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系列調查報道之二:針對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短板,為了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推動我國農業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今年農業部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其中之一是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據悉,今年擬安排中央財政資金6億元,在東北地區60個玉米主產縣開展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力爭到2020年,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新增秸稈利用能力2700多萬噸。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將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好,既解決環境問題,又讓農民受益?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吉林省給出的答案是實施秸稈深翻還田。
“柴火棍”成了“搶手貨”
“擱在以前,這苞米稈子爛在地里都沒人要,要么拉回家當柴火棍兒燒,還得找地方堆放,要么割完直接扔在地里,一把火燒了,總之處理起來實在麻煩。現在不一樣了,自從搞了這個深翻還田后,不但解決了苞米桿子咋處理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因為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還增強了土地肥力,提高了來年農作物的產量,讓咱種地的老百姓得了實惠。”吉林省公主嶺市朝陽坡鎮東興隆農機合作社的負責人李振軍告訴記者:“這沒人要的苞米桿子現在成了搶手貨。”
近年來,吉林省每年的秸稈產量約為4000萬噸,盡管吉林省在玉米秸稈飼料成品開發、秸稈工業原料轉化、秸稈能源化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率仍然只有30%左右,其余70%的秸稈被廢棄焚燒。據資料顯示,2015年東北三省秸稈廢棄量高達6100多萬噸。這些被堆棄在田頭、路邊、溝渠中的秸稈,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腐解后,最終仍可能被付之一炬。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將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好,既解決環境問題,又讓農民受益?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吉林省給出的答案是實施秸稈深翻還田。
據了解,受農戶小規模零散耕作和小馬力動力機械作業的影響,我國80%以上的耕地實施淺耕和旋耕(簡稱淺旋耕),與之相應的秸稈機械粉碎淺旋耕混埋還田也成為我國秸稈還田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國黃淮海地區秸稈還田面積已經占到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5%以上,幾乎全部采取秸稈機械粉碎淺旋耕混埋還田。連續多年的淺旋耕混埋還田,使大量秸稈混合在12~15厘米的耕作層內,未能及時腐爛的秸稈可占到耕層土壤質量的1%~1.5%,導致土壤松散,容重下降,結構性變差。與此相比,吉林省目前試點推廣的秸稈深翻還田模式有所不同。首先是深翻的土壤深度基本上達到了25~30厘米,基本上在耕作層以下;其次是還田的時間不同,深翻還田主要是在玉米收獲后的秋天,而傳統的秸稈還田主要是在春節或因地而異。另外,吉林省嚴格按照“粉得碎、拋得勻、埋得深、混得均”十二字訣要求實施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
秸稈深翻還田
有四個好處
2015年,吉林省在榆樹、公主嶺、農安、寧江等4縣(市、區)開始實施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技術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2.8萬畝。為了將玉米秸稈還田的技術盡快探索成熟并實施推廣,2015年8月,吉林省農科院的農業資源環境所負責秸稈還田課題項目的王立春與任軍兩位教授帶隊找到了李振軍:“老李,我們想在你這里進行玉米秸稈還田的實驗,你看行不?”
