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拯救江豚 尋找人豚共處的平衡點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翔 楊勇 字號:【

  “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系列調查報道之三: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今年農業部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其中之一是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要求在抓好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上,大力推進中華鱘和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決策部署,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給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留下足夠的休養生息時間和空間。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自然保護的現狀如何?怎樣打破傳統漁民對自然資源的生計依賴?如何走出“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本刊記者近日走進已成立25年的湖北石首市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探究竟。

  “如果說陸生生物保護的代言人是大熊貓的話,那么水生生物保護的代言人必然是長江江豚。因為它屬于食物鏈的頂端,而且作為哺乳動物,與人比較接近。”作為江豚保護領域的頂尖專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教授從大學畢業之后就參與到白鱀豚、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的行為學、生態學和物種保護研究中,一干就是30多年。“我是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的,因為當時水生所需要開展白鱀豚、江豚聲吶方面的學術研究,我就進入了這個領域,一直干到現在,感情很深了。”

  長江江豚,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這種頭部鈍圓、性情活潑,總是嘴角含笑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是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數量比國寶大熊貓更少,是名副其實的“水中大熊貓”。從1991年到2006年,長江中江豚數量的下降速率是每年6.5%。2006年,長江江豚總數為1800頭。2006年之后,下降速率是13.7%。2012年底,由農業部牽頭,中科院水生所等機構共同組織實施了江豚考察。估算出長江干流江豚種群約為500頭,鄱陽湖約為450頭,洞庭湖約為90頭,總共約為1040頭。根據測算,如果不實施保護的話,未來15年內,長江江豚會走向滅絕。

  “不能僅僅把江豚理解為一個物種保護的問題,實際上它生存的狀況代表了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我們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對江豚的保護來促進對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保護。”王丁說道。如果位于淡水生物鏈頂端的長江江豚滅絕,還會有很多水生生物步其后塵,這表明長江生態系統遭受了重創,保護江豚就是保護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據中科院水生所鄭勁松博士的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非法漁具、螺旋槳或船舶撞擊、饑餓、疾病等因素為江豚死亡的主要原因。

  “保護江豚主要有三大措施: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王丁介紹,“就地保護是公認最佳的保護形式,但是人類活動對于長江的生態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遷地保護成了重要的補充。”

  經過考察論證,中科院水生所選取了湖北天鵝洲為江豚異地保護實驗區。天鵝洲位于湖北省石首市東北角,長約21公里,原是長江故道,其自然生態環境和長江非常接近,地理、水文條件非常適合白鱀豚和江豚棲息保護。1992年,保護區正式建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江豚進行遷地保護的保護區。

  保護區里的新生命

  2016年5月22日凌晨3時30分,天鵝洲保護區網箱豢養的江豚媽媽“娥娥”,在經過2個多小時的分娩后,順利產下了一頭江豚寶寶。這是世界首例“網箱豢養江豚”繁育成功,標志著我國在人工豢養環境下繁育江豚取得重大突破。

  在天鵝洲保護區的網箱養殖區域,記者見到了幸福的一家三口,小江豚跟著爸爸和媽媽在水里歡快地游弋,圓圓的額頭,小小的眼睛,時不時地躍出水面發出“咩咩”的叫聲,好一幅生態與自然的美麗畫卷。

  小江豚的出生十分不易,它的爸爸“天天”、媽媽“娥娥”是2008年天鵝洲保護區遭受嚴重冰凍災害時,被碎冰割傷,經救護引入網箱養傷的。隨著兩頭江豚的性成熟,“娥娥”在2013年、2014年都呈現了懷孕征兆,但由于豢養環境和技術等方面原因,都沒能繁殖成功。后來保護區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采取了包括營養調配、水溫調節、水質改善等多種措施,經歷了1年多的護理后,“娥娥”終于成功分娩。

  “這小家伙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天除了早中晚三餐,還要給它喂一頓夜宵。”保護區專門負責網箱喂養的員工丁澤良樂呵呵地說道。他原本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捕魚能手,漁民隊的隊長,因為對江豚的天性較為熟悉,保護區成立后被選派過來喂養江豚。從2008年“天天”“娥娥”救護開始,丁澤良全年365天無休地承擔起這一家的喂養工作,雖然沒有說出口,但是記者從他的眼神中看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愛。

