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產業扶貧到村到戶——重慶市扶貧攻堅有真招見實效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高興明 字號:【

  重慶是一個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于一體的特殊直轄市,處于欠發達階段,屬于欠發達地區。全市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38個區縣(自治縣),戶籍人口33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0萬人。2016年1-9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05.05億元,同比增長10.7%,較全國高4個百分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8元,同比增長9.7%,其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0元,增長10.7%。

  2014年底,全市有14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4個市級貧困縣、1919個貧困村、165.9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7.1%。長期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扶貧攻堅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特別是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市扶貧攻堅與“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后,將脫貧攻堅提升到新的高度,出臺了 “1+1+13”政策體系,確定了“2017年基本脫貧、2018年做好掃尾工作、2019年和2020年鞏固成果”的總體目標,通過整合資源要素,注重精準施策,舉全市之力推進扶貧攻堅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已實現2個區縣整體“摘帽”、808個村脫貧銷號、95.3萬人越線達標,貧困發生率由過去的7.1%下降到3.3%。2016年完成7個貧困區縣“摘帽”、885個貧困村銷號、59.3萬貧困人口脫貧。

  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重慶市舉全市之力,重點突出“六個堅持”,不斷提高扶貧攻堅實效。

  堅持精準識別。底數摸清了,仗才能打贏。重慶市堅持“摸清底子、瞄準對象”,完善貧困對象精準識別動態管理機制,切實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一是在識別標準上,以是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有保障、安全住房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為基本原則,以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為貧困戶識別標準,以農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為脫貧戶識別標準,以因災、因病、因學為重要因素,以低保戶、殘疾人家庭為重點對象,確保應扶盡扶。二是在識別流程上,沉下身子,逐村逐戶,摸清底數。在識別確認貧困戶上,通過“四看”(看收入、看吃穿、看保障、看穩定發展態勢)和政策宣傳、業務培訓、識別對象、錄入更新、比對清洗、評估驗收、審批備案的流程進行審核確認。對新增貧困戶和返貧戶,則通過“八步二公示一公告” 的流程進行識別認定,即:第一步,農戶自愿申請;第二步,村民小組民主評議(第一次公示);第三步,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組織入戶調查核實;第四步,農戶確認;第五步,村級民主評議(第二次公示);第六步,鄉鎮審核認定(對外公告);第七步,信息錄入更新;第八步數據比對清洗。對脫貧農戶的驗收認定上,通過“七步二公示一公告” 的流程識別認定,即:第一步,村民小組民主評議篩選提名(第一次公示);第二步,村干部和駐村干部組織入戶調查核實;第三步,貧困戶自己認可;第四步,村級民主評議(第二次公示);第五步,鄉鎮審核認定(對外公告);第六步,信息錄入更新;第七步,數據比對清洗。三是在對象監測上,認真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通過大數據比對和實地走訪核查,及時清理財政供養、購買好車、入股股東、購買商品房等不符合條件的“四類”人員。2016年新識別貧困人口5.7萬人,清理“四類”人員17621人,建立健全了精準扶貧臺賬。

  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規劃是精準扶貧的前提。重慶市堅持以科學規劃引領精準扶貧,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先后制定了重慶市《“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產業精準扶貧“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旅游扶貧發展規劃》等總體規劃和多個專項扶貧規劃,18個貧困區縣也分別制定“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項目落地規劃,形成了上下一體、多方聯動的扶貧規劃體系。為了避免規劃“束之高閣”,凡是區縣層面的規劃,按照產業“分門別類、到村到戶”的要求,使貧困村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覆蓋。在此基礎上,針對貧困戶實際情況,編制適宜的、可操作的“項目清單”,形成“增收明白卡”,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1-2個穩定增收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通過繪制“路線圖”,明確“時間表”,科學確定一攬子扶貧舉措,推動差異競爭、錯位發展;通過項目到戶、任務到人,“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為貧困地區開掘富源、斷掉窮根、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因戶施策。精準扶貧,開準“藥方”是關鍵。重慶市根據不同致貧原因“發點球”“發綠卡”,分類推進“六個一批”:

  一是產業帶動一批。重慶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的意見》,市農委印發了《重慶市產業扶貧配套政策的實施方案》,出臺了財政投入傾斜、創業就業補貼、農業保險保費補助、貸款貼息和免擔保費用等20條政策措施。2016年1-9月,安排18個貧困區縣農業發展資金30.2億元,18個貧困區縣產業扶貧總投入27.9億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432個,新增扶貧特色產業58萬畝,總面積達到483萬畝,覆蓋(帶動)建卡貧困戶60.7萬人。同時,推進貧困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在10個貧困區縣開展試點;在貧困區縣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8個,建成鄉村旅游扶貧村201個,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8972個,2016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23.2億元,帶動貧困人口3.9萬人。積極開展電商扶貧,8個貧困區縣成為國家第二批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縣,電商試點村增加到1492個,建立“網上村莊”電商扶貧服務站91個;打造電商品牌,成功培育了“武陵遺風”“天生云陽”“石柱紅”等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奉節柑橘網銷價格6元/斤,是傳統銷售模式的3倍,助推果農人均增收300元。

  二是搬遷安置一批。重慶市在前三年完成高山生態扶貧搬遷50萬人的基礎上,圍繞國家下達的3年搬遷25萬貧困人口計劃,編制搬遷規劃和實施方案,建立財政資金、專項基金、地方債券、政策性貸款、群眾自籌“五位一體”搬遷融資模式,按每人6萬元的搬遷資金需求,籌集資金150億元,分年度下達到區縣。制定實施差異化補助政策,對深度貧困戶實行兜底搬遷。2015年以來已下達市級以上財政專項補助資金24.5億元,到位融資貸款58.8億元,完成貧困人口搬遷安置15.39萬人。

