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皖北大地上春風拂面,麥浪滾滾。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鳳陽小崗村,下麥田,進農家,感慨當年,重溫改革。此情此景給全黨全國人民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農村改革不停步。
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釋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到勾畫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藍圖,從新常態下的提質增效到現代農業的推進,從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到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重大制度創新,從回鄉創業的全面開花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5年來,是改革推動了農業生產力不斷解放,農民權利不斷提升,農村穩定基石不斷夯實。
深化農村改革,是新時期三農發展的必然選擇。回首十八大以來的農村改革發展軌跡,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我們取得的每一項成績、我們的每一次闊步前行,無不來自于改革的推動,無不功成于改革的創造。
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
“我想再建六個大棚,投資一百多萬。現在政策明朗了,我也敢投資了,接下來我可以拿經營權去抵押貸款。”陜西楊凌五泉鎮農士達合作社負責人湯新國說。而同在五泉鎮的農民湯戰峰在家里的五畝承包地確權頒證之后,將土地全部流轉給湯新國的合作社,帶著全家人進城務工了。為什么這么放心地“轉身”?湯戰峰盤算:“退一萬步說,萬一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回家了還有這個地。”
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適時出臺的《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給了他們這種底氣。
湯新國和湯戰峰的故事發生在全國已經流轉的4.7億畝土地上。從2013年底的3.4億畝到2016年底的4.7億畝,只用了3年,目前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已經超過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1/3。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大約有7100萬,占2.3億承包農戶的30%。而這4.7億畝土地流入了280多萬個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手中。土地承包權主體同經營權主體發生分離,已是我國農業生產關系變化的新趨勢。
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意見》才出,而試點早已先行。
2015年7月8日,當領到安徽省土地確權第一證后,曾是1978年“大包干”帶頭人、如今年近80歲的小崗村村民關友江動情地說:“當年我們搞‘大包干’,只是有了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這次確權頒證,承包地不僅有了‘戶口’,還有了‘身份證’,農民有了一份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在這輪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示范試點中再領風騷。“土地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土地確權給我們吃了永遠的定心丸。”“這家伙管用,憑證可以抵押貸款,可以搞土地流轉、入股,拿租金,分紅利,真是這一輩子碰到的最大好事。”七嘴八舌,道出了農民的心聲。
從一枝獨秀到全面推開,農業部循序漸進、逐步擴大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從2013年的105個縣試點,到2014年開始3個整省試點,再到2015年、2016年、2017年不斷擴大整省試點,目前整省試點省份已達28個。截至2017年3月底,全國2628個縣、3.2萬個鄉鎮、52.5萬個村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完成確權面積9.4億畝,占二輪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73%。
為了趁熱打鐵,乘勢而上,加快試點工作進度,今年3月,農業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通知》,進一步研判工作形勢、明確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以加快推進試點工作開展,確保各地按時保質完成中央交辦的工作任務。
確權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讓經營權活起來才是目標。
為推動確權紅利不斷釋放,2016年農業部選擇14個縣(市)開展了農村承包地確權成果應用試點,在推進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方面積極探索有效路徑。
珠三角地區探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集體統一經營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上海松江探索引導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統一整理后再發包給有經營能力農戶的家庭農場制;湖北沙洋探索農戶承包權不變、協商交換經營權,小塊并大塊,實行“按戶連片”耕種制;四川崇州探索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和專業服務組織共同經營的“農業共營制”;河南商水、山東濟寧探索土地經營權主體不變,農戶通過市場購買服務,委托專業服務組織、合作社全托管、半托管開展農業生產經營等,這些都是“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改革加快放活了土地經營權,充分釋放了政策紅利。
“三權分置”的有序實施離不開健全規范的土地流轉管理制度。2016年6月,農業部制定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運行規范(試行)》,指導各地規范土地流轉交易行為。20個省份初步建立了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制度,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等制度。各地共建立了近2萬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為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價格信息、政策咨詢等土地流轉服務。目前,村有服務站點、鄉鎮有流轉中心、縣市有交易市場的流轉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從“摁手印”到“紅證書”,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權能不斷豐富,土地的活力被進一步激發出來。預計到2020年,“三權分置”相關改革工作任務基本完成。
