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手筆謀篇富農大文章 ——十八大以來推進農民增收綜述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王翔 魏登峰 字號:【

  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永恒的主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問題,連續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民增收作出了具體部署。五年來,農業部落實中央精神和要求,多舉措、多思路、多產業聯動促增收,交出了一份助農增收的新答卷。

  “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2014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鎮江調研“三農”工作時的這番話語溫暖著億萬農民的心窩。

  如果說“三農”工作是全局工作的靶心,那么農民就是“三農”工作的靶心,“農民增收”就是靶心最中間的那個圓點。

  確保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是我們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問題,連續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民增收作出了具體部署,從拓寬增收新渠道、開辟增收新途徑、打造增收新格局上,指明了推進方向。

  五年來,農業部落實中央精神和要求,結合部門職能,立足產業發展,積極推動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的構建,廣開“財路”,廣辟“財源”,以綠色促增收,以融合促增收,以改革促增收。

  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363元,比2012年實際增長36.3%,年均實際增長達8.0%。五年來,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實現了兩個高于:高于GDP增長,高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五年縮小,由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16年的2.72:1。

  綠色發展促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浙江省作為踐行這個科學論斷的先行者,始終把美麗浙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把綠水青山建成了農民的金山銀山。2016年,浙江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866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066:1,連續多年在全國各省、自治區位居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全國農民的一條致富之道。

  家住甘肅寧縣湘樂鎮樊灣村的王志義改變傳統果樹種植模式,修建了1座沼氣池、10間羊舍,利用羊生產的糞便處理成沼氣、沼液后為自家承包的蘋果地科學施肥。“用沼渣、沼液代替化肥給果園施肥,讓養殖糞尿‘變廢為寶’,每年不僅可節約大約上萬元的開支,而且養羊也可以賺取另外一份經濟收入”王志義欣喜地說。

  針對各地資源稟賦差異,農業部于2014年在全國典型地區組織開展13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總結了一批可行、可推廣的現代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在河南、山東、遼寧等糧食主產區,以沼氣、有機肥為紐帶推動種養結合,秸稈、糞便和尾菜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8%以上;在重慶、貴州等生態環境脆弱區,依托資源優勢,推廣立體種植、等高種植,控制水土流失,建設生態田園,發展休閑觀光。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為有序引導農民走向綠色增收路,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制定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出臺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進行了全面部署。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全國已初步構建了2個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10個循環農業示范市、28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1100個美麗鄉村建設組成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體系。

  如果說生態循環農業是綠色農業有效載體的話,那么綠色優質農產品則是其成果體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讓綠色農產品兌現更多的經濟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邁出了關鍵步伐;農民的致富增收也從原來的多賣產品轉向了多賣“好”產品。

  2016年9月在吉林長春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吸引了來自全國34個展團的近2000家企業,訂單交易額達24.37億元。湖北宜昌柑橘借助展會平臺和產品推介會,簽出5.58億元大單;新疆“米香型蒸餾酒”與吉林省一家商貿公司簽訂了5萬件的購銷合同,交易額達到2100多萬元。

  目前,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超過1500家,約占總數的30%。同時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也加入了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行列。據市場調查,綠色食品比普通農產品價格平均高出10%~30%,有機農產品高出50%以上。借助“綠色”的社會標識,廣大農戶不同程度實現了增收。特別是在生態環境優良的貧困地區,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已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

  融合發展促增收

  以工業化的理念,改造傳統農業、服務業的思維,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三產融合正引領農業領域發生一場深刻變革。

  三產融合分兩個部分:縱向來看,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讓農民從加工和流通環節多多受益;橫向來看,通過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讓農民享受更多增值收益。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2016年,為督促落實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措施,農業部印發《關于推動落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

  農產品加工業連接工農、溝通城鄉,能有效緩解產品賣難滯銷等問題。五年來,農業部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由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產業集聚轉變,大力提升初加工、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培育主食加工業等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公共服務、組織管理等支撐體系。

  截至2016年底,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1萬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

  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框架初步構建,東北地區和長江流域水稻加工、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加工等產業聚集區初步形成。

  通過三產融合構建了農產品“產加銷”全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達1566萬人,每億元加工營業收入約吸納78人就業,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帶動1億多戶原料種植養殖戶增收致富。

  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大亮點。

  農家樂不能光讓老板樂,關鍵還得讓農民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的蓬勃興起,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云南省騰沖市實施“旅游興市”戰略,各類以田園風光、特色民居等為賣點的新型經營主體大批涌現。47歲的黃剛金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他是國萍農家樂的老板,在做農家樂之前做過石匠、開過農村客運汽車,生活十分艱苦。“現在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涌到銀杏村賞銀杏葉、買銀杏果,我們家收入比之前增加了將近20倍!”黃剛金說。

