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解讀之二 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羅丹 陳春良 字號:【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要任務是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做好農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

  我國人多地少水缺,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的主要任務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經過長期持續努力,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果菜茶、肉蛋奶、油棉糖等產品市場供應充足,吃飯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地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總體產能不足。雖然,目前農產品供給總量基本能滿足城鄉居民需要,但在產能方面仍然處于產不足需的狀態。僅大豆和食用油兩項,我國每年的進口量已相當于“進口”8億畝以上當量的耕地產能。其次,產需結構脫節。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快速升級,人們對綠色優質、營養健康農產品的需求顯著增加。由于過去我國農業生產供給主要是追求量的增長,于是現在一方面綠色優質的高端農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許多需求漂洋過海,乳制品、高端水果等農產品食品進口顯著增加;另一方面國內大路貨的農產品賣不上價、滯銷的情況,卻時不時見諸報端。最后,資源利用效率低。為了追求產量增加,農業生產長期采用擴面積、增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方式,投入利用效率不高,農業生產可持續性令人擔憂。數據顯示,我國灌溉用水效率、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分別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

  今年的一號文件對調整優化農業供給體系作了部署。

  一是要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統籌調整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主要作為口糧的水稻和小麥,目前處于產需總體平衡、產略大于需的狀態。要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以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為重點,提高優質化、專用化水平。籽粒玉米產大于需,要在2016年調減3000萬畝的基礎上,進一步在非優勢產區進行調減,實現產需平衡。近年來,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受到市場歡迎,可以適度擴大發展。目前我國草食性畜牧業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國內飼料供應明顯不足,豆粕、魚粉、飼草等進口量大。要抓住這一有利條件,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大力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積極推動糧改飼、糧改豆試點,將去產能與增效益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以規模高效為方向優化養殖結構。生豬生產重在優化布局,著力做好飼料來源、環境容量與產業發展匹配,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的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牛羊等草食性畜牧業要著力改良品種、提高品質,穩步擴大產業規模。奶業重在提振市場信心,著力發展“種養一體化”的適度規模家庭牧場,引導生鮮乳消費,嚴格執行復原乳標識制度,營造良好發展市場環境。水產業發展要著力提高效益,合理確定內陸水域養殖規模、支持集約化海水養殖、發展海洋牧場及遠洋漁業,進一步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及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

  三要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布局結構。重點依托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向主產區、優勢區轉移集聚,制定規劃、落實政策、強化支持,切實把區域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形成專業分工、要素集聚、優勢明顯區域發展格局,讓區域特征更加凸顯、區域品牌更加響亮,切實把地域土特小品種做成持續成長的大產業,做成助力脫貧致富一方的大產業。

  四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經營分散,簡單模仿美國等新大陸國家走大農場規模經營模式行不通。這幾年的實踐表明,大力發展專業化、合作型的社會化服務,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小規模家庭經營農戶同樣可以分享規模經營收益。今后要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適應,使強農惠農政策照顧到大多數普通農戶。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

  以前為保吃飯、保供給,我們付出了高昂的資源環境代價。現在農產品供給相對充裕,農業增產再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既不能欠新賬,還要想方設法還舊賬,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發展空間。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讓農業生產“綠起來”,走內涵式綠色農業發展道路。

  一是堅持質量興農,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當前,老百姓對農產品的最大關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優質安全農產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千方百計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要大力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推行農業良好生產規范,建立優勝劣汰機制,健全監管體制機制,強化全程管控,促進形成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治化水平。

  二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方式,切實提升農業的環境友好水平。要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治理,嚴厲打擊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降低有毒有害物質在農產品和產地環境中的殘留水平。大力推廣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機制,讓農業成為生態產業。

  三是要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水資源匱乏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近年來我國在水利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同時要看到,農業用水效率不高、水資源浪費問題仍舊突出。要加快完善國家支持農業節水政策,形成供水節水并重的水利建設新局面。要在加強現代化灌區建設的同時,大力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加快開發節水灌溉技術和產品,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

  四是以“退”為“進”,加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力度。要以土壤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項目為重點,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快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進度,繼續實施輪作休耕,搞好生態修復。要以國土綠化行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林業生態工程等為重點,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把該退的邊際產能堅決退下來,把該治理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切實治理到位。

  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主攻總量不足的矛盾,農產品加工少,賣原產品居多,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對農民收入增長帶動有限。2015年,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左右,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為2.2:1,大約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二到一半左右。當前,我國人均GDP已達約8000美元,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人們對綠色生態的服務需求,對農業農產品個性化、高端化、體驗化的需求逐漸彰顯。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得好、玩得好,吃得營養健康。這從需求端對農業產業鏈延伸、多功能性挖掘提出了更高要求。從供給端看,近些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農業農村電商發展為優化重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供給體系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抓住需求端消費升級和供給端技術進步的有利變化,加快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

  要大力發展現代食品工業,開發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深耕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這篇大文章,以轉化謀出路,向加工要效益,延伸產業鏈,打造價值鏈,讓生產環節更多留在農村,讓增值收益更多惠及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做足農文、農旅、農教、農養等產業耦合文章,讓這些新產業新業態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成為城鎮居民休憩的新去處,成為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

  過去,城鄉分割發展階段,農產品進城高度依賴于有限的批銷渠道,分散的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往往出現“賣難”或“賣不上價”,農民只獲得有限的生產環節收益。近年來,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普及,以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流通新業態,為城鄉商品流通創新了渠道、壓縮了環節、提升了效率,讓農產品買賣方對接更加直接順暢,也讓邊際收益更高的農產品定制化生產、直供直銷成為可能。除了縮短流通環節,讓農民分享流通批銷環節收益,“互聯網+”帶動下的農村地區市場連接性升級,還有利于推動加工、銷售更多下移集中到產地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增收。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關鍵要破除物流、冷鏈、標準分級等方面的瓶頸約束。要著重建設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農產品流通線上線下互動發展。

  需要注意,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能再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搞低水平重復、低端產業轉移、過剩產能轉換那一套。要下大力氣建好用好管好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區、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園等發展平臺,將現代化生產要素、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走出一條生產要素集約、經營管理現代、利益共享充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加快發展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一批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推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特色化發展、集聚化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需要注意的問題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協同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作用。調什么、怎么調、調多少,有沒有調整到位,關鍵看市場供求關系,要市場說了算。要切實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盯著市場信號調,跟著市場指揮棒走,決不能越俎代庖搞分任務、下指標、一陣風那一套。像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調什么都是大數量,當下要著重關注結構調整的趨同共振問題,多些未雨綢繆,避免陷入多了少少了多的循環怪圈。現代農業生產是一個耕、種、收、貯、運、加、銷相互嵌套的