從“人人無份”到“折股到人”
2016年,武漢市蔡甸區被湖北省確定為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省首批整體改革試點單位。蔡甸區大集街曾鐵嶺村股東陳斌說:“以前村辦企業經營的是好是壞與我無關,現在不同了,希望企業越辦越紅火,這樣我的荷包也就‘暖和’了。”改革前,村集體資產是“鏡中花,水中月”,農民看得見卻摸不著。改革后,村集體資產變成了農民手中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村集體資產股權證書成了越來越多農民的“壓箱底兒寶貝”。
在全國各地,像陳斌所在的村子一樣擁有村辦企業等集體資產的村集體不在少數。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呼聲在具有經營性資產的城中村、城郊村、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中日益高漲。
然而頂層設計非一日之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2015年農業部等有關部門安排在29個縣(市、區)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2016年,在總結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意見》。2017年,在已有的29個縣(市、區)的基礎上,農業部會同中央農辦,再選擇100個縣(市、區)來擴大改革試點。
總體部署已定,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分類改革。重點推進,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才是這次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頭戲。
改革先要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已開展的29個試點縣(市、區)中,有13個縣(市、區)在全縣范圍組織開展清產核資,其他縣(市、區)主要在試點村進行。河南濟源市承留鎮花石村村民聶濟東說,“自己確實沒想到,清產核資能查出800多萬元集體資產,如今集體家底清楚了,我們群眾心里亮堂了”。
量化股權、界定身份,是此次改革最難啃的“硬骨頭”。各試點縣(市、區)先后開展了確認成員身份工作,有20個試點縣(市、區)出臺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福建閩侯縣對50種人員身份確認問題作出原則規定,提出已經享受公務員、國家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以及縣級以上大集體企業職工生活保障的在編在冊人員和退休人員,不再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黑龍江方正縣67個村全部完成集體成員確認工作,占村民總數的93.2%。安徽天長市有138個村完成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共確認成員42.05萬人。
改革不是“一股了之”“吃光分凈”。如何將“蛋糕”做大,持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2017年6月,農業部在四川溫江召開的試點工作交流座談會上,各地紛紛交出了“答卷”。有的地方利用集體土地等資源發展現代農業項目,比如貴州六盤水的“三變”改革;有的地方利用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比如江蘇蘇州吳中區的農房合作社;有的地方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農業生產性服務,比如青海澤庫縣發展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的生態畜牧業等等。資產租賃型、企業股份型、農業開發型、生產服務型、聯合發展型……全面開花,異彩紛呈,試點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方面趟出了路子。
農民獲得感的增強,離不開權利和收入的增加。
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不僅有占有、收益權,還有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各試點縣(市、區)均開展了占有權、收益權試點。有10個試點縣(市、區)開展了有償退出權、繼承權試點。還有9個試點縣(市、區)探索開展了抵押權、擔保權試點。四川成都溫江區出臺了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配、有償退出、抵押、擔保、繼承的具體辦法,2/3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收益分紅,辦理股權抵押融資2宗、20萬元,繼承15宗。
“分紅”逐漸成為農村的熱點話題。2015年,廣東佛山南海區村組兩級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可支配收入73.37億元,其中用于股份分紅40.62億元,分紅比例達55.36%,78萬名社員股東人均分紅5172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0%。蘇州市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6年全市村均集體收入超過8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萬元,其中財產性收入占到18%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7:1。財產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雖小,增長空間和潛力卻很大。
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6.7萬個村和6萬個村民小組完成改革,量化資產8528億元,累計股金分紅2840億元。改革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組織培訓,部署試點,督查調研,召開部際聯席會議……農業部從統一思想認識入手,凝聚起了廣泛參與、共同推進改革的合力。這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仗,已經實現良好開局。
“40年前包干到戶,40年后折股到人。”40年前實現農民的“土地夢”,40年后滿足農民的“分紅夢”,農村改革由土地延伸到經營性資產,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集體經濟迸發出更大的優越性。
從“各自為戰”到農業“航母”
今年5月15日,上午9點29分,“當……”隨著一聲激越的銅鑼聲響起,江蘇省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農業類公司——蘇墾農發正式登陸上證A股市場。開盤后,蜂擁而來的資本迅速將股價推高。通過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傳統農墾釋放了市場競爭的活力。
從“農建四師”到成立公司,再到股份制改造,借力資本上市,蘇墾農發一路走來頗為不易。作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下發后全國農墾系統首家上市公司,我們從蘇墾農發的成功中窺見了新時期農墾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
一直以來,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