  天鵝洲保護區成立之初一度非常艱難,“2006年劃歸湖北省管之前,一年經費只有50~60萬元,但是江豚養護的成本一年要100萬元左右,差的錢只能向漁民收取漁業增殖費。”曾任天鵝洲保護區漁政監督管理站站長的朱新培向記者歷數保護區的不易,“當時保護區一共20個編制,人均工資每月只有500元,根本不夠生活,大部分工作人員都被迫分流了,養豬的、開飯店的都有。”

  2006年,天鵝洲保護區劃歸湖北省水產局管轄,人員編制縮減到15個,每年財政撥款200萬元,加上一些項目支持,日子也比以前好過了很多。“但是隨著江豚數量的增長,管理、巡護、喂養的成本也在上升,現在保護區一年各項支出要500萬元,壓力還是很大!”

  面對現實的困難,天鵝洲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群策群力,通過向政府要支持、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冬季組織生態捕撈江豚不吃的大魚等手段克服。在中科院水生所的技術支持下,保護區的江豚數量從最初的5頭躍升至今年的70多頭,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遞增,可謂成果顯著。

  目前,天鵝洲保護區已經成為長江江豚的重要保種基地。“在整個長江流域江豚數量劇減、國際上對遷地保護有質疑的情況下,天鵝洲保護區的成功意義重大。”王丁說道。

  人豚爭水 豚鹿爭地 保住桃花源實屬不易

  “如果不是我們這些工作人員和當地的漁民們對江豚真的有感情,這個保護區早都沒了。”朱新培的話也許有些夸張,但是從他激動的神情里不難看出問題的嚴重性。在江豚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一些常年積累的矛盾也在保護區逐漸發酵。針對這些矛盾,各級主管部門和天鵝洲保護區也做了非常艱苦細致的工作。

  缺水是天鵝洲保護區面臨的首要問題。記者采訪時注意到,在保護區的東南方有一個“天鵝洲閘”,閘靠近故道一側的水位為32.5米,而連通長江的另一側為34米,按照閘當時的設計,在豐水期,是要開閘放水,回灌故道的,但是保護區多次向當地政府申請開閘放水都沒有得到回應。

  據了解,天鵝洲保護區在1998年前是與長江連通的,1998年大洪水后,故道的上游修建起了堤防,阻斷了江水,使得保護區成了一片死水,只能依靠下游的天鵝洲閘排水或者從長江引水。但是對于保護區水量至關重要的泵站管轄權在地方水利部門手里,保護區的需求并不是水利部門首要考量的因素。豐水期如果放水回灌,就會淹掉保護區內一些農民違法占用的灘涂,枯水期如果保持水位不讓農民取水,則會造成保護區外農民生產生活的困難,所以每次協調保護區的水位、水量都大費周章。

  其次是水質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江豚生存。從空中看,天鵝洲保護區為馬蹄形,被眾多村子包圍。據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趙紅久介紹,天鵝洲保護區周邊有18個村子分屬4個鄉鎮2個縣,一共有2萬多人口,其中緊鄰保護區的三戶街村是湖北省最大的村,擁有3000多人口。每年春季隨著水位上漲,這些人口積累的大量生活污水經由閘口排進天鵝洲故道水域,嚴重污染了水質。“一邊是黑乎乎的污水,一邊是清澈的湖水,真是觸目驚心!”有鑒于此,保護區聯合當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改進措施,目前,部分污水已經不再排放到保護區,但徹底解決還需上級部門統一協調。

  在保護區兩岸,記者看到大片的棉花生長得郁郁蔥蔥,幾乎沒有死角。“每年這些農作物無法吸收的化肥和農藥都會被雨水沖刷進故道里,尤其現在這個時節,因為降雨較多,故道的水質被污染得只能達到三級。”天鵝洲保護區工程師羅長新向記者訴苦,“如果能把這些農田收購回來就好了。”

  再次是保護區面積在減少。據趙紅久介紹,早在保護區建立之初,根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規定,天鵝洲故道水位在34.5米以下的地區屬核心區,34.5~35.5米為緩沖區,35.5~36.5米為試驗區。然而,1998年長江洪災之后,為了保證天鵝洲故道沿岸居民的安全,當地政府在連通長江與天鵝洲的水道兩端修建了大壩,僅留小河口鎮天鵝洲閘一處可與長江相通。如今,保護區核心區的水位只能達到31米左右,水域面積也由1998年的5萬畝下降到現在的2.8萬畝。

