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寬闊平坦,道路兩側整齊排列的芳樟風景樹,亭亭玉立,生機勃勃。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鳥在枝頭嬉戲喧鬧。舉目往稍遠處眺望,低緩起伏、綿延無際的丘陵地上,成片分布著郁郁蔥蔥的蜜橘林,再加上錯落有致的村民新居,一幅美妙的生態新農村秀美畫卷展現在眼前,令人賞心悅目……這是近日筆者在江西省金溪縣瑯琚鎮下東漕村看到的情景。瑯琚鎮幾位駐村干部介紹,幾年前的下東漕村是瑯琚鎮有名的貧困村,全村連一條像樣的路也找不到。下東漕村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巨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科學規劃夯實脫貧基礎
“去年這里還是荊棘叢生、高低不平的荒草地,現在竟變成了這么大的文化廣場。”“與文化廣場相望的是正在興建的東漕人工湖,我們村真是越來越美了……”在下東漕村文化廣場,筆者聽到幾位村民在談論。
村主任饒武丁向筆者介紹說,為了科學建設生態文明新村,該村請來了高資質規劃設計團隊,制定了村莊短、中、長期發展規劃。從去年開始,該村按照“水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綠色生活方式”的總體要求,著力實施新農村基礎設施工程、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東漕人工湖及其附屬設施工程、休閑旅游設施工程、生態綠色產業發展工程、生態文明村品牌示范工程等八大工程。目前,新農村基礎設施工程、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等工程已基本實施到位,一條條新修的通村通戶水泥路、水泥路邊一盞盞明亮的LED路燈、特別是文化娛樂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讓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村民們投身脫貧攻堅的信心和勁頭更足了。
培育產業點燃脫貧希望
來到下東漕村撫河沿岸田野,筆者看到幾位村民正在蓮藕田里,為長勢良好的蓮藕除草。江西省委政研室(改革辦)駐下東漕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潘毅說,水稻、水產、蜜橘等是下東漕村傳統優勢產業。經過精準識別,目前下東漕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35戶。該村主要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金溪偉龍水稻專業合作社”“金溪勝文蜜橘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帶貧困戶發展水稻、蜜橘等產業,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蓮藕是該村嘗試產業轉型的一大新興產業。為確保這一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該村從白蓮之鄉廣昌引進優良品種,請來白蓮種植資深專家,手把手指導貧困戶科學種植、管理蓮藕。
村主任饒武丁說,下東漕村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深厚。目前,該村依托“漕運圣地”等文化品牌,正在大力實施漕運文化館、象山文化長廊、古碼頭恢復、采摘垂釣、河心洲觀光等文化旅游項目,將下東漕與鄰近的滸灣鎮灣彭村、洛城村一體打造成金溪特色生態休閑旅游片區。貧困戶大面積種植蓮藕,既可美化村莊,吸引更多游客,也可通過銷售蓮藕、蓮蓬、蓮子增加收入。
此外,該村還因地制宜發展芳樟、光伏、農家樂、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其中,光伏扶貧項目普惠全村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不需交一分錢,每戶每年卻可增收3000元左右。為了方便群眾,該村在村部大樓一樓建成了“郵樂購”電商扶貧服務站,常年安排工作人員免費指導貧困戶掌握電商操作基本流程,及時在網上銷售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去年僅蜜橘一項,“郵樂購”電商扶貧服務站就幫貧困戶銷售800余箱、40余噸。一件件實事好事,一項項富民產業,讓貧困戶點燃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火,并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扶危濟困彰顯脫貧擔當
貧困戶饒炳榮年老多病、無兒無女,去年突患中風致負債累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和“兩委”干部為他申請特別救助。考慮到他無人照顧,還把他安排到縣金色晚年養老院療養。
該村除了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低保、五保范圍外,還積極開發公益崗位,實行“公益崗位+”的方式,引導貧困戶拓展增收門路。在新建的村文化廣場,筆者看到幾名農民正在攪拌混凝土,為廣場收尾工程施工。第一書記潘毅說,村內人工湖、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等各項工程建設,均優先安排村內貧困戶做小工,平均每月十幾個工、每月增收600元以上。
在村內公路上,筆者看到現年40出頭的貧困戶邱藕蓮在清掃公路,她說:“我每天早晚各清掃一次,工作3個小時左右,月工資1000元。”目前,像邱藕蓮這樣被安排到公益崗位上的貧困戶還有不少。如:貧困戶饒冬良、管小營等被安排到村農家書屋任圖書管理員,貧困戶何金林被安排到村路養護工作崗位,等等。每位貧困戶通過各自的崗位,均可獲取相對固定的收入來源。
在村北公路一側,村保障房建設已基本完工。第一書記潘毅說,這棟樓房共有8套,預計6月底即可投入使用。每套一室一廚一衛,基本設施齊全。其中6套免費供村內6戶單身留守老人居住。另兩套為機動房,供村內其他無房貧困戶居住。
此外,下東漕村還注重精神扶貧。村部一樓設有“和諧銀行”和公益小賣部,鼓勵村民通過移風易俗、助人為樂、孝敬老人、團結鄰里、弘揚美德、見義勇為等方式,積累“和諧幣”。“和諧幣”積累到一定數量可在村公益小賣部兌換等值商品,既為貧困戶拓展了收入來源,又弘揚了中華美德,倡樹了文明新風。村莊南部建有“下東漕村生態文明示范點建設功德宣傳欄”。在宣傳欄內,筆者看到一本功德簿,打開一看,盡是村民自強不息、創業致富、助人為樂、樂于奉獻的典型。潘毅說:“物質扶貧只能解一時之困,精神扶貧才可長期見效,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
(作者單位:江西省金溪縣委宣傳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