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村的扶貧項目資金怎么用?江西皂下村的做法,給出了一個思路
皂下村位于江西萬載縣赤興鄉,地處贛西的丘陵山區深處,距萬載縣城33公里,是江西省“十三五”規劃的重點扶持貧困村。皂下村共8個村民小組,截至2016年底有305戶1398人,其中貧困人口42戶159人。該村處于山區縣,工業污染少,生態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發展農林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近年來,皂下村正在發生著巨變。扶貧產業如火如荼,皂下也從一個貧困村變成了當地的優秀典型村,在打贏脫貧攻堅的這場硬仗中發揮出積極作用。
干部帶頭謀思路,算清扶貧產業賬
“扶貧也好,精準扶貧也好,都應該是能夠持續帶來收益的,這種持續必然要靠發展產業來實現。” 很明顯,在江西省重點貧困村皂下村支部書記陳仕林的眼里,扶貧的要義始終是在于“持續”上。
“我們就是要搞產業支撐,沒有產業支撐,這五年就算國家給了一千萬,把錢全部分到農戶家里去也是沒用的。”其他村干部也認為在村里搞產業才是幫助村民真正脫貧的根本方式:“中央每年給的這個錢,要是直接發到貧困戶手里,這兩年三年倒是好過日子,過了這三年還是窮。我們把這個扶貧的錢集中起來做成了產業,在四年五年后,村民的收入也是會大幅提高的。”
在發展的思路上,大家是一致的。
既然大家都贊成,在村里發展產業的想法就更堅定了。陳仕林和部分村干部、村莊能人等為此專門去廣西、浙江等地學習過經驗。考察了一番市場情況,想想村里的實際,陳仕林回來后便同所有村干部、小組長開會,給大家算了一筆賬:
2014年柚子在市場上價錢最高的時候能賣到9塊8毛錢一斤,三四年就可以結果,一棵樹最多可以結800斤,最少也能結300余斤,按照一畝地40到45棵來算,果樹長成后每畝地的管理成本也就每年1500多塊,每畝地算下來經濟效益肯定在萬元以上。我們準備種1500畝樹,村里是1300多人,平均每人都有一畝以上,而且這個事情是不需要村民自己掏錢的,全部是通過每年的扶貧經費來做。柚子樹的壽命可以達到四十五年到七十年,砂糖桔和楊梅也可以達到三十年,這就說明這一次的投入可以得到二三十年的回報。
開過幾次會后,村組干部們就開干了。2015年,村兩委牽頭成立了全村村民持股的合作社,把村里的一千畝土地統一流轉了過來,并且辦好了相應的手續。正打算要組織村民把近千畝的灌木林砍掉,種上楊梅、柚子等果樹時,村民們的疑慮就跟著來了。
“真的能有這么好?這事搞起來了跟我們有啥關系?”大家私下里犯了嘀咕。
村莊要發展,村民共商議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對待村莊發展的問題上,村兩委班子和普通村民之間通過共同商議,明顯有距離。一方面,班子成員想盡辦法謀求更好的發展之路,卻苦于思路有限,并往往將這種自身在思路上的缺陷轉嫁為村民素質水平低;而另一方面,不少村民積極地關注村里的發展情況,默默地盤算著自己能在這種發展的進程中做點什么,希望在某個恰當的時機將自身的未來與村莊的未來融合在一起,卻覺得村干部壟斷了一切。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當村組干部為村莊設計未來時,他們并不能確定是否把村里所有積極能干的人都考慮了進來。因為這些能人“隱藏”在普通的村民當中,除非他們主動將還未成型的想法表達出來。
更有小組長在討論中直接指出,“要搞產業,要發展,就要大家商量著來,要所有人都來討論。村里的事是大家的事,不僅僅是干部的事!”確實,如果大家沒參與,自然就不關心;而如果大家不了解、不明白,自然就不會參與進來。如何讓村民們真正關心、參與村里的發展,貢獻想法和力量,進行監督和管理,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村莊發展的議題上,村兩委必須主動挖掘村民的智慧。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后發現,村民的就地就業意愿非常高,遺憾的是有很多好的想法沒有講出來。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村民,外出打過幾年工,如今想返鄉發展,希望在本村搞點經營做點事情,卻苦于不知如何與村里的發展規劃進行對接。
大家的主動性被激發出來,發展思路在一次又一次的會議和爭論中也就更加明晰了,推進速度也更快了。
提前規劃,讓方案落地
2015年,按照省里的要求,萬載縣準備編制十三五規劃,要求各貧困村在9月15日之前提交一個十三五時期的村級發展方案,因為早有準備,皂下村在8月底就提前向縣里提交了發展規劃。
2016年以前,國家對貧困村的扶貧資金是規劃期內(即每個五年計劃中)每村50萬元,而從十三五開始,國家扶持力度大幅增加,對貧困村的扶持資金增加到每村每年50萬元,連續5年下來會有250萬。“這樣算下來,我們皂下村心里就有了底,在這個基礎上作出了預算500萬的發展規劃。”陳仕林介紹說。后來各級部門加大了支持力度,2016年已確定下來的未來五年里的支持資金就達上千萬元。
資金不怕多,關鍵要有思路、要實干。這些扶持資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用陳仕林的話說是“爭來的”。他早就在心里繪制了皂下村大體的發展藍圖,并在前面這幾年的時間里,一邊“跑項目”“要資金”,一邊同大家討論將發展規劃逐步細化、成型。
2016年年初,皂下村編制了《產業扶貧共建共享實施方案》和《產業扶貧建設分配實施辦法》草案,對產業扶貧的發展過程和利益分配機制作了規定。但是,一開始村里對于利益分配機制的宣傳和解釋還不夠到位,村民們對于最終會通過什么形式從中受益以及多大程度上受益,大多數人都不是很清楚。