“行啊!咋不行呀,像你們這樣的大專家我們平時請還請不到呢!你們來了,正好也可以指導下我們屯里人種田的技術問題。”
經過詳細磋商,雙方一拍即合。李振軍當年種植的30公頃玉米,全部采用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技術。2016年玉米生長期間,吉林省農科院專家多次到其種植田查看實際效果,田間長勢顯著優于農戶常規生產田。2017年,李振軍種植的80多公頃玉米全部實施了秸稈深翻還田,通過示范帶動,東興隆合作社實施秸稈深翻還田的作業面積也達到了300公頃。
“采用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技術,從秋季玉米收獲開始,需要經過玉米機收秸稈粉碎(與玉米機械收獲同時進行一次性粉碎)、秋季大馬力機械深翻還田、重耙整地、春季機械平播、重鎮壓,其后田間管理環節與常規玉米種植(旋耕起壟玉米種植)完全相同。”吉林省農科院的研究員任軍告訴記者:“實施玉米秸稈深翻還田主要有四方面好處,一是提高了產量,二是讓土壤增加了有機質,實現了土壤20~30厘米的深層有機質,三是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四是增加了地溫。”
“經過秸稈深翻還田后,俺們這里的苞米每坰地基本上都能達到2.5萬斤到3萬斤產量。這地比原來的保水保墑的能力都提高了。經過這兩年的示范帶動,原先種苞米沒有深翻的村民,現在都主動找上門來要我們深翻了。”朝陽坡鎮東興村村民詹喜軍告訴記者。
經濟賬算出
每公頃3435元“大實惠”
據了解,吉林省在最初實施玉米秸稈深翻還田試點時,選擇了位于中西部地區的松原市的寧江區。這里的年降水量只有450~500毫升,所以項目實施中采取了滴灌和覆蓋農膜的措施。
“一棟溫室三畝田,一年四季都掙錢。農業產業連成片,屯里農民把錢賺。”近年來,民樂村通過土地流轉發展合作社抱團取暖,搞起了大棚種植與土地連片化的集約化管理與種植,有效實施農業現代化經營,農民致富的心氣越來越高。全村3300人,由三個自然村組成。該村種了660公頃玉米,88公頃蔬菜。其中,民樂村種植的玉米地全部被納入秸稈深翻還田項目試點。
炎炎夏日,走進民樂村的民望園藝育苗中心,一排排蔬菜大棚如同受閱士兵般排列整齊,大棚內黃瓜、辣椒、西紅柿等菜苗長勢喜人,村民王志國和艾霞夫婦穿梭在其中,捯飭著秧苗。
“以前自己種地太麻煩了,還是入了合作社省心,還能有時間打工。”王志國說。據其介紹,王志國家的18畝地往年都是自己種,投入人力財力不說,產量和效益也一般。這兩年看到部分村民把地交給了村里的合作社,實施統一管理,收了苞米后秸稈都粉碎后深翻還了田,接下來不但產量上去了,而且收入都不同程度提高了。今年春種的時候,王志國也把家里15畝地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夫妻兩個閑下來到村里的育苗基地打起了零工,每個月都有1500~3000元的工資收入。
據吉林省農科院多年測算,實施秸稈深翻還田各環節的作業費用分別為:玉米機收秸稈粉碎1100~1300元/公頃,秋季大馬力機械深翻還田500~600元/公頃,重耙整地270~300元/公頃,春季機械平播280~300元/公頃,重鎮壓150~180元/公頃,總計2300~2680元/公頃。東北地區常規玉米種植各作業環節的費用為:玉米機收秸稈粉碎1100~1300元/公頃,春季旋耕整地(包括起壟)500~600元/公頃,壟播280~300元/公頃,鎮壓120~150元/公頃,總計2000~2350元/公頃。另外,農民為了露天焚燒秸稈,需要將粉碎后散落在田間的秸稈耙攏在一起,平均每公頃的人工費用約為100元。玉米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與常規玉米種植相比,需增加作業環節費用415元/公頃。為了將秸稈深翻還田項目試點順利推行,吉林省結合黑土地保護治理與節水增糧等項目一起實施落地,這樣有效解決了秸稈深翻還田項目中的滴灌、打井、農膜等作業費用,讓老百姓不用掏一分錢,就享受到了項目帶來的實惠。
在民樂村,村書記張志峰也給記者算了一筆細賬,算出了秸稈深翻還田給村民帶來的“大實惠”。按照一公頃玉米投入產出來看,往年農民自己種地投入如下:滅茬子需240元,旋地需400元,播種需220元,中耕220元,封垅220元,種子1100元,底肥1560元,追肥450元,水費1000元,打藥200元,收割900元,脫粒及運輸按照25000斤產出需要625元,合計7135元;交給合作社種植成本如下:翻地、旋地、滅茬子合計100元,播種350元,種子650元,底肥1150元,追肥450元,水費450元,滴灌帶400元,因為村里和當地國家糧食儲備公司簽訂的合約,打藥、收割、脫粒及運輸費用由該公司提供,所以是零成本,總成本合計下來是3700元。兩種投入成本對比差了3435元。
