煉才成鋼。

  只有通過淬煉的鋼鐵,才能變得更加堅固,人也是一樣。只有通過困難鍛煉自己,磨煉自己的意志,才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題記  

  “如果說之前在學校教書搞科研,是人生的第一次沖刺;那么,后來下海搞農業就算是第二次沖刺了。”楊柏明說。

  放著好好的大學教授不做,非要跑到農村去開山種地,這在別人眼里,實在是有些奇怪。楊柏明原本是吉林大學主講植物學的教授,在吉林大學工作期間通過國家審定品種1個,獲得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出版編著了11部書籍,現任長春國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個大學教授鐵了心從學校跑出來去種地呢?這些年,他的地又種了啥,種的怎么樣呢?

  從教人種地到自己種地

  48歲的楊柏明,之前在大學里教學,教的就是“如何種地”的課程。然而,他卻一直有個心結:到底理論和實踐的差距有多少?自己天天教人怎么種地,要是自己去種會怎么樣?

  對于他來說,這樣的機會應該有兩次。1993年,還在讀大學的楊柏明和另外30個學生被派往吉林某軍區農場搞水稻種植,這是第一次。之前農場種水稻一直在虧損,經過楊柏明等人的努力,水稻產量不但上去了,而且當年農場還賺了3萬元。農場的領導覺得楊柏明是個人才,希望他能留下,可楊柏明希望回學校完成學業,繼續深造。再后來,楊柏明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學校任教。

  在大學任教期間,楊柏明所教的四門課程均是優秀,除了給學生上課,就是搞科研或寫書。這樣的生活一直到2010年,之前的授課老師找到楊柏明,說是社會上有個企業想搞農業,希望他能幫忙,但是不能兼職。這時的楊柏明還是有些猶豫,雖然在大學教課收入不高,但是旱澇保收,真要是到社會上去闖蕩,自己能適應嗎?可是又想到自己天天教人種地,到底自己種地的手藝咋樣,還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經過再三考慮,2011年3月,楊柏明從自己熟悉的學校跳了出來,到長春國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信農業)任職。

  當時的國信農業剛剛成立,加上剛來報道的楊柏明也不過6個人:1個經理,5個工人。當時國信集團公司的老板要求也不高:“你們就負責翻翻地,種點菜,也不指望你們發財,你們就給集團的食堂供應點新鮮蔬菜就行了。”因為是新手,楊柏明也沒說啥。只是覺得應該把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識一點一點應用于種地的實踐才行。楊柏明就從最基本的種地開始,每天帶著另外4個工人圍著山頭轉。他一邊種地,一邊研究如何防止病蟲害。

  要搞就搞有機農業

  就這樣過了兩個多月,楊柏明漸漸找到了信心。他找到集團公司的老板:“你這樣小打小鬧沒意思。要跟農業要效益,要搞就搞上規模去,搞規模農業,搞有機農業。”竹筒倒豆子,楊柏明把自己的發展思路跟老板說了一遍。老板覺得有道理:“行!你說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全力支持你。”

  2011年5月份,國信農業從奢嶺鎮新興村買進了646公頃的土地,在雙陽區幸福村買進了27公頃土地,按照楊柏明的思路,搞起了有機農業。楊柏明也被公司委以重任,干起了經理。

  “必須做有機農業,這樣才能提高附加值。要是遵循于傳統種植模式,那讓咱們老百姓來種就行了,還用我們這些搞科研的人來干啥?”楊柏明說。

  2012年,楊柏明帶頭到新興村建蔬菜大棚。那時因為條件艱苦,沒有地方做飯,工人們都是自己在家帶飯。一開始帶著8個人建了8個大棚,到了年底,63棟溫室大棚初步建了起來,并且種上了茄子、辣椒等蔬菜。

  讓楊柏明沒有想到的是,年底迎來了罕見的大雪天氣。下的雪滲進了棚里,棚里氣溫降低,菜苗發生吐水現象,都蔫了。于是,楊柏明讓人把雙陽區能買到的蠟燭全部買了來,還買了500斤酒精,在大棚里點上蠟燭,用酒精生火來提高溫度。“當時那雪下得是大呀!連續三場大雪堆起來都到脖子了,電視臺還專門有人來采訪受災情況呢。”提起那場大雪,楊柏明心有余悸。哪個棚進雪了,就跑到哪個大棚去,“困了就找個地方躺一會兒,餓了就隨便吃口方便面啥的。”就這樣打了一場跟惡劣天氣的仗,終于保住了棚里的秧苗。

  到了年底,工人們都放假回家過春節,楊柏明不放心大棚里的蔬菜,決定一個人留下看廠。往年過春節都是要回老家跟老人一起過,這年楊柏明沒回去。“大過節的你們咋不回來?你爸呢?”老父親打電話到家里,孫子接了電話,“我爸去種地了。”老人不高興了,好不容易考出去了咋說種地就種地呢?“我說楊柏明,你種地這玩意能行嗎?”

