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我到山東臨沂莒南縣調研。晚上,借了本《莒南縣志》翻看,無意中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線索:從1955年9月到1957年10月,兩年間,這個地處偏遠的小縣報送的信息,竟有三篇引起毛澤東的關注,并分別作出大段重要批示。
一篇是關于《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時間是1955年9月。
信息反映的主要內容是,莒南縣高家柳溝村,由于群眾文化水平很低,合作社找不到記賬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黨支部曾要求團支部從青年中挑選幾個識字多的人來做這個工作。團支部挑來挑去,挑出了7名能識一百多字的青年擔任記賬員。可他們識字太少,連起碼的人名、農活名稱都寫不出來,只好用劃杠、劃圈來代替。結果,到最后結賬的時候,還是一團亂麻。群眾意見很大,以至有的社員提出退社,說“社會主義不好辦,趁早散伙吧”。針對這種情況,村黨支部采納團支部組織青年學文化、創辦記工學習班的建議,以生產隊為單位,劃分學習小組,聘請4名高小畢業生任教員。把社員姓名、土地坐落、各種農活、農具名稱等常用字,分類排列起來,逐字學習。然后再學數字計算和記賬格式。這樣一來,既解決了記賬員短缺的困難,又改善了合作社經營管理,從而增強了干部群眾辦社的信心,青年滿意,群眾贊揚。
毛澤東讀完這則信息,立即作了熱情洋溢的長篇批示:這個經驗應當普遍推行。列寧說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我國現在文盲這樣多,而社會主義的建設又不能等到消滅了文盲以后才去開始進行,這就產生了一個尖銳的矛盾?,F在我國不僅有許多到了學習年齡的兒童沒有學??蛇M,而且還有一大批超過學齡的少年和青年也沒有學校可進,成年人更不待說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必須在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加以解決,也只有在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才能解決。農民組織了合作社,因為經濟上的需要,迫切地要求學文化。農民組織了合作社,有了集體的力量,情況就完全改變了,他們可以自己組織學文化……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的青年團支部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工作。看了這種情況,令人十分高興。教員是有的,就是本鄉的高小畢業生。進度是快的,兩個半月就有一百多個青年和壯年學會了兩百多字,能記自己的工賬,有些人當了合作社的記賬員。記工學習班這個名稱也很好。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地仿辦,各級青年團組織應當領導這一工作,一切黨政機關應當予以支持。
毛澤東這一長達760多字的批示,一如其縱橫馳騁、灑脫不羈,洋洋灑灑、文采飛揚的一貫風格,興奮之情,躍然紙上。字里行間,充分表現了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極大興趣和認可。并提出推行這一經驗的若干設想。不難想象,在那個年代,領袖巨手一揮,高家柳溝的經驗如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勢。
幾乎在作出上述批示的同時,也是1955年9月,另一篇同樣來自莒南的信息擺在毛澤東的案頭,即《莒南縣王家坊前村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
這篇信息反映的主要內容是,莒南縣第八區王家坊前村建立農村生產合作社后,制定了當年發展計劃,但遇到資金不足的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發動社員投資,有多的多投,有少的少投,沒有的不投。具體做法,首先進行社員思想排隊,摸清社員思想的底,看看社員思想上到底有什么想法。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愛國愛社教育,向社員算清了投入賬和收益賬,講清楚社員投資的具體政策和辦法,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同時,鼓勵社員用種子和肥料投資。通過以上措施,春季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基本解決。
毛澤東在這則信息上批示:“這個合作社的經驗證明,適當地、不是過多地,并且在啟發社員有了充分的覺悟以后,對于貧苦社員又加以照顧等項條件之下,發動社員投資,解決合作社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是完全可能的。”
事隔兩年之后,1957年10月,莒南縣又報了一則信息:《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豐收再豐收》。