  記者了解到,在天鵝洲江豚保護區的旁邊,還坐落著另一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需要蘆葦沼澤濕地環境,與江豚需要的水生生態環境具有一定沖突,“一個要水,一個不要水,所以他們就想在我們保護區里劃一塊地把麋鹿圈起來。”保護區的工程師羅長新向記者介紹。因為麋鹿保護區和江豚保護區分屬不同部門管轄,曾經一度導致雙方矛盾不好協調,后經上級部門努力,目前豚鹿爭地的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

  最后是漁民轉產轉業困難重重。目前保護區有漁民700多人,在保護區的統一安排下,主要分流成三個部分:少數進了巡護隊;一部分得到當地政府調撥的農田,轉業成了農民;還有一部分進了漁業隊,每年參加保護區的冬季捕撈。“我家只分到了2畝田,每年種田收入1000元左右,加上保護區生態捕撈補貼、務工收入和低保,一年收入不到2萬元,根本支撐不了全家開支。”44歲的當地漁民王振華告訴記者,“我除了打魚就只會開船,出去很難找到工作。”

  “25年過去了,保護區里的江豚數量在增加、漁民人口在增加,但是漁業資源在減少。”朱新培說道。據估算,天鵝洲故道的漁業資源大概每年有50萬斤,江豚的消耗量就達到25萬斤,隨著江豚數量的增加,人豚爭魚的問題以后必然會發生。

  隨著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不斷加強,相關各方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2016年,湖北省農業廳經商省環保廳、荊州市人民政府同意,決定組織開展天鵝洲保護區環境整治工作,并制定了一整套針對性很強的方案。在保護區勘界確權問題上,方案提出,要建立保護區故道水位調節會商機制。將水位設定,水域、灘涂確權頒證,故道界樁、界碑設立等工作明確落實到責任單位。在水質問題上,方案提出,要對保護區內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排查摸底,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環境,大力控制保護區周邊面源污染和污水排放,合理引導保護區周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農業。針對漁民轉產轉業問題,方案提出,積極向上級和相關部門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安置漁民,對部分常年依靠故道生活的兩縣市特困漁民進行幫扶。

  保護區的很多問題都是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建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相關各方的努力下,保護區積累的矛盾正在逐步化解。

  如何留住江中的一抹微笑

  天鵝洲的許多問題也是長江流域各級保護區共同面臨的問題,比如確權勘界不清,保護區成立之初在設計上是以水位劃定管理范圍,水漲到哪就管到哪,沒有嚴格劃定明確的保護面積,沒有考慮周邊農民的生活問題,所以造成了水一退人就進,人進來就不愿意走的局面。

  又如漁民轉產轉業問題,今年初,農業部印發了《關于推動落實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見》,意味著占保護區漁民收入很大比重的生態捕撈收入也將消失,漁民轉產轉業勢在必行。但是不讓捕魚又沒有別的出路,地方政府分給漁民的田地太少,靠種田收入遠遠支撐不了生活開支,再加上引導漁民上岸轉產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致使漁民轉產轉業困難重重。

  如何在水生生物保護和人類活動中間找到平衡點,是天鵝洲保護區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是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面臨的最大難題。王丁認為,長江是一條母親河,應該保護它的水生生物多樣性,但是長江也是黃金水道,航運、工業等產業的發展必然對長江生態造成影響。如何尋找平衡點,在發展過程中盡量減少對長江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維持長江作為一條具有生命河流的特征,是當前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應該在發展的同時考慮保護,制定相關規劃,要把水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物保護作為前置條件考慮進去,不然它就不是一條河流,而是渠道,是運河了。”王丁說。

  王丁以航運整治為例向記者作了說明,比如在航運規范里可以限制船速,以不造成水生生物危害為前提。再比如航道彎曲度,可以考慮在保證船只安全的前提下,整治河道時適當讓它彎曲,因為作為自然流淌的河流,必然是彎曲的,這種小環境為水生生物提供了自然棲息地,而筆直的航道會破壞這種生態環境。

  如何尋找平衡點,還需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積累,可喜的是,水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越來越被社會各界所認可,王丁用自己的經歷說明這種變化:“最開始跟別人講保護根本沒人聽,后來是有人聽了但還是沒人干,現在則是既有人聽又有人干。”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