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如何根治農田殘留地膜污染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本網記者 楊勇 沈立宏 字號:【

  “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系列調查報道之四:在我國北方廣大旱作地區,地膜覆蓋栽培是農業生產中長期應用的一項關鍵技術,但伴隨產生的廢舊地膜也造成了農田的“白色污染”。今年農業部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其中之一就是以西北為重點區域的農膜回收行動。要求以棉花、玉米、馬鈴薯為重點作物,以加厚地膜應用、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在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區建設100個治理示范縣,連片實施,整縣推進,綜合治理。為防治地膜殘留污染地方政府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提高廢舊地膜回收率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本刊記者近日走進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到田間地頭一探究竟。

  環境受不了,農業離不了,讓人又愛又恨的地膜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進入6月,長江以南已經高溫多雨,遼闊的內蒙古大地上卻依舊晴空萬里,氣溫舒適。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屯墾隊鎮順成公司村,51歲的村民李高亮正擺弄著從甘肅定西引進的農田殘膜回收機,“人工撿拾殘膜一人一天撿不了一畝地,如果是機械就快多了,定西這家的設備據說一天能回收40多畝地,我們今年春天整地時試著跑了幾天,但效果不太理想。一是殘膜太薄容易碎,一塊地至少要跑三遍;二是殘膜纏繞在釘齒滾筒上必須要人工用刀割才能取下來,工作效率很低;三是我們這的土質和定西的也不一樣,地里大石頭比較多,你看這個傳送桿子都被硌彎了,需要修理……”走在村里的馬鈴薯田里,記者看到黑乎乎的廢舊地膜,或同泥土秸稈糾纏在一起,或成堆棄置于田頭路邊,或被大風卷上枝頭,如黑幡般獵獵作響。據了解,內蒙古廢舊地膜當季回收率不到50%。

  “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在農田里完全自然分解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對環境有一定負面影響,會帶來土壤板結、出苗率低、牲畜誤食等一系列危害,但地膜覆蓋卻是我國北方廣大旱作區農業生產離不開的關鍵技術。”內蒙古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孟德告訴記者,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內蒙古全區103個旗縣共有1.37億畝耕地,但水資源嚴重匱乏,耕地畝均水量450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4;雖然日照充足,但無霜凍期短、熱量偏低,全區無霜期只有100~130天,最短的不足100天。地膜覆蓋技術具有保溫增墑、抑制雜草、抗旱節水、促進作物早熟、增加產量等顯著特點,為當地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離開了地膜,內蒙古不可能每年為國家貢獻250億斤商品糧。

  對此,同在順成公司村的蘇瑞謙感受頗深。60歲的蘇瑞謙種了一輩子馬鈴薯,他回憶說,最初旱地種植馬鈴薯畝產只有800~1000斤,1996年當地開始推廣地膜覆蓋技術,馬鈴薯畝產增加到了2000斤左右,2012年推廣了滴灌技術,畝產又翻了一番,達到了4000斤左右。如今,蘇瑞謙家承包了140畝地,其中100畝種植馬鈴薯,40畝種植春小麥。馬鈴薯采用覆膜和滴灌技術,10公斤一卷、厚0.006mm的地膜售價106元,可覆3畝地。施肥、下種、覆膜、鋪滴灌管通過機械化一次完成,每畝純收入達500元。但殘膜回收一直是個難題,超薄地膜老化快、易破碎,且由于中耕培土壓膜、秸稈還田等農藝措施,使地膜很難與作物秸稈、土壤分開,人工撿拾或機械回收均十分困難。

  商都縣農牧業局相關人員告訴記者,2016年全縣作物播種面積155萬畝,其中馬鈴薯45萬畝,小麥37萬畝,莜麥19萬畝,葵花11萬畝,甜菜14萬畝,蔬菜13萬畝。覆膜種植面積約35萬畝,地膜的使用量很大,主要以厚度≤0.008mm地膜為主,年使用量約1400萬噸,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僅占使用量1/3左右。

  隨著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份不斷增加,殘膜造成的污染也在累積。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農調隊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區地膜覆蓋面積1772萬畝,地膜使用量為69669噸。覆膜農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地膜殘留,連續覆膜超過5年的農田畝均地膜殘留量為3.12公斤,局部地區殘留量高達每畝18公斤。

  廢舊滴灌帶成寶,殘膜成災,不同命運背后的秘密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一個現象,采用覆膜加滴灌技術種植馬鈴薯,每畝地膜用量在3.33公斤左右,而滴灌帶每畝用量在7公斤左右,是地膜的一倍,同樣是每年都要更換,廢舊地膜在田里隨處可見,但廢舊滴灌帶卻一條也沒有,這是為什么呢?

