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歷時4天落下帷幕。截至20日下午,初步統計實現現場交易額近6780萬元,其中茶葉現場交易額4920萬元、交易量25.5噸;意向交易額35.37億元,其中茶葉意向交易額34.28億元。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成就得到首次集中展示,論壇交流、茶藝表演、茶咖品鑒等活動精彩紛呈,搭建了多層次、多元化的茶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弘揚了茶文化的精髓與魅力。
展會現場 是大課堂更是大平臺
就讀于浙江傳媒學院的余懿利用周末時間陪來杭州探親的媽媽一起逛茶博會,“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第一次嘗到了安化黑茶、貓屎咖啡,第一次在現場看到了炒茶、陶制茶具制作。”
從無錫趕來的孫林曾就職于茶葉研究所,今年打算創辦自己的茶葉品牌。“聽說有這樣的展會就趕來了,對我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在這里,我主要尋覓新鮮事物,比如新的炒茶設備、新的制茶工藝、新的包裝和保鮮技術,還有新的茶葉制品。”
浙江展廳內,“百鳥爭鳴”,新昌縣群星茶葉公司經理周玉翔正在向大家展示一款包裝成香煙樣的“大佛龍井”,“我們除了制作茶葉還成立了一家保鮮公司,綠茶的保鮮非常重要,否則容易變色、串味,影響品質。這款包裝既方便出差攜帶,又降低了對綠茶的儲存要求。”
A館的展示區內,熱愛茶文化的讀者們圍在《茶人三部曲》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旭烽周圍,與她現場交流索要簽名,一部講述中國茶人的命運長卷也在吸引著更多的讀者。
中國茶葉博物館不僅制作了立體地圖,還把微景觀搬到了展廳內。“我是來當志愿者的,很樂意向大家介紹茶博物館的館藏。”來自云南茶文化博物館的呂良萍向記者介紹,目前全國已經有13省18家茶葉博物館加入了“全國茶博物館聯盟”,旨在整合全國茶博物館資源、茶文化旅游資源,共同探討以茶博物館為主陣地的“茶旅融合”的文化體驗活動模式。
不遠處,D館序廳內,湖北恩施州專場茶葉推介會上,恩施州州長李建明正在邀請大家品嘗富硒綠茶,“湖北恩施州擁有全國最大的富硒茶基地,茶園面積147萬畝,茶葉產量9.5萬噸,對全州320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達到7.2%。發展富硒茶是恩施扶貧的產業支撐和精準舉措。”
17日,農業部牽頭成立了中國茶產業聯盟,將聯合157家大型茶葉企業集團及科研單位,聚力技術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引領做強中國茶產業,助力農業轉型升級。“相信今后會有更多機會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國際市場需求,他山之石以攻玉。”來自湖北的蕭氏茶葉集團總經理劉三進認為,未來聯盟將搭建更多茶葉營銷推介平臺,組織聯盟成員參加國內外茶葉博覽會等,宣傳茶葉品牌,擴大品牌影響力。
品牌培育 在公眾認知上下功夫
“怎么這么多西湖龍井,究竟是哪一家?”在茶博會展廳現場,記者聽到有現場參觀者發出這樣的疑惑。在西湖龍井展廳內,杭州三和萃茶葉公司工作人員賈俊輝告訴記者,她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一些消費者對‘西湖龍井’這個區域品牌認知不足,所以會產生誤解,以為西湖龍井就是某一家公司的茶葉。”賈俊輝自浙江大學茶學系畢業后就開始從事茶葉的運營、銷售,用她的話說,雖然對茶葉加工、制作工藝不及繼續深造的同班同學,但在品茶、試茶上絕對是行家。“使用‘西湖龍井’地理標志要經過工商部門核準,區域品牌要獲得使用許可,都要符合‘西湖龍井’的審評標準。”賈俊輝一邊邀請參展者落座品嘗,一邊細心給消費者建議,“對于使用共同區域品牌的商家,如何選購還要考慮自己的口感喜好和承受價位。”
事實上,本次茶博會也充分從品牌展示角度考慮了展廳設計。在A、B、C、D這4個展館內,既有按照省市布置的展廳,例如“福建廳”“云南廳”“山東廳”等,也有按照區域品牌設計的展區,例如“西湖龍井”“天府龍芽”“武夷巖茶”等。20日下午,原本定于在會議室舉辦的“總結大會”把會議地點搬到了D館門口序廳,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與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獲得者代表站在一起,對他們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
此次被推選的品牌要具備幾個基本條件:是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地理標志登記、注冊、保護的區域公用品牌,年銷售額5億元以上,具有比較完善的區域品牌管理、保護與促進辦法或政策規定,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等。2017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推選專家委員會主任楊亞軍介紹,此次評選還出了一個小插曲。“由于線上銷售也是一項重要的評分指標,而申報單位所提供的線上銷售額數據證明的來源有農業部門、商務部門、行業協會、銷售平臺等,渠道不一致,根據推選專家意見,最終確定以農業部門出具證明為準,沒有提供農業部門證明的品牌,又補交了證明材料。”
“4天召開68場茶葉品牌推介活動,公布了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和中國茶葉區域優秀品牌,提升了茶葉品牌創建熱情。”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在茶博會總結大會上發言,講臺下不少茶企代表舉著手機拍照、錄像,隔離帶外,更多的公眾在場外駐足觀望,見證屬于諸多茶企的這一榮譽時刻。
一帶一路 茶咖對話,共享共贏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祥地。早在唐代,茶圣陸羽就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西漢張騫由長安出發向西行至中亞、西亞,開啟了以茶換馬的“陸上絲綢之路”。現在,全球產茶國和地區已達60多個,茶葉產量近600萬噸,貿易量超過200萬噸,飲茶人口超過20億。
“茶產業已成為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茶文化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一代又一代的‘絲路人’以茶為媒,以茶會友,架起了各國間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茶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標志性產品,必將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新的貢獻。”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高峰論壇上作主旨發言。
阿爾及利亞駐華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說,“一帶一路”本來是一個歷史概念、地理概念,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理念,通過全球化實現共贏。2014年,阿爾及利亞與中國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協議后,中國成為阿爾及利亞的第一大合作伙伴。“茶葉是阿爾及利亞一個大宗的消費品,我們大部分茶葉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如果阿爾及利亞的氣候允許,我們也愿意在阿爾及利亞發展茶葉種植。”
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國三大出口商品之一——湖南安化黑茶,也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湖南益陽正致力于打造500億的黑茶產業,助推千億湘茶產業發展。“湖南黑茶品質高,我們將歷史文化特色和地域相結合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品牌,安化黑茶獲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和接受。”湖南益陽茶廠副總經理劉杏益在國際茶咖大會上向海內外嘉賓現場推介。
在河南展廳內,來自意大利、馬來西亞、印尼、阿爾及利亞、英國等國的外賓圍坐一起,在茶藝師的指點下品味河南信陽紅茶。“我是華人,但是在印尼生活沒有喝茶的習慣。這次很高興受邀參加茶博會,我喜歡在這里品茶,也希望有更多中國游客喜歡我們生產的咖啡。”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金華南洋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華向記者介紹,目前,她的公司每年向美國出口咖啡1000多公斤,這次參加茶博會也已收獲了幾百公斤的訂單,“中國的電商非常發達,我已經收到了3家電商公司的邀請,等博覽會結束后我會去考察。”
相信,在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上大放異彩的茶葉與咖啡,都將從這里走向更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