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卜睿 從一塊健康的豆腐做起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牛震 字號:【

  青春不息,奮斗不止。

  青春,是一個充滿個性與張揚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著自由與力量的時代。青春如同一部沒有憂傷的電影,一幕幕流光溢彩,似乎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有無限可能。——題記

  結緣

  “我家做豆腐的手藝是祖傳的,記得從我爺爺輩兒就開始做豆腐賣豆腐,后來,我爸、我大伯他們都學了做豆腐的手藝。”提起豆腐,卜睿興奮起來。

  卜睿,有人稱她“豆腐西施”,因為她賣的豆腐色澤勻稱,方正有形;也有人稱她是“卜家豆腐掌門”,因為她做的豆腐是源于祖傳手藝,口感上佳,讓人吃出了懷舊的味道。吉林省長春市英俊鎮胡家村“女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故事”曾被當地媒體多次報道轉載,卜睿的名字也隨之傳遍了春城的大街小巷,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創業名人。也許是因為對豆腐的情有獨鐘,對做豆腐事業多年的堅守,讓她先后獲得“長春市雙學雙比女狀元”“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吉林省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至于何時與豆腐“結緣”,用她的話來說,“那是打娘胎里就開始了的。”

  “小時候就喜歡豆腐的香氣。上小學的時候就跟著家人一起賣豆腐。那會做豆腐剩下的熱水都舍不得倒掉,拿來泡腳或洗澡,都有一股香氣。”卜睿說,“直到后來,父母到企業上班了,家里才不做豆腐了。但是再后來,家里做飯,感覺買誰家的豆腐都不如小時候自家做得好吃。”

  一直到上大學,卜睿一直關注著豆腐,現在的豆腐賣什么價格,整個產業發展如何,又有哪些新的豆制產品出現在市場上。

  交鋒

  2005年9月,卜睿考取了長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作為家里的獨生女,祖輩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可以說是承載了全家所有人的希望,以后能夠留在城市里有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做一個普通白領,是父母對卜睿唯一的期望。可是,父母不了解女兒的想法,女兒最想做的卻是在父母看來是個體力活:做豆腐,給人們吃上最好吃的豆制品。“當時這可能是父母最不想讓我從事的吧。”卜睿說。

  可是終究紙里包不住火。直到大學畢業前一年,當別的同學都在找實習單位,準備應聘參加工作時,一次放假回到家里,卜睿終于對家人說了自己的想法:“爸,媽,我想做豆腐,自己創業。”

  “啥玩意兒?”那幾年,父母為了供卜睿讀書,十分辛苦。后來,父親因為工傷不能工作,待在家里休養,一家人的生計也落在母親一個人肩上。聽到這話,父親既憤怒又失望,“不行,這事兒不用再說了。”

  后來無論卜睿怎么說,父母就是不同意,尤其是父親。一場家庭冷戰也由此爆發。假期結束,卜睿回到了學校。可是后來的一個多月里,倔強的卜睿再也沒有跟父母電話聯系,“之前都是沒事的時候會打電話跟父母嘮會兒嗑。”一個月后,好面子的父親終于忍不住了,對母親說:“你抽空給姑娘打個電話,問問她這一天天忙活啥呢,也不知道回家。”“早就打過了,孩子不回來,你還不知道為啥嘛,就為了上次那事唄。你自己孩子的脾氣還不清楚嘛,隨你!”母親沒好氣地說。“唉!那就讓姑娘回來唄,一家人啥事不能商量。”

  一個月不回家,卜睿心里也想念家人,倔強的她也想主動給父母打個電話,可是每次拿起電話準備撥出時又默默地放下。直到母親的電話打來,卜睿知道這事“有的商量”,八九也不離十了。果然不出所料,回到家里,父母做了一大桌子飯菜。“說說你的想法吧。”坐在飯桌前,父親點了根煙,問起了卜睿。

  經過幾個小時的促膝長談,看著女兒的那股認真勁兒,父母終于理解了女兒的想法,也從開始的反對變為鼓勵:“孩子,你想好的事兒就認真做吧。”