  “其實,父親開始是反對我去種地的,后來看到企業漸漸發展走上軌道也就釋然了。這中間有一段時間。”楊柏明告訴記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楊柏明搞的大棚蔬菜終于見了效益。這一年,國信農業又種了600公頃的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家庭菜園發展到了225公頃。楊柏明也升任公司副總,到了年底又被升為國信農業總經理。

  “這個老總有點土”

  也許是因為之前掌握了種植的專業知識,楊柏明種地還行,可是,要說起做老總,他還是個新手。

  在公司,楊柏明什么事情都喜歡親力親為。下地,鋤田,他帶頭干;收菜,賣菜,他也干。有一次,當地的工商局要審批一個文件,需要他去簽字,正值炎炎夏日,楊柏明接到通知,放下手里的農活就趕了過去。

  “當時天氣也熱,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打濕了,手上還戴著全是泥土的手套,別提多狼狽了。”楊柏明笑著說。工商局的工作人員有些遲疑:“你是公司的領導嗎?”楊柏明說:“我是呀,我就是楊柏明。”后來,經過再三確認,工作人員才讓楊柏明簽字,開玩笑說:“沒見過你這樣當老總的,你這個老總哪都好,就是有點土。”

  伴隨著楊柏明的努力,國信農業終于在2014年扭轉前三年虧損狀態,盈利737萬元。2015年、2016年分別盈利達1000萬元以上,公司資產經評估達到3個億。

  讓農民朋友得實惠

  “要懂得回報社會。”楊柏明說:“國信農業能有今天的發展,除了我們自身的努力外,咱公司附近的農民朋友沒少幫忙。如今公司發展的好了,也要讓農民朋友得到實惠。”

  據楊柏明介紹,創業初期,建設大棚的人手不夠,就從附近找來幾十個農民幫忙。后來,建成的大棚出了問題,那些農民又自發帶著家人來修理。跟工人一起干活,一起吃飯,不搞特殊,楊柏明贏得了這些農民朋友的尊重。“現在有啥活,只要一個電話打過去,村里的朋友們很快就能趕過來幫忙。”

  在拿地搞開發建設的同時,國信農業按照當地標準,讓1000多戶村民們幾乎家家都分得了近百萬元的補償款,并且按照安置標準住上了由國信集團建造的精裝樓房。為了回報村民,國信集團接收了500多個村民到公司安排就業,公司職工按照收入水平,分別扶持村里的貧困戶。楊柏明扶持了兩戶人家,逢年過節都會給兩戶人家送去食用油、菜、米等慰問品或1000元、2000元不等的慰問金。

  為了讓更多農民得到實惠,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當地村民,楊柏明的國信農業還準備建設一所“農民技校”:“現在學校所在的場地,已經破土動工了,預計建成差不多得明年了。”

  建一個農業“硅谷”

  經過多年不斷發展,國信農業依托基地堅持有機種植,如今已成為集“政企產學研”和相關產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公司,旗下有7個子公司、6個合作社、1個研究所,長期致力于有機果蔬和有機水稻的種植、有機食物精深加工等業務,并承接現代溫室建設及配套設施的設計與生產。

  “我們種的水稻、蔬菜,消費者均可進行追溯。”楊柏明告訴記者,國信農業的基地建立了“可追溯系統”,通過攝像頭、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實現對果蔬、水稻從育苗、生長、管理、收獲、加工等各環節的監控,并將相關信息由專人負責上傳給農業部門的信息管理網絡。

  “建設‘農業硅谷’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思路,也是我們所在的雙陽區下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農業硅谷’的直接目的,是尋找一種模式,一種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模式。”楊柏明告訴記者,農業硅谷示范區,是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指導下,沿著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從而引發農業生產方式創新的思路,提出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與管理體系以及科學的運行機制。未來,國信農業建設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將按照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建成一個集技術創新、企業孵化、科技貿易、科技示范和科普培訓為一體的農業“硅谷”;建成一個集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都市農業示范區,充分發揮園區的創新、示范、技貿、產業、科普、培訓、觀光、生態等多重功能。

  現如今,對于楊柏明來說,實在是太忙了。家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沒有品位和樂趣的人”,為此,他只能在忙碌的工作中尋找樂趣。

  “做了這幾年農業,也算是驗證了自己一把,科研理論到底能不能轉化成實際效益,答案是肯定的。”提及這么多年的感受,楊柏明說,也許再過十年,在人生的第二次沖刺結束后,自己也該退休了,還是希望能有時間做做學問,想出一本《東北植物彩色檢索圖譜》,彌補東北沒有植物志的缺憾,還想將自己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總結一下,寫一本《感悟植物》的書。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