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耕地,既要守住耕地數量紅線、不能減少,又要守住耕地質量紅線、不能降低。日前農業部成立了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邁出耕地保護的關鍵一步,標志著我國耕地質量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最寶貴的農業資源、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我國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占世界近1/5的人口,實現了稻香谷豐、物產富饒,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然而,過大的承載也給耕地帶來巨大負擔。近些年,農業資源超強度開發,“四海無閑田”,耕地退化比重較大,土壤養分失衡、污染加劇、生態調節功能減弱、基礎地力后勁不足等問題突出。尤其是東北黑土地退化、西北地區土壤次生鹽漬化、南方一些地方土壤重金屬污染等,已經為耕地亮起了“紅燈”。全面開展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摸清質量現狀,有針對性進行保護提升,實現“藏糧于地”,成為新形勢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內容。
農業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近日在北京成立,標志著我國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新成立的耕地質量中心,統籌各地開展耕地質量建設,讓超負荷的耕地“歇一歇”,將為中國農業長遠發展創造條件,為子孫留下一片沃土。這既是向保護耕地邁出的關鍵一步,更是構建新型人地關系的重要一步。
超負荷的耕地
“10年前,這地還是很好的,什么都可以種。但這幾年不知道為什么,‘晴天硬邦邦,雨天不滲湯’,現在只能種點兒好活的洋芋,然后套作點玉米。”湖北宣恩縣曉關鄉張官村村民陳萬富準備平整家中的幾畝農田,他抓起一把板結的土塊感慨道。
在湖北省農業廳土壤肥料工作站,一張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圖表顯示,目前湖北的耕地中,年畝產糧食800公斤以上的高產田僅占26.1%,中低產田占73.9%。
而30年前,湖北5000萬畝常用耕地中,一二等地面積超過60%,如今一等地面積減少了28.14%,而質量較差的耕地面積則快速增加,六等地增加了兩倍多。
數據背后,是我國耕地質量下降的現實。全國耕地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為2.08%,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低0.07個百分點,特別是東北黑土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與30年前相比降幅達31%,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黃土。部分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等級低于被占用耕地。除此之外,我國的基礎地力貢獻率僅為5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國耕地質量不容樂觀,中低產田面積占比7成以上,全國耕地退化面積占比4成以上,耕地土壤污染點位超標率達到19.4%。有機質含量低了,沒有有機質的含量就沒有產能。一些區域出現了污染的趨勢,比如,南方的重金屬污染,西北地區一些地方出現鹽漬化,南方一些水田出現養分非均衡化。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一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耕地質量呈現出‘三大’‘三低’態勢。”農業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專家指導組徐明崗研究員表示。
其中,“三大”指中低產田比例大、耕地質量退化面積大、污染耕地面積大。
“三低”指的是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質量等級低、基礎地力低。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建設用地所謂“占補平衡”指的只是數量的平衡,占用的大多是城市周邊水肥充沛的良田,而說到“補”,有的只是在山腳下開塊地就算數。一般來講,補充耕地與被占耕地地力等級也要相差2~3個等級,其中1個等級就相當于每畝地100公斤的產能。
耕地質量下降給糧食穩定生產造成威脅,也給國家糧食安全敲響警鐘。“為了確保未來我國糧食安全,國家已經明確提出控制耕地面積不少于18億畝的‘紅線’,但這僅僅是個數量概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確保耕地數量的同時,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守住耕地質量‘底線’,意義同樣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如是表示。耕地質量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耕地質量管理和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