  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方法。近幾年,農業部組織進行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推介等活動,在全國樹立了一批標桿,培育了一批品牌,成為引領產業發展的樣本。

  江蘇省發力農家樂集聚村示范村建設,打造出了江寧“23朵金花”,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四川通過網絡評選推出了全省十佳精品農莊、十佳鄉村美味等“五個十佳”休閑農業精品。北京連續五年開展“農業嘉年華”“鄉村休閑旅游示范鄉鎮創建活動”,使農民“學有目標”、企業“創有對照”、市民“游有品牌”。

  五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增收效應也越來越明顯。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從業人員845萬,672萬戶農民由此受益。

  三產融合不斷地推進激活了農村各項資源要素,這片廣闊的天地正在迸發蓬勃的活力。

  風好正是揚帆時。在經濟轉型升級、傳統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大批農民工、企業主,甚至部分高校畢業生敏銳地意識到,家鄉農村對技術、人才等方面需求潛力不斷提高,加上政策利好的吸引力,紛紛踏上了回鄉創業實現自我價值的征途。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引領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創新,2015-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接連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以及《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

  圍繞文件精神執行,農業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紅包”:支持返鄉創業人員因地制宜圍繞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開展創業,完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環境;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加強遠程公益創業培訓,提升基層創業人員創業能力;引導和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拓展鄉村信息資源、物流倉儲等技術和服務網絡,為農民創業提供支持。立體式全覆蓋的政策讓返鄉人員想創業、敢創業、能創業。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的趙斌在外打拼多年后選擇回鄉創業,目標鎖定休閑農業。依托當地生態環境特色,他創辦了綠野生態農業觀光園,年營業額已經突破50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到700萬人,其中農民工480萬人。廣大返鄉創業者正在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一支生力軍。他們通過努力,已漸漸把農民干成了一份體面、有奔頭的職業。

  深化改革促增收

  改革不僅是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法寶。

  農業補貼的多少,農產品價格的高低,關乎農民切身利益。提高農業補貼精準性,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是農業部近年來探索推進的增收新招。

  讓資金發揮集聚作用,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農業補貼的改革方向力度不減,結構調優,總的思路是實現由激勵性補貼向功能性補貼轉變、由覆蓋性補貼向環節性補貼轉變。

  經國務院同意,2015年5月,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選擇安徽、山東、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省部分縣市開展“三補合一”(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改革試點,2016年全面推開。

  三項補貼合一之后,2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另外80%加上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湖南寧鄉縣從2015年起調整農業補貼政策,對種糧農戶有了更多扶持。寧鄉縣回龍鋪鎮種糧大戶彭國輝說,他流轉了120多畝土地,今年每畝可以補助100元,有1.2萬元補貼,相當于20多畝地的純利潤,“以前大家抱怨說補貼政策不到位,現在都說政策好。”

  實踐表明,“三補合一”有力促進了支農政策“黃箱”改“綠箱”,進一步拓展了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空間。中國農業大學的第三方評估顯示,“三補合一”后,耕地撂荒現象減少;94%的受訪農戶接受“三項補貼”改革,補貼資金一次性發放,政策滿意度提高。

  依托市場,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實現優質優價,促進下游養殖業和糧食加工業發展,為農民的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幸虧我及時改種了青貯玉米,還和一家奶牛養殖場簽了訂單合同,銷路不愁,價格也合理,今年的收入還是有保障的!”面對玉米價格下行的市場環境,寧夏永寧縣李俊鎮李俊村的農民王金洲很是慶幸。

  按照中央要求和國務院部署,2014年,農業部等部門實行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開展新疆棉花補貼價格試點,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2015年,取消油菜籽臨儲收購政策,價格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2016年,在東北四省區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開展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試點。

  目前,各項改革措施穩步推進,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特別是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短短一年已初見成效:一方面,玉米加工企業經營效益明顯改善。東北深加工企業入市收購和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絕大多數企業滿負荷生產,產品競爭力增強,出口擴大,營業收入和利潤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產業綜合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改革后東北地區玉米相關產業發展優勢顯現,吸引了一批深加工和飼料企業到東北投資建廠,促進糧食主產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了東北地區經濟活力,有利于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

  政策大禮包不止于此,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改革向全面縱深推進,“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賦予了廣大農民更多權益,在喚醒農村大量沉睡資本的同時,又讓農民將一份財產性收入歸入囊中。

  五年來,綠色、融合、改革這三大手筆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張開了農民的笑臉,提升了農民的獲得感。五年來,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不斷扎根鄉土,三產融合的浪潮不斷涌向高點,改革兌現的紅利不斷得到分享。

  展望未來,農民增收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立足部門職能為保持增收勢頭不減獻力,農業部部長韓長賦這樣謀劃:要深化農村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農業人口轉移和市民化,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責任編輯:王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