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近日,在脫貧工作省際交叉考核中,中部某縣上演了一場干部“裝兒子”的把戲。為應付檢查,避免“露餡兒”,一名年輕干部“潛伏”到貧困戶家里“裝兒子”,想替貧困戶回答問題、蒙混過關。這種行為的目的是騙成績、造假象,不僅傷了老百姓的心,更可能誤導脫貧奔小康的政策制定。
一場干部“裝兒子”的把戲,勾勒出一幕脫貧考核現形記,考出了個別干部對貧困戶的“光說不練假把式”,核出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虛”與“實”。原來,脫貧攻堅讓貧困戶擺脫貧困是虛;一些黨員干部心中沒有民,肩上沒有擔,把脫貧致富的國家政策當兒戲,全然不顧黨的囑托和人民的期盼,怕惹事、怕多事、怕干事是實。貧困戶要脫貧攻堅,談何容易?路漫漫其修遠兮;到了脫貧考核時,便吾將上下而求索弄虛作假。一些黨員干部的脫貧攻堅工作作風令人失望。
一些黨員干部之所以拿貧困戶的脫貧不當一回事,說穿了就是“干部能進不能出”,是用人機制尚未真正建立下的產物,存在一種事實上的“養尊處優”作風。為應付脫貧考核,干部到貧困戶家“裝兒子”,是不是一種官僚主義?脫貧攻堅暴露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面對艱巨的任務,怎樣才能完成目標,而不是靠“裝兒子”蒙混過關呢?筆者以為,應當堅持“四真”原則,即:動真情、用真心、出真招、練真功。用真心和真情,換取貧困戶的信任和支持,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出真招和練真功,讓扶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因地制宜,扎實有效。堅持“四真”原則,脫貧攻堅才能對癥下藥、落地生根,才能從根源上杜絕為應付脫貧考核,干部到貧困戶家“裝兒子”的“假”脫貧。
(福建省永定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