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自2013年被納入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示范試點單位以來,始終堅持以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和農民增產增收為目標,以激發內生發展動力為核心,重視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為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
規范資產管理
主要從清產核資、農財管理、防范監督入手,積極搭建載體,健全機制,創造性地建立以“一機構、兩平臺、三中心、四機制”為核心的運作模式。一是完善機構設置。各鎮(街)均設立“一辦三中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辦公室;農村財務服務中心、資產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工程招投標中心),明確管理機構、人員職責、運行制度。二是完善監督機制。對全區村組所有資金、資產、資源進行全面徹底清查,全部準確錄入“資產資源交易監管平臺”;建立農村財務監管平臺,實現區、鎮、村三級數據的實時互通、在線監管;變事后監督為事前監督,實行村、組賬鎮管;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四議”即村黨組織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包括決策結果和實施結果及時向黨員、群眾公開);全區推行聘請社會第三方代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審計工作。三是完善考核機制。納入農村基層黨組織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考核內容,采取監督與考評并行、激勵與懲處相結合的考核辦法,每年量化考核,把考核結果與村干部的評先評優和工資獎金掛鉤。四是完善平臺建設。設立資產資源交易監管平臺,規范資產資源交易程序,自2012年平臺開通至2017年4月底,通過平臺監管成交交易9401宗,成交總標的額33.70億元。
明確成員身份
以土地確權為契機,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一是明確界定規則。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細分為自然成員、保留成員、表決成員,明確成員資格取得和喪失條件,對符合條件的“出嫁女”等群體明確規定屬自然成員,無需表決。目前,全區已有42萬人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其中已確認9703名“出嫁女”取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占全區“出嫁女”總人數69%。二是實行動態管理。成員資格實行動態化管理和年度審核制度,審核結果張榜公示、歸檔備案。
引導股份合作制改革
一是高度重視組織建設。從2008年起著手恢復集體經濟組織設置,目前,全區共有1823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其中208個經濟聯合社、1615個經濟合作社,組織證明書已經全部核發完畢。二是因地制宜引導改革。結合各村集體經濟收入現狀,按照“村民自治表決,政府引導規范”原則,積極引導各村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形成“資格界定守法規、量化固化可表決、股份分紅從實際”的多種類型股份合作制形式并存。目前,全區11個鎮(街)193個行政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172個村實現股份分紅。
推進政經分離
以城關鎮2個村為試點,在試點村設立社區辦事處,專職開展公共服務和提供黨政事項代辦服務,使村委會回歸社會管理服務本位,村集體經濟組織回歸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本位,逐步將社會管理服務職能與集體經濟管理職能分離。試點后,試點村綜治信訪維穩案件直線下降,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明顯增長。
壯大集體經濟
一是大力發展村級物業。2015年開始,區鎮兩級從當年新增財力中拿出10%,成立重點扶持村級物業發展基金,通過以獎代補形式,用于專項補助建設面積2000平方米或以上的村級物業建設。二是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依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新會陳皮,以新會陳皮產業園為平臺,形成集種苗繁育、柑橘種植、生產加工、金融投資、倉儲物流、電子商務、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培育出全國首個大型特色農業綜合體新會陳皮村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陳皮產業總產值已接近60億元人民幣,直接帶動規模化種植戶800多戶,戶年均增收7.5萬元,人年均增收1.88萬元。三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邀請國內專業機構規劃了6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籌措近10億元資金配套鄉村旅游軟硬件建設。每年區財政安排2000萬元獎勵鄉村旅游工作突出的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