這則信息反映的主要內容是,莒南縣厲家寨鄉大山農業合作社建社以來,產量年年提高,社員生活步步改善,已經成為風吹不動雨打不散的合作社。所以能夠這樣,除了支部工作好,政治思想工作強,并且不斷改善合作社經營管理以外,主要是他們發動了黨員、干部和群眾,千方百計克服山地瘠薄、水源匱乏、農具落后等困難,全面發展山區生產,現在繼續努力,爭取1957年更大豐收。信息詳細介紹了該社如何由貧窮走向富裕,如何通過深翻整地、開展綜合水土保持,如何普及良種、改進耕作、開辟肥源、合理施肥、改良農具等途徑發展生產的具體做法和措施。
毛澤東批示:此件值得一閱。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請同志們在今冬明春每縣選一個好例寄給我,準備編一本書。請在一九五八年二月以前直接寄我。要是經過考察無虛假內容的一個合作社的生動敘述。如蒙做到,十分感謝。此外,省、地、縣三級的農業計劃綱要,也請你們同時寄給我。尚未做好的,可在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寄給我。
從此,“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成為上個世紀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
我捧著比磚頭還重的《莒南縣志》,把這三期信息和毛澤東批示反復讀了幾遍,夜已經很深了。山區的夏夜,清風習習,月光柔柔。遠處看去,逶迤連綿的蒙山朦朦朧朧,一片沉寂,只有不大的縣城里燈火明明滅滅。我走出賓館,在街頭漫步,仿佛正在進行一次穿越,走進那段已經逝去但并不遙遠的歷史。白云蒼狗,滄海桑田。今天的月光已不是當年的月光,今天的莒南也不是當年的莒南。我一邊走一邊想,莒南地處偏僻一隅,毛澤東日理萬機,當年的三篇信息是怎樣引起毛澤東的關注并作出批示呢?
第二天,我與當地領導同志交談,他們告訴我,當年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時期。莒南屬臨沂革命老區,戰爭年代,沂蒙兒女英勇支前,浴血奮斗,為黨和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中國建立以后,廣大干部群眾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全縣上下精神飽滿,熱情高漲,各項工作如火如荼,風生水起。各個村之間你追我趕,爭先恐后,以戰爭年代的那股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許多奇跡和經驗。上級黨委很重視,要求及時報告情況。當年縣委辦公室有位“秀才”,有文化,有思想,善于總結提煉,這三篇信息都出自他之手。沒想到毛主席能夠看到,并且那么重視,寫了那么長批示。
為尋蹤探源,在當地同志陪同下,我分別到了高家柳溝、王家坊前和厲家寨。逝水流年,往日不再。近一個甲子過去,這個三個村早已脫胎換骨、面目一新。但拂去歲月的風塵,透過外部的變化,仍可以清晰地看到,根依然在,魂依然在。當年親歷者已經為數不多,幾個那時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已是滿頭白發的耄耋老人。當我問起當年的情況,幾位老人立馬來了精神,好像回到了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他們搶著對我說,那個時候,大家心氣很高,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我們干的事,連毛主席都知道,表揚我們干得好,這還得了?大家干得更歡了。這三個村都把毛澤東當年的批示復印件端端正正地掛在村部里,至今引以自豪,激勵著一代一代人不懈努力、接續奮斗。
回到北京后,我把那部《莒南縣志》帶了回來,時不時拿出來翻看。說老實話,在黨政機關工作,幾乎天天與各種文稿打交道,會議講話、文件政策、制度法規、情況報告等。文稿水平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思想水平和綜合素質。機關工作人員無不希望自己的勞動變成領導決策并見諸實踐。然而,做到這一點,何其容易。用今天的眼光看,莒南縣的三篇信息,明顯帶有那個時代的政治印記和歷史局限,思想觀點和文字表達未必完美,反映的內容與今天的時代要求恍若隔世,相去遠矣。昨天終歸是昨天,歷史畢竟是歷史。但歷史地、辯證地分析,它對信息的把握,透出的精神,達到的效果,仍不失為成功范例,它潛在的特質和魅力,令今天許多同類文稿黯然失色。
它的獨到之處在于,從細小切入,折射大的主題。情況報告或工作信息不同于其他文稿那樣直接、剛性,其作用往往是間接的,柔性的,甚至是潛在的,后發的。它需要進入領導視野,或引起各方共鳴,然后轉換成指導工作推動實踐的力量。這類文稿常見的毛病是,為引起領導注意,堆砌概念,人為拔高,結果往往華而不實,適得其反。莒南三篇信息,好就好在切口很小,小中見大。創辦記工學習班,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千方百計爭取豐收再豐收,這些看上去都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也不是振聾發聵的主題。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蘊含著大主題、大道理。正是這些小事,引發了毛澤東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思考。他敏銳而深刻地把組織青年識字,上升到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高度;把改善生產條件爭取豐收,上升到愚公移山、改造中國高度。由此可見,切口雖小,但分量更重。
