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農業是許多國際大中城市綠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僅能夠保障部分蔬菜農產品供應,給大中城市居民帶來休閑農耕之樂,而且在拓展大中城市綠色空間、美化生態景觀、改善空氣質量、減緩城市“熱島效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出行難度增加和居民田園體驗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為樓宇農業創造了巨大發展空間。近期,筆者調研了多個城市的樓宇農業,總體看我國樓宇農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其中,成都“坊田·天空農場”(以下簡稱天空農場)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天空農場2015年正式運營,是我國第一家以原生態體驗為主題的城市農場,將農場“搬”到多個成都市商業綜合體的樓頂,為廣大市民提供了體驗農業和家庭菜園的新空間,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據統計,天空農場建筑面積共約2萬平方米,2016年營業額達到1650萬元,今年有望翻一番。旺季日均客流量達到6萬人,真正成了市內居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其發展模式有以下特點:
拓展多元功能是樓宇農業立足點。經營者在不占用農村耕地前提下,在樓頂上種植新鮮的瓜果、蔬菜,并延伸發展農事體驗、休閑、教育、餐飲等,實現了多元化的產業鏈條延伸。同時,天空農場還把農業景觀“種”進社區和街道,為成都近千個家庭打造了私家蔬菜花園,猶如都市里的“開心農場”。自主研發的智能生態陽臺種植箱拓展了傳統農業產業鏈,將傳統農業變成了“趣味農業”。
注重體驗休閑是樓宇農業主方向。體驗型經濟的發展和滲透已成為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要、情感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的必然路徑,樓宇農業以體驗為核心,不僅能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還能為傳統農產品銷售開辟新途徑。天空農場憑借優美的田園環境、古樸的農耕情調,設置了陶藝制作、寵物飼養、豆漿制作、酵素制作等體驗式DIY服務項目,深受中小學生喜愛。
推動創新孵化是樓宇農業新動能。城市是聚集各類現代生產要素的重要載體,樓宇農業通過商業化運作、工業化改造,將傳統生產與符合城市資源、消費需求的發展理念重新整合,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成為都市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天空農場將部分場地開發出來,用于輕型服務性經營項目,所有業態均以聯營的方式與小微企業投資人進行合作,有效帶動就業人數近200人,被農業部納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名錄。
調研中發現,樓宇農業深受附近居民喜愛,但在發展中,除面臨都市農業發展的資金缺乏、用地緊張、成本攀升等共性問題之外,還存在一些自身特有的問題。
造價成本偏高,受季節性影響強。樓宇農業有別于傳統農業,用土厚度局限性大,一般需選種淺根性的植株進行少土或者無土培養,需配備營養土或營養液種植。樓頂陽臺的防水加固和承重也要提檔升級。如此帶來樓宇農業,尤其是具有觀賞性質的花園式菜園,造價成本偏高,一般樓宇蔬菜種植成本在200~300元/平方米,走入一般家庭還有待時日。樓宇農業受季節性影響明顯,北方冬季長氣溫低,加之成本較高,發展局限性較大。南方一年四季均可實現綠色種植,但夏季氣溫高、雨水量大,提升環境舒適度的挑戰較大。
“用地”使用權不明晰,存在安全隱患。目前我國住宅樓頂地面屬于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共有部分,任何人(包括房地產開發商和業主)對樓頂地面不享有專有權,使用權屬于全體業主共有。而商品房樓頂地面所有權或使用權在物權法中沒有具體規定,也沒有任何部門能為樓宇平臺辦理產權證。調研了解到,當前樓頂從事農業經營的商店、餐廳因注冊地不合法,不能取得工商執照,仍屬于違規性建筑。同時,樓宇農業涉及的建筑年限、承重能力、樓宇護欄及避雷電設施等建筑標準尚未有成熟指標參考,盲目引入樓宇農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相關專業技術和人才匱乏,管理機制有待提升。樓宇農業對自動控制、栽培、灌溉、防滲漏等技術有著特殊而迫切的需求,而目前我國在該領域研發僅靠企業投入,存在技術儲備不足,開發成本過高,效果驗證周期長,政府、企業、高校合作機制未形成等問題。樓頂防水、養護等技術難題也是樓宇農業推廣普及的制約因素之一。樓宇農業景觀設計、造地技術、作物品種篩選、栽培技術及安全性能等方面均亟需大量專業人才滿足市場需要。對于樓宇農業這一新業態的管理,“無人管”“多頭管”現象并存,而相關的稅收、金融、法律法規等配套政策幾乎空白,影響了發展后勁。
目前,我國已開業的購物中心總數已超過4000家,其潛在綠色種植利用空間超過3000萬平方米,80%的購物中心樓宇面積處于閑置,如果能夠將“綠色、低碳”的樓宇農業與商業運營結合的模式推廣,未來我國樓宇農業在商業綜合體上發展潛力巨大。探索以下幾方面工作,對加快樓宇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樓宇農業規劃管理。相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將樓宇農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同時可借鑒日本、新加坡等國做法,制定出臺樓宇農業法律法規,明確在設計新建大樓時,配套綠化計劃書。公共建筑在符合建筑規范、滿足建筑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探索實施樓宇農業。
探索樓宇農業發展模式。部分大中城市可探索樓宇農業發展的多種模式,打造適合我國國情的拓展型樓宇農業樣板。在新增的城市樓宇建設規劃中留出一定比例,打造一批集居住、辦公、生產、觀賞于一體的樓宇農業;選擇一些老舊小區,結合小區改建升級,探索實施陽臺農業惠民工程。相關樓宇農業服務公司,可加強配套設施研發和批量生產,細化品種培育和技術服務,將樓宇農業打造成為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加快技術攻關和專業人才培養。探索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模式,加快樓宇農業配套技術研發,加大新材料、新工藝應用,在能源利用、建筑改造提升、品種培育栽培等領域開展研究,拓展農業多元功能的整合與設計。地方農業大專院校探索設置都市農業涉及的樓宇農業、冷鏈物流、農業物聯網等專業課程,為城市農業企業定向培養人才。積極開展人才交流機制,引進國內外樓宇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輸送業內人員交流學習,培育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樓宇農業建設專家。
(作者單位: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