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全面禁捕 讓長江休養生息——對話中國科學院曹文宣院士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楊勇 王翔 字號:【

  “如何真正做到漁業可持續發展,目前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漁業自然資源特別是種質資源亟需有效保護,長江水生生態系統亟需全面修復。”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一年之后,我國長江魚類資源和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專家、中國科學院曹文宣院士接受本刊專訪時說。

  早在2006年,曹文宣院士就曾呼吁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今年算是看到了曙光”。曹文宣院士口中的曙光指的就是農業部于2017年初印發的《關于推動落實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要求,今年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施全面禁捕,爭取在2年的時間內使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全部退出捕撈,實現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范圍內永久全年禁止生產性捕撈作業。

  中國養魚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唐代開始池塘飼養四大家魚,長江流域是我國淡水漁業最重要的種質資源庫和卵苗采集場。據統計,長江水系現有魚類400余種(亞種),其中純淡水魚類360種左右,淡水魚類之多居全國各水系之首。過去人工飼養的“家魚”魚苗、現在人工繁殖用的“家魚”親魚,都是取自長江。如今在我國主要的35種淡水養殖對象中,長江自然分布的有26種,其中四大家魚等種類的品質仍被認為是我國所有水系中最優的。長江的許多珍貴魚類,如鱖、長吻鮠、南方鲇、胭脂魚等是近20年來開發養殖的種類,而黃顙魚、中華倒刺鲃、巖原鯉、黑尾近紅鲌等是近10年開發的養殖種類,因此長江也被形象地譽為我國淡水漁業種質資源庫。優良的種質,即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有賴于較大規模的野生種群來保持,以維持淡水養殖業久盛不衰。

  “江豚2006年的時候還有1800頭,但是2012年只有1040頭了。”曹文宣院士心痛地說道,“我現在最關注的問題就是人們對于魚類保護的重視程度還不夠,事實上,保護魚也是保護整個水生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而水生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是凈化水質,對我們這樣一個缺水的大國尤為重要!”

  長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漁業資源急劇減少

  記 者:我國從2003年開始實施長江禁漁期制度,將每年3月1日0時至6月30日24時劃為禁漁時間,今年農業部出臺了《意見》,從禁漁到禁捕一字之差,是否能反映十多年來這種短期的禁漁政策對保護漁業野生資源作用是有限的?

  曹文宣:是的。我國野生漁業資源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是漁民大量捕撈幼魚。每年3-6月是禁漁期,7月1日漁民就開始捕,其中一些人沒有捕撈許可證,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和小于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屢禁不止,愈演愈烈。2007年我和研究生在洞庭湖等地進行了實地調查,當時發現漁民捕上來的大部分都是10厘米左右長的、只生長了2~3個月的幼魚,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增殖放流活動剛結束,就有漁民下河捕魚的現象,今天放第二天菜市場上就能買到小魚,一些養殖戶從漁民手里幾毛錢一斤成箱購買更小的魚回去做鱉、鲇、烏鱧等肉食性動物的飼料。我們也買了一些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大部分是草魚、青魚、鯉魚、黃顙魚等,這些小魚有的重量1錢都不到,原本都是可以長到幾十斤重的經濟魚類。

  每年都增殖放流,但每年的捕撈產量不是在遞增,而是在遞減,這說明資源衰退的趨勢沒有改變,增殖放流陷入了“放流-漁民捕撈-產量不增加-再放流”的死循環,這不是個辦法。由于酷漁濫捕,長江中下游漁業資源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四大家魚的魚苗數量已經顯著減少。在20世紀六十年代,長江干流四大家魚魚苗徑流量在1000~1200億尾,湖北省一省撈的魚苗就有200億尾左右,而現在全江加起來只有幾十億尾。

  技術的進步也令捕撈強度變大,過去的網容易破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漁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補網也是一個技術活,不是人人能掌握,現在的尼龍網不易破損,“天天打魚不需曬網”,不是漁民也可以拿個網去撈,資源的破壞自然就大了。食物的減少令白鱀豚、白鱘等大型水生動物迅速減少,過去人們可以在長江看到白鱀豚成群結隊出沒,白鱀豚能長到幾百斤重,1928年在南京也曾捕獲過7米長、重量上千斤的白鱘,如今這些吃魚的大型動物已經功能性滅絕,數量稀少到無法觀察到,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