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問題導向鮮明,解決路徑清晰。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創新的起點。莒南的三篇信息,都是奔著問題而去。高家柳溝的問題是,辦起合作社,但找不到有文化的記工員,賬目不清,挫傷群眾積極性;王家坊前的問題是,提出工作計劃和目標,但沒有資金難以啟動實施;厲家寨的問題是山區條件惡劣、農具落后,實現增產豐收有困難。而這些問題,表現的是個性,反映的是共性。當時全國農村普遍存在類似的問題。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但提出問題,而且探索出了解決路徑,給人以啟迪和信心。正如毛澤東所指出,高家柳溝“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工作,看了這種情況,令人十分高興。”“發動社員投資,解決合作社生產資金不足的困難,是完全可能的。”“此件值得一閱,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實踐證明,針對問題,才能引起共鳴。
它的可貴之處在于,有事例有分析,用翔實材料說話。1941年8月,毛澤東把調查報告《魯忠才長征記》推薦給《解放日報》發表時,寫了一個按語:現在必須把那些“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作風掃掉,把那些主觀主義、形式主義掃掉……我們需要的是這類東西,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談”,而不是那些“黨八股。”可以看出,毛澤東對那些夸夸其談以及八股類的東西深惡痛絕。莒南報送的三篇信息,都篇幅不長,沒有穿靴戴帽,沒有空發議論,少有空話套話,而是緊扣實際,運用大量事實事例和數據進行分析,抽絲剝繭,實話實說,短小精悍,言之有物。這與毛澤東一貫倡導的學風文風相契合。
它的精彩之處在于,運用鮮活語言,講述生動故事。一般說來,早市上新鮮的菜攤生意最好,多數人愿買那些沾著泥土、帶著露水的蔬菜,而那些摘得干凈、包裝精致的菜攤則很少有人光顧。人們要的就是那個新鮮勁兒。莒南三篇信息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接地氣,語言好。比如,高家柳溝初辦記工學習班時,群眾熱情不高,有的說:“現喂的雞不下蛋,文化班白搭工夫,白熬油。”王家坊前為了打消群眾投資的顧慮,干部對群眾做工作時說:“錢放著也沒有用,又不能下崽,投到社里對大家和自己都有好處。”厲家寨的群眾對來年豐收有信心,說“社里這些辦法,像皮笊籬一樣,滴水不漏。”“今年豐收沒問題,像打了個兔子別在腰里一樣。”語言一生動,文稿有靈氣。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要求各地報送材料時,把“生動敘述”作為一項要求提出來:“要是經過考察無虛假內容的一個合作社的生動敘述。”這說明,語言鮮活、敘述生動是文稿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現在回過頭來看,莒南的三篇信息所以引起毛澤東關注,除文稿自身的因素外,也與當時的特殊環境和背景有很大關系。在“三大改造”過渡時期,1955年春,中央領導層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速度和規模,有一些不同意見,甚至出現爭論。為了弄清楚農村基層究竟是怎樣搞合作化的,搞合作化中遇到什么問題,合作化搞起來有什么好處,好中差不同類型農業合作社各有什么特點,毛澤東閱讀研究了大量報告和通訊,親手撰寫了大量批示和按語,并編輯出版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莒南的三篇信息恰逢其時,進入了毛澤東的視野。但拋開這些因素,它對于如何把握情況報告和工作信息,仍具有很強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是機關公文寫作的難得教材。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最好的老師。毛澤東為莒南三篇信息所作的批示,都已收進《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如果編纂工作信息寫作工具書,我想莒南的三篇信息和毛澤東的批示,當是一個經典范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