“原先沒有搞(秸稈)深翻還田時,每坰地里的苞米也就是萬把斤的收成,搞了(秸稈)深翻還田后,每坰地產量基本達到了2.8~3萬斤不等。經過這兩年的有效實施,地力肥力都增加了,我估計今年一坰地的苞米產量最高能突破3.2萬斤。”說起玉米秸稈深翻還田的效果,松原市寧江區大洼鎮民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很是樂觀。
大面積推廣
須打好“四張牌”
記者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與常規玉米種植耕整地作業相比,所增費用不高,培肥改土效果明顯,具有良好的推廣前景。但是,要滿足大面積推廣并實施,也應滿足一定條件,具體來說,就是要打好“四張牌”。
第一張,“土地集中連片牌”。首先要積極組織土地流轉,鼓勵土地連片作業規模化經營,為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創造條件。民樂村書記張志峰和幾位種植大戶多次告訴記者,“要實施大面積的秸稈深翻還田,必須依靠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實現土地的節約化和統一化管理才行。”
第二張,“示范推廣牌”。要大面積實施秸稈深翻還田,還要抓好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示范推廣。制定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技術規范,在玉米主產區利用現有的技術示范推廣網絡,設立專題項目,整合現有資金,具體到每個縣市最好設立3~5個示范區或者基地,利用多種宣傳途徑做好示范推廣工作。“在這點上建議東北地區將國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資金主要用于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示范推廣,同時將國家深松整地補助項目與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相結合,以秸稈還田作為深松整地補助的前提條件。”針對如何做好項目示范推廣,吉林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如此建議。
第三張,“技術體系牌”。實施大面積玉米秸稈深翻還田,還需要完善秸稈機械粉碎深翻還田相關技術體系。具體包括開展秸稈還田機具的優化選型和系統配套試驗研究,建立規范化作業程序;研究秸稈深翻還田條件下土壤碳氮平衡與主要營養元素調控技術,實現土壤增碳、化肥減施;積極探索稻草翻埋還田技術,解決水田稻草漂浮對水稻插秧的影響,實現稻草高質量還田。“要實施有效的秸稈深翻還田,必須要有150馬力的旋耕機才行,而我們原先生產作業的機器基本上在100馬力左右。”李振軍告訴記者。
第四張,“國外經驗借鑒牌”。除了滿足了以上三個條件,還需要借鑒國外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耕作制度,探索條帶耕作與秸稈深翻還田相結合的耕作體系。據國內外相關資料顯示,世界上農業發達的國家都很注重秸稈還田循環利用,基本形成了“秸稈直接還田+廄肥+化肥”的“三合制”施肥制度。歐美各國一般將2/3左右的秸稈用于直接還田,1/5左右的秸稈用做飼料。美國秸稈直接還田量占秸稈總產量的68%。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帶玉米種植主要采用2種秸稈還田作業方式,一是連年秸稈翻壓還田,二是秸稈覆蓋條帶作業與秸稈深翻還田相結合,一般是2~3年條帶耕作、1年深翻作業。其中,連年秸稈翻壓還田耕作面積一般占美國玉米帶面積的40%,秸稈覆蓋條帶作業面積占30%。另外,秸稈旋耕還田在美國玉米帶也占有一定比重,為20%~30%。
近年來,東北地區黑土地退化已引起國人的高度關注,東北地區總體上可分為“一帶兩廂”,即濕潤半濕潤的中部平原地帶、濕潤半濕潤的東部(東廂)丘陵山地水蝕區和半干旱的西部(西廂)沙性土壤風蝕區,其中中部平原地帶耕地面積占東北三省耕地總面積70%以上。在面積廣闊的東北中部平原地帶實施大面積秸稈機械粉碎翻壓還田,有利于穩步提升土壤有機質,實現黑土層再造,對落實國家黑土地保護戰略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