  “也許父母那會兒只是理解了,估計后面我做豆腐創業的事遇到困難了就會放棄。我要用事實說話,證明給父母看。”卜睿告訴記者。

  折騰

  因為獲得了父母的理解,再次回到學校,卜睿終于可以如愿地開始自己的創業之旅。

  “那會兒,有宿舍的幾個同學幫忙,我們差不多凌晨三點多就得起床去早市,天不亮就得出攤兒,到早上七八點鐘賣完豆腐了,還要跑跑市場,看下整個豆腐豆制品的市場行情。”卜睿回憶起創業初的時光,有些感慨:“因為每天要早起,宿舍還沒有開門,所以只能爬窗戶出去。宿舍管理員阿姨知道了,有些奇怪,還專門詢問這幾個女生是干啥去了。后來跟阿姨解釋再三,她才明白,也支持我們做的事情。”

  2009年,卜睿畢業后回到家鄉做起了豆腐作坊。20歲出頭,正值青春年華,為了一塊豆腐,整日在小作坊里忙碌著。每天不辭辛苦地磨著豆腐,細嫩的小手上也磨出了老繭,每天別人在進入夢鄉的時候,都能看到卜睿和家人在昏暗的燈光下忙碌著。由于農村房屋簡陋,生產和住宿條件都十分艱苦,卜睿住的屋子只有在墻角處有一個簡單只能睡一個人的小炕,再無任何取暖措施,晚上放炕邊一碗水,第二天就會結成冰。而且小炕不好燒,經常冒煙,有無數個夜晚家人已經入睡,卜睿開著窗戶穿著厚厚的棉衣在屋里一圈又一圈地跑著,直到把煙都放沒才能入睡,就是這樣一個要生產安全豆制品的信念支撐著卜睿度過無數個寒冷而又充滿希望的夜晚。

  一板豆腐有100多斤,就連男生抬著都有些吃力,更何況一個女孩子。但是倔強的卜睿咬著牙抬到車上。每天,她親自跟著生產,做完了豆腐睡一會,凌晨3點準時起床,抬上幾十板豆腐,然后去早市上擺攤銷售,再去調研,跑市場,找場地,一有時間還得捧起書本潛心學習攻克做豆制品的技術難關,天天如此。看到這一切,父母看在眼里更疼在心里,只能默默支持。

  要提高效益,就要擴大生產規模。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經營,2012年,卜睿決定擴大規模,最終在英俊鎮胡家村租到了四畝地作為豆腐加工廠,建起了車間廠房。“那時候,父母賣了房子,只能住在租來的房子里,跟著我一起折騰,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為了幫助女兒創業,父親和母親也辭去了原先的工作,幫助女兒做豆腐。讓卜睿最意外的是,當初最反對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支持卻最大。要創業,還得有本錢才行。為了籌措資金,父親提議把家里拆遷安置房賣了。賣房子的20多萬元,加上貸款來的20多萬元,再加上部分存款總共50多萬元,成為卜睿的創業資金。緊接著,買機器,訂設備,就這樣,卜睿開始擴大規模。“在采購設備的時候,無論是磨豆子的石磨,還是籠子、紗布等模具,我們完全按照傳統做豆腐的工藝進行訂制的。”卜睿說。2012年,卜睿的吉林省昌睿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并通過當年的QS質量認證。

  2013年,卜睿接到了第一個大單。通過在市場上打聽,卜睿知道了吉林大學原先的豆腐供應商不干了。“別人不干了,我來干唄。”卜睿感覺到了商機。在這件事上,幫助自己創業的父母等人是反對的,“憑著咱們現在的生產能力供貨給超市,開幾個小店面還行,要供貨給大學的幾個校區,能趕上趟嗎?現在不挺好的嘛,發展也得一步步來,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卜睿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選擇了繼續“折騰”。為此,她專門跑到吉林大學的供應部門,并邀請人家到自己企業來參觀,憑著這份真誠,卜睿拿下了這個一年100多萬元的單子。“我覺得這個單子,除了有利潤在里面,還有一定的品牌價值。我們的豆腐如果被大學采購了,這對于我們產品的品牌價值是有提升的。”