  “每條滴灌帶都是同輸水軟帶粘死在一起的,就像梳子上的齒,一拉輸水軟帶就都從地里拽出來了,人工很好回收,而且縣里就有專門回收加工的企業,每噸的回收價在3000元以上,這不是個小數,回收滴灌帶一人一天能掙200~300元。”李高亮指著自家院子里堆放的廢舊滴灌帶告訴記者,他家就是一個回收點,每年秋收后,他開著載重半噸的農用車,一天就能回收10畝地的廢舊滴灌帶。

  李高亮口中的回收企業名叫內蒙古嘉利農牧業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記者在公司的回收車間看到,廢舊滴灌帶和軟帶經過人工分離、粉碎、沉淀、清洗、熔化、造粒等工序,變成黑色的聚乙烯再生顆粒,最終添加一定比例新料,用來生產滴灌帶或地膜。“你看到車間外面那堆成小山一樣的泥土和秸稈沒有?也都是按照每噸3000元的價格收來的啊!”公司負責人唐嘉利告訴記者,去除雜質后,每噸廢舊滴灌帶的回收成本會漲到4200~4500元,但加工成再生顆粒料后,仍舊比每噸1萬元的聚乙烯新料有優勢。

  “為什么不能將回收廢舊滴灌帶的辦法和體系,用在回收殘膜上呢?”

  “關鍵問題在厚度上。廢舊滴灌帶壁厚是0.2mm,夾雜的雜質相對較少,產品出成率在70%以上;而殘膜的厚度普遍只有0.006mm,裹挾的雜質太多,產品出成率不足10%。”唐嘉利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曾經以每公斤3元的價格回收殘膜,進行加工試驗,因為產品出成率實在太低,每噸再生顆粒料的成本達到了驚人的3萬元,是購買聚乙烯新料的3倍,賠本生意根本無法持續。2016年,該公司回收廢舊滴灌帶700多噸,回收殘膜僅試點了10噸。

  記者了解到,超薄地膜的長期大量使用是造成地膜殘留的根本原因。20世紀70年代我國從日本引進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最初使用的是按照日本標準(最低厚度0.015mm)生產的農用地膜,由于厚度大、強度高、不易破碎,使用后可以大片揭取回收,基本上不存在殘留地膜污染問題。1992年,我國制定發布了《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生產標準(GB13735-92),一直沿用至今。其規定的農用地膜厚度最低標準為0.008mm,且允許極限偏差上下浮動0.003mm,平均偏差≤15%。

  地膜是按重量銷售的,在同等覆蓋面積下,地膜越薄,畝均使用成本越低,厚度≤0.008mm的地膜在內蒙古當地頗受歡迎。由于超薄地膜易碎,人工撿拾清理的難度非常大,同時目前市場上的機械難以滿足殘膜回收的需求,農膜殘留就越來越多。

  “殘膜含雜率50%以下才有回收價值,所以必須要用厚膜,如果不能做到誰生產超薄地膜就處罰誰,殘膜的機械化回收和工廠化加工是很難實現的。”唐嘉利說。

  根治農田殘留地膜污染亟需做好三件事

  為推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內蒙古自治區近年實施了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在17個旗縣推廣使用厚地膜種植馬鈴薯,支持回收企業建設廢舊地膜加工廠、回收點等。同時在赤峰市和烏蘭察布市開展可降解地膜對比試驗,從另一個方向解決殘膜污染問題。201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田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在全區范圍內大力推進殘膜回收利用,禁止生產和使用0.01mm以下地膜,全力推廣應用加厚地膜。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為自治區旱作農業區乃至全國重點用膜地區根治農田殘留地膜污染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記者感到,盡管從種植和回收一線了解到的情況說明廢舊地膜回收任重道遠,但政府、企業和農民群眾對做好這件事信心十足。大家普遍希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共同推動農業綠色健康發展。

  一是加大補貼扶持力度,推廣使用可回收標準膜。根治地膜污染,首先要抓源頭,鼓勵生產使用標準膜是關鍵的一步。相關工作人員建議,應盡快開展立法與標準制定研究,出臺專門的地膜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嚴禁生產和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從源頭保證農田殘膜可回收。研究制定省級地膜生產技術標準,提高地膜厚度、抗拉伸強度等關鍵性指標,倒逼地膜生產企業生產具有可回收價值的高標準地膜。業內專家認為,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屬微利行業,應盡快研究制定對廢舊地膜回收加工企業的扶持優惠政策,如擴大資源再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并在用水、用地、用電及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等,逐步健全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網絡,扶持建設一批廢舊地膜加工和收購網點,鼓勵地膜生產企業回收廢舊地膜,推廣“誰銷售誰治理”“舊膜換新膜”政策試點,鼓勵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回收舊地膜;改進農藝技術,確定合理的揭膜時期和方法,在確保作物生產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有效回收和利用殘膜。

  二是盡快研制出適宜不同地區使用的廢舊地膜回收機具。采用市場化機制,政府給予適當補貼,加快研發適宜大面積推廣的廢舊地膜回收機具,提高廢舊地膜回收效率。內蒙古自治區播種面積大,勞動力稀缺,在當地50歲的農民已算是年輕的勞力,人工撿拾費時費力,必須推廣使用機械化設備。目前市場上的機具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當地農機生產企業、農技人員要結合生產實際需求,通過反復摸索,盡快研制出適宜當地使用的回收機具。

  三是加大科研攻關,推動可降解地膜使用。可降解地膜成本較普通地膜高,農民畝均使用成本增加100元左右,使推廣應用受到限制,這也是現在可降解地膜不能大規模推廣的主要原因。同時,可降解地膜降解過程受環境影響大,不可控因素太多,難以滿足不同作物生長周期不同的需求。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加快可降解地膜等新型產品的引進試驗,逐步擴大試驗范圍,加快篩選成功的可降解地膜產品,推進新型地膜產品由試驗研究走向示范推廣;另一方面要在生產端或銷售端給予生產廠商或農民補貼,提高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