  三是轉移就業一批。摸清貧困戶務工需求,借助市級8個扶貧集團、區縣對口幫扶、東西扶貧協作等平臺,建立勞務對接機制。大力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2015年以來累計培訓貧困人口19.7萬人,實現貧困人口轉移就業17.6萬人,針對貧困人口開發公益性崗位3萬余個。

  四是教育資助一批。進一步健全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資助政策。2015年以來資助貧困學生38萬人次,統籌實施貧困大學生“雨露計劃”;實施“三區支教計劃”“特色崗位教師計劃”,為貧困區縣累計選派“三區支教”教師和招錄特色崗位教師3950人;招錄培養貧困區縣鄉鎮及以下中小學全科師范生3000人。

  五是醫療救助一批。不斷完善貧困人口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大病醫療保險、補充商業保險、大病醫療救助相銜接的醫療救助體系。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為所有貧困人口購買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和扶貧小額意外保險。建立市級扶貧醫療救助專項資金5000萬元,緩解貧困人口醫保目錄外的醫療費用負擔。建立醫療救助專項資金1.8億余元,為貧困群眾提供醫療幫扶服務59萬余人次。

  六是低保兜底一批。落實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相適應的增長機制。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將我市農村居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3600元/年,對符合條件的20.7萬名貧困人口納入低保保障,實現應保盡保。

  堅持長短結合。重慶市統籌短期效應和長期效益,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結合,輸血與造血并舉,開發扶貧與保障扶貧兩輪驅動。既立足當前,圍繞2017年“基本脫貧”的目標,解決貧困人口“眼前之困”,又著眼長遠,幫助貧困人口長久脫貧、根本脫貧、可持續脫貧。一是強化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從實處入手,真幫真扶,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貧困戶主動抓住脫貧機會,找準脫貧路徑,改變自身現狀。比如重慶市開州區,立足于“一村一品”“項目到戶”,根據貧困群眾意愿確定了“24種增收模式”,使貧困戶“戶戶有位、對號入座”;同時,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最大限度調動貧困戶生產積極性。二是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注重“扶志氣”“富腦袋”,激發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的貧困勞動力為重點對象,圍繞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重點產業,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并開展政策扶持與跟蹤服務。2015年以來,全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萬余人。三是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對貧困人口居住集中的鄉村,以整村推進、片區開發為載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綜合措施,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促進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

  堅持創新驅動。一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以改革試點為突破口,探索建立股權收益扶貧、基金收益扶貧、信貸收益扶貧、資產收益扶貧、旅游收益扶貧等助農增收利益聯結機制。比如,在所有貧困區縣實施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建立健全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股權收益按持股金額的5%~10%每年實行固定分紅。截至目前,實施股權化改革的農業項目468個,已量化資金2.35億元,部分項目開始分紅,畝均分紅200元以上,實現了“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同時,大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量化確權試點、以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村股份合作社等,通過“保底分紅”等措施,增加貧困戶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二是建立金融扶貧機制。與農發行、國開行、農行、重慶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扶貧小額信貸為主要抓手,通過免抵押、免擔保、財政貼息、風險分擔等措施,為貧困戶提供3年期限、5萬額度的扶貧小額貸款。目前全市金融機構扶貧貸款余額200億元。同時,安排財政資金8850萬元,建立以區縣為主的風險補償機制。在1162個貧困村發展互助資金組織,互助資金規模達2.9億元,入社農戶16.4萬戶,累計發放借款7.4億元。三是建立本土人才回引機制。對所有貧困村近10年來畢業的大中專生、外出創業人士進行全面摸底,以鄉鎮為單位建立本土人才庫,實行“點對點”動員,出臺“三給”政策,吸引人才回村任職、創業。即“給基本待遇”:對回村任職的本土人才,每月發給1300元左右的報酬,并為其購買養老保險;“給扶持政策”:打捆用好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小微企業、農村土地流轉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本土人才回村任職創業;“給基本出路”:本土人才回村任職帶領村民致富且受村民擁護和符合條件的,從中增加招收和定向招錄為鄉鎮公務員。目前,全市1919個貧困村已回引本土人才2803名,實現每村回引人才1~2名;本土人才回村領辦合作經濟組織652個、小微企業752個、農村電商530家。2016年村級換屆,有1830名本土人才被選進貧困村“兩委”班子,為脫貧攻堅留下“不走的工作隊”。四是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制定《鞏固脫貧成果建立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從動態管理脫貧人口、加大脫貧后續產業扶持、完善脫貧后續保障政策等十個方面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貧困對象退出后過渡期內幫扶政策不變、幫扶力量不減,扶上馬再送一程,實現穩定脫貧。

  堅持政策落地。政策是保障,落實是關鍵。一方面,充分整合政策資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集中力量開展脫貧攻堅的意見》和《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市級有關部門制定了13個具體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整合財政資金,3年脫貧攻堅期內,將新增投入財政資金82.8億元,大力推進交通扶貧、水利扶貧、環境改善扶貧等扶貧行動。充分發揮貧困區縣資金整合主體作用,積極開展統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試點。2015年以來,全市共投入市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85.2億元,貧困區縣累計整合其他相關涉農資金170億元。另一方面,切實強化責任擔當。全市上下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來抓,全力推動政策落地見效。適時開展各項政策“回頭看”,對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低保兜底、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等及時優化完善,確保每項政策精準落地。加強督導考核,建立《重慶市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工作辦法》,健全集中督查、重點督查、專項督查、社會輿論監督“四位一體”常態化督查體系;出臺《區縣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嚴格執行脫貧攻堅一票否決和捆綁考核。

  (作者系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