  一封信

  為啥要返鄉創業?很多人不理解。考上了大學好不容易走出農村,跳出了農門,畢竟城市里發展機會多,卻又回到農村從零開始。

  隨著卜睿創業的成功,“大學生賣豆腐創業”成了一時的熱門話題。一次,某媒體的攝像頭對準了一位到卜睿攤兒上買了豆腐回家的大爺,問其對大學生返鄉賣豆腐創業怎么看,大爺說:“這豆腐做得真好,沒得話說。可惜這個大學生算是白費了,這么多年書算是白讀了。”對此,卜睿有自己的理解,“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從農村走出來,也向往城市的生活。可是看到這些年,家鄉依舊沒有太大的發展變化,總想做點事,改變這一切。”說起自己返鄉創業的原因,卜睿提到了兩件事。

  大三期間,在一次無意上網時,卜睿看到一個小男孩因長期誤食含有“吊白塊”豆腐而罹患尿毒癥的故事時,她內心深受觸動。于是,卜睿暗暗下決心,大學畢業后要做一件于食品安全有益的事,哪怕只為一塊健康的豆腐,也要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這個決定改寫了卜睿的人生軌跡。也許是一時的沖動,卜睿連夜寫了一封給時任長春市市長崔杰的信,一氣呵成。信里提了自己想創業,想給消費者吃上放心豆腐的決心。

  “當時還專門買了印有我們學校名字的信紙和信封,后來在網上查到了市長的地址,就給寄出去了。”卜睿說,“也不知道市長能不能收到,當時就懷疑這信箱還能不能用啊,有沒有人來取信啊,現在畢竟大家都有電話,可以發信息,發郵件。”

  大約過了兩周后,正當卜睿內心忐忑時,學校輔導員和校領導叫她去談話。原來,市長不但收到了信件,而且還專門作了批示給相關部門和學校,希望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支持和引導。經過這件事,更加堅定了卜睿返鄉創業的信心。

  鳳還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今在長春市,有越來越多像卜睿一樣的大學生踏上了返鄉創業之路。為此,長春市婦聯推出了“引鳳還巢”工程,扶持大學生到農村創新創業。在此背景下,2015年4月,卜睿聯合13名有創業夢想的女孩,成立了長春市女大學生返鄉創業聯盟,卜睿被推選為會長。

  “我們聯盟每個成員發展至今差不多都有4~7年的創業時間,已經度過最初的小企業時期,或者說那個時候都不能稱之為企業,但是現在企業都已走上正軌,并且發展速度很快。”卜睿告訴記者:“我們的成長速度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速度,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過任何管理企業的經驗,也不是科班出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企業經營中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會兒我們特別渴望知識和成長,渴望有同路人能從管理者的角度對企業發展提出寶貴建議,所以在大家都有這種需求和強烈的愿望下,我們的聯盟成立了。”

  據介紹,聯盟成員都是對農村充滿熱愛,致力于農業發展的女大學生,平均年齡29歲。這群80后、90后女孩與城里的其他女孩不同,他們聚在一起談得最多的不是最近誰買了好看的衣服,什么化妝品好用,而是哪些農業項目最近比較火,哪些產業可以相互合作。

  夢想的種子要播撒在適合成長的土地上才能根深葉茂。短短兩年的時間,聯盟成員互幫互助,在創業的道路上均有所成。聯盟成立以來為成員舉辦了20余次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并開發了“N+1私董會”模式探索互助成長新路子(“N”是每期參會的聯盟成員,“1”是每期邀請一位相關領域有經驗的人擔任創業導師),先后為15人爭取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義烏電商培訓等學習機會,有效提高了聯盟成員創業素質。隨著聯盟的發展,也誕生了一批具有人格品牌的農產品,如“豆腐西施”“蘑菇皇后”“孔雀公主”“辣椒姐姐”等。聯盟內部通過投融資合作,延長產業鏈條,降低了個人創業風險,實現了聯盟內部的經驗、產品和渠道的互通。同時幫助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供平臺,至今已幫助近30名大學生實現返鄉創業。