在會議討論中,產業扶貧的共建共享方案和收益分配辦法終于細化了,從村組干部們的口中走向了紙面,進一步走進了村民心中。
建立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實現扶貧效果
貧困地區如何對貧困戶實現持續穩定的扶持,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皂下村將全村土地按每年每畝150元和300元兩檔價格統一流轉到合作社,能夠在全村進行規劃,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歸其根本,是建立起了農戶合作機制,能夠發揮集體共有的力量,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代替單個零散的農戶進行經營。
扶貧產業的本質還是一種經濟活動,利益聯結就是它的核心所在。因此,不處理好利益聯結,就處理不好扶貧當中的產業。扶貧產業享受了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就理應帶動農戶參與到生產當中來。我們在衡量扶貧產業是否成功的時候,不僅要看產業效益,更要看這個扶貧產業吸納了多少農戶就業、幫助了多少貧困戶真正脫貧。皂下村的村民這樣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不然光是一個盈利的經濟行為的話,憑什么用國家的錢來發展。”顯然,大家都明白搞這個事情的最大意義還是“以產業來扶貧”。
利益分配向貧困群眾傾斜,讓貧困群眾更多地受益,是扶貧產業收益分配辦法中的最突出特點。皂下村《產業扶貧建設分配實施辦法》規定,產業產生收益后,按照“二二六分配,農戶占六”的比例進行分配,即收益按2:2:6進行分成,村(合作社)得20%用于生態和基礎建設維護,各村民小組共得20%用于發展村組的公益事業,其余60%分配給村民。特別強調,其中劃定的500畝果業收入中的六成專門針對182人的貧困群體,確保對貧困戶和普通村民區別對待,更多地增加貧困戶收入,不搞一刀切。
2016年正月初八,皂下村號召村民投義務工參加種果樹,在從荒山荒地復墾出來的共計500畝地上已經種下了52600株果樹,包括臍橙/砂糖桔40000株、楊梅6600株和三紅蜜柚6000株。當扶貧產業發展需要大規模使用勞力時,皂下村以全體成員投勞的方式進行,有效地解決了果業未產生效益之前的經營問題,避免了村級財力無法支撐前期投入過大的問題。
2017年剛開春,皂下村又在如火如荼地組織村民種果樹。據悉,今年又累計種下了1300余畝,其中有砂糖桔80000株和三紅蜜柚20000株,投入義務工每天達2000余人。
對當前扶貧工作的啟示
扶貧工作,一是要提高村民參與意識,在產業扶貧中為貧困人口提供和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僅僅給貧困群眾以收益分成也難以幫其實現持續發展和擺脫貧窮,我們應當善于借助產業扶貧項目促使貧困人口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使其即使在離開外部支持后仍能持續進行。
幫助貧困人口提高參與自身發展的意識。鼓勵貧困人口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建立“脫貧主要靠自己”的意識。幫助貧困人口掌握參與產業發展項目的必要知識。利用并尋找一切能夠增加必要知識的機會,優先使農村貧困人口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建立制度保障貧困人口有充分參與的機會,為貧困人口建立起自我發展的機制。產業扶貧項目應把為貧困人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設定為關鍵目標,在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和資產的同時,結合項目實際進行相應的針對性培訓。
二是要支持貧困村發展合作經濟,為村集體經濟提供適當指導。合作社不同于公司制的企業,其首要目標并不是尋求利潤最大化,而是為成員提供服務和發展機會。在貧困村發展合作社更是如此,其目標應當是為村集體整體考慮。為發展扶貧產業而建立的合作社,是貧困村為實現自我發展而建立起來的經濟合作體,國家應在政策上予以重點支持。同時,以發展扶貧產業為名的合作社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對其加強指導。
完善法律法規,保證成員充分了解利益分配機制及自身權利。確保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架構能夠發揮各自職能,相互制衡,共同促進合作社規范運行和健康發展。加強培訓教育,提高合作社管理層對議事程序的認識水平。督促農民專業合作社事先做好制度設計,嚴格按照事先商定的治理架構進行運作,減少管理人員在運行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更要杜絕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流于形式。強調扶貧效益,要求貧困村發展合作社時向貧困戶傾斜。合作社的扶貧產業享受了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就應當帶動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到生產當中來,無論是發展過程本身還是最后的利益分配,都應最大程度保障貧困戶的合理權益。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