  當前,全社會特別是有關部門的領導對保護水生生物的認識都有待提高,現在小孩子都知道麻雀不能打,要愛護小動物,但唯有對魚類卻是酷漁濫捕,甚至有些人認為這魚既然不能吃,為什么要保護?保護水生生物不只是保護幾種可以吃的魚,而是保護整個水生生態系統,保護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自然的、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凈化水質,中國人最缺乏的就是水,人均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很多地方還存在水質性缺水問題,保護水生生態系統就是保護水質,就是保護我們的環境和未來。

  保護長江,各部委共同參與才能抓出實效

  記 者:據統計,長江職業漁民目前有16萬,而年捕撈量不足10萬噸,相對于全國6900多萬噸的漁業總產量微乎其微。職業漁民未來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引導他們退出天然捕撈?

  曹文宣:實施捕撈漁民的轉產上岸,既是解決長江漁民日益艱難的生計問題的實際需要,更是破除“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惡性循環的必由之路。但漁民由于長期從事湖區捕撈,與外界接觸少,即使上了岸要安居樂業也面臨多重困境。一些漁民轉業后難以適應新崗位而再次失業,最終回到漁船從事老本行。只有漁民“真上岸”,才能有效保護長江漁業自然資源。

  我建議整合如燃油補貼、禁漁期補貼、人工增殖放流等各種涉漁資金,由政府統籌收購漁民的船只、漁具和捕撈證,把一部分職業漁民變成護漁人員,一部分變為水產養殖戶,通過“改捕為養”促進漁民轉產。

  記 者: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航運、污染、挖砂等損害漁業自然資源的問題怎么解決?如何讓漁業資源真正得到休養生息?

  曹文宣:首先要正視這些問題對漁業自然資源的影響,妖魔化水利水電工程固然是不對的,但否認客觀存在的問題,不想辦法對漁業自然資源進行補救,甚至反過來批評保護工作是“生態愚昧”,更是錯誤的。

  魚類是變溫動物,各自適應一定的溫度條件。魚類繁殖對水溫條件要求嚴格,各有其最高和最低要求的閾值,四大家魚繁殖水溫下限閾值是18℃。長江中一些重要的經濟魚類,如草魚、青魚、鰱、鳙、鱤、鳊等,是產漂流性卵的魚類,產出的卵受精后,吸水膨脹,卵膜徑達到4~6毫米,比重略大于水,但在0.2米/秒的流速下便可保持漂流不致下沉。產漂流性卵魚類是適應于“江-湖”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它們在江河漲水形成洪峰時產卵(水溫達到18℃),受精卵在漂流過程中發育,并隨洪水進入沿岸洼地,即通江湖泊,仔魚在湖泊中可獲得充足的浮游動物餌料,成活率高。三峽等大型水庫“調洪削峰”的防洪功能,可能在這些魚類繁殖期內難以滿足產卵所要求的漲水條件?,F在這個問題已引起水電部門重視,采取了生態調度措施,有一定效果。

  但另一方面,大型水電工程運行引起水文情勢改變的生態影響不容忽視。現在金沙江下游已建向家壩和溪洛渡電站,接著還要建白鶴灘和烏東德電站,在金沙江中游和支流雅礱江也建了二灘、錦屏一級等大型電站,這些電站的壩高都高于三峽大壩,四個電站的發電量加起來相當于兩個三峽,聯合運行會對長江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珍稀特有魚類的繁殖、食物、生長等產生疊加影響,必須給予高度關注。

  挖砂船是一座連續生產的工廠,2013年我從岳陽向長沙方向走,平均一公里就有一臺挖砂船在作業。挖砂對水域生態系統會造成嚴重損害,連續挖砂作業會使水體渾濁,影響水生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生長。有數據表明,采砂會導致81%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消亡。挖砂使洞庭湖的螺、蚌等軟體動物種數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75種減少到目前的20種。

  總之,對長江的保護應由中央直接來抓,各部委共同參與,沿江各省協調配合,才能抓出實效。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