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們開始籌備建自己的牧場,那時候行業內都覺得我們瘋了,到2007年克東和平原生態牧場、甘南牧場建起來了。你看現在,我們有30萬畝飼草,有8個專屬牧場存欄量近6萬頭。”說這話時飛鶴乳業副總裁魏靜聲音沙啞,連日的籌備工作也讓他眼里布滿血絲。2017中國奶業20強(D20)峰會召開在即,飛鶴作為承辦方從公司總部、各地牧場抽調近200人投入會務工作,齊齊哈爾甘南農場、牧場、工廠向100多名記者開放參觀,“我們歡迎媒體監督,也愿意向全社會公開生產流程,讓更多消費者放心買,放心喝。”
“大家看,我身后這一片綠油油的是奶牛吃的無芒燕麥,相當于我們日常飲食里的蔬菜,遠處那一片是青貯玉米,相當于我們日常吃的大米飯。”來自黑龍江省廣播電臺的記者趙凌宇一邊手持自拍桿一邊在直播平臺上和聽眾們互動。“奶牛也在這嗎?”“牧草是直接吃嗎?”“一天吃多少?”彈屏層出不窮,趙凌宇邀請農場工作人員和她一起直播。
飛鶴將所有生產流程全部開放,迎接記者的閃光燈、觀眾的提問,這種開放恰恰是歷經近10年努力后中國奶業的品質自信。
全產業鏈集聚構建“2小時產業生態圈”
在我國北緯47度的黃金奶源帶上,漫長的低溫期殺死了土壤中的細菌,黑土地、弱堿性水源都為牧草、奶牛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飛鶴的專屬農場、牧場都建在這里。
全產業鏈從“種好一棵牧草”開始。飛鶴陸續建設了9個萬畝農場,農業總種植面積達30萬畝,種植青貯玉米15萬畝、燕麥1萬畝、優質紫花苜蓿地0.6萬畝,以及籽粒玉米、大豆等,年精飼料加工20萬噸,專供牧場,確保奶牛飲食安全。農場中一個外形獎杯的TMR日混糧立體圖解釋了奶牛的飲食結構:青貯玉米、啤酒糟、飼料混合料、濕貯玉米、苜蓿草、玉米面、全棉籽、豆粕按比例由多到少混合,構成了奶牛的營養餐。
早晨7點,第一批奶牛從牛舍走向擠奶廳,經過驗奶、藥浴、擦干、擠奶、藥浴這5個步驟后,熱乎乎的新鮮牛奶直接被采集進銀色的真空管道,在10分鐘內被降至4℃存進貯奶罐,緊接著,經嚴格消毒的全封閉低溫安全運輸車駛向奶粉加工車間,全程不超過2小時。
牧場與工廠之間的這個“2小時生態圈”,是飛鶴的得意之作。“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奶粉生產中出現污染的可能性,縮短產品制作周期,保證奶粉的新鮮性。”原生態牧業副總經理孫連棟告訴記者。
另一邊,運抵工廠的鮮奶被迅速采樣檢驗,檢驗結果1小時后出來,合格的鮮奶進入生產線。根據配方,不同搭配的營養素通過真空濕混的工藝添加到鮮奶中,再經過蒸發濃縮、噴霧干燥、二級流化床冷卻等工序,鮮奶變成奶粉。大約中午11點半,這批鮮奶制作的第一罐奶粉包裝完成。從鮮奶采集到奶粉罐裝完成,整個過程僅有30秒鐘奶粉暴露在潔凈度達到10萬級凈化標準的空氣中。“所有空氣都經過H13級高效過濾器,這個潔凈程度相當于對0.3微米的顆粒物達到99.99%的過濾程度。”飛鶴甘南工廠員工徐光遠說。
奶粉加工環節實現了24小時全程跟蹤檢測,共經歷25道檢驗程序、411項次檢驗。根據檢測,奶粉中總蛋白含量10.5%,水檢乳清蛋白含量3.5%以上,各項營養成分400多種,不低于國外同種類嬰幼兒奶粉。在化驗室正對面的玻璃房里,整齊排放著一排排奶粉罐,這些是每一批次奶粉留存的樣品。徐光遠拿起一罐奶粉向記者介紹:“每一罐奶粉底部都有二維碼,掃描后就可以查到奶源、加工廠、生產時間等諸多信息,保證每一罐奶粉可追溯。”
“2小時”是鮮奶與生產線之間的時間距離,“28天”是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時間距離。目前已經覆蓋到全國34個省份的10萬家終端門店,把最新鮮的奶粉更快送到孩子的奶瓶里。
品質是收獲認可的前提。飛鶴的星飛帆系列產品于2015-2017年連續三年蟬聯有著全球食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金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為他們頒布了“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認證,2017年又成為第一家入圍世界乳制品創新大獎并提名最佳乳制品成分獎的中國嬰幼兒奶粉品牌。
用心打造最適合中國寶寶的奶粉
在D20會場內有一張巨幅海報格外引人注目,90個飛鶴員工寶寶的笑臉成為最好的代言,他們的父母來自飛鶴各個工作崗位,用雙手為孩子創造健康的生活。
“中外體質有差異,中國人比較容易缺鐵、缺鋅、缺鈣,就拿鐵的含量說,中國的標準下線是0.42,美國的標準下限是0.15,這就是體質差異最有力的證明。基于此,我們實施四一戰略,聚焦嬰幼兒奶粉領域,打造最適合中國寶寶的奶粉。”飛鶴乳業總裁蔡方良說。目前,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競爭主要是國產品牌和外資品牌的競爭,外資品牌目前的市場占有率超過60%,在一二線城市占有率甚至超過80%,提振民族乳品的消費信心需要全力以赴。
全產業鏈模式充分保證產品的高品質,創新是引領品牌發展的第一動力。飛鶴更是瞄準了中游、下游環節:在中游加強研發投入,工藝改進以及安全生產的檢測與管理;在下游大力構建智能化、大數據化的渠道模式和互聯網精準營銷。
為了使奶粉在體質、膳食結構、母乳成分等方面都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營養需求,飛鶴開展了臨床喂養實驗,這在國內乳企中開了先河。根據對母乳的研究成果,飛鶴模擬中國母乳的蛋白質含量和氨基酸的結構,使產品研發最大程度接近母乳,讓中國寶寶飲用不上火,不便秘,更容易吸收。同時,從重視共性化產品向更重視個性化需求轉變,逐漸進軍嬰幼兒奶粉細分市場,也為行業提供了轉型升級的樣本。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飛鶴從重視共性化產品向更重視個性化需求轉變,開展了多種互動服務,提升消費體驗,如微信公眾號在線客服上線“營養專家”,做到了全天候、一對一、圖文并茂,還開通了在線媽媽課堂、400關愛熱線;線下配合育兒講座、營養科普等,邀請到了來自哈佛的“飛鶴-哈佛大學醫學院BIDMC營養實驗室”的專家現場答疑解惑,讓媽媽們為寶寶選購更適合的奶粉。
“‘專業、專注、專一’是飛鶴的座右銘,55年如履薄冰,不曾對品質有一絲松懈,也鑄就了飛鶴品牌只為中國寶寶的民族基因。”飛鶴董事長冷友斌感言,振興民族奶業要不忘初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