  逐夢

  “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裕了那才是真正的富。說白了,就是不想看到鄉親們再窮下去。”卜睿倔強地說。

  也許是出于那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卜睿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身邊的鄉親們增收。回到家鄉的第五個年頭,卜睿看到家鄉的發展還很緩慢,村里人均土地面積較少,年輕勞動力都外出務工,在村里留守的只剩下婦女兒童和老人,村子還是貧困村,一種要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根據村子的實際情況,她為村里規劃了一條發展路線——打造一個地有地味兒、菜有菜味兒、肉有肉味兒,環境優美,村民幸福的生態胡家,做強一個具有胡家村特色、健康、生態的養殖產業。

  卜睿決定帶領村民發展養殖業。根據市場的需求,卜睿最終決定帶領鄉親們飼養“四黑”畜牧產業,即黑豬、黑雞、黑牛、黑山羊,打造胡家村特色品種及品牌。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扶持典型戶,幫助貧困戶有效脫貧。2016年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卜睿與村集體簽訂村企共建合作協議,立志要把落后的貧困村,打造成為中國“黑豬養殖第一村”,同時興辦“年豬文化節”,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致力于創業的同時,卜睿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當玉樹地震發生時,卜睿舉辦賑災義賣活動,把全天的營業額全部捐了出去;40年不遇的最強臺風“威馬遜”席卷海南時,讓很多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準大學生無錢上學,卜睿又馬上發起倡議并捐款;在微信上看到有人身患白血病急需救治時,雖然從未謀面,但卜睿還是立刻將捐款打到對方的賬戶上,希望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過年過節,她會讓母親燉上一大鍋紅燒肉,給孤兒院的孩子們送去,組織孤兒院的孩子們參加游園活動……不僅如此,她還經常主動幫助身邊的人,無論誰有困難,卜睿都慷慨相助,如免費為有創業愿望的鄉親出謀劃策,主動幫助他們尋找致富門路等。

  “卜睿姐不但在工作上,生活上也對我們幾個年輕人很照顧。年輕人待在一起創業,好溝通,有共同夢想,這樣的日子感覺很充實。”29歲的李子龍是黑龍江伊春市人,幾年前大學畢業后在一家鐵路運輸的國企上班。當看到周圍的同事全是跟自己父母差不多年紀時,他覺得“一眼看穿了自己今后幾十年的生活”,青春年少,于是“不安分”的他辭掉了在別人看來很是穩定的工作,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獨木難成林,幾年后,他來到了卜睿公司應聘,現在負責豆制品研發的工作。

  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卜睿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也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正是因為共同的夢想,大家才走在一起。

  “我跟卜睿她爸差不多大,跟她家里人都是兄弟姐妹相稱,大家平時感覺就是一家人。”同樣,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徐軍,看電視上別人搞農業項目搞得有聲有色,也一直想做點跟農業相關的事。早些年在老家做家具生意雖然掙到了錢,但是他感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活法兒,人這一輩子,還要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行”。看到電視上關于卜睿做豆腐創業的新聞后,他覺得這和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的好的東西需要有人來繼承,我覺得卜睿做的事情很有意義。當時也沒多想,給她打了個電話就來了。”

  一份認真,一份收獲。在創業的近七年時間里,從最初只有30平方米的小作坊,擺攤兒流水每天幾千元,發展到現在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食品公司,搞起了多家直營店、加盟店,年產值達500萬元;從單一低端的產品,發展到現在已有20余種單品;從最初早市小市場,發展到現在多元化的市場,并與多家院校合作,產品進駐省內多家大型超市……良好的產品質量,貼心的服務,贏得顧客的一致好評。昌睿食品公司成立以來,累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80余人,工人平均年收入4萬元。卜睿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當初的選擇,但是卜睿并沒有忘記初衷,秉承著開始那份追求生產安全食品的信念。黃豆選擇的是黑龍江產的非轉基因優質大豆,鹵水等原料都選用食品級原料,生產的各個環節也都嚴格把控。

  成功始于選擇,創業改變命運。相信未來不久,卜睿和她的創業伙伴們,在創業的道路上繼續探索前行,以青春的名義綻放出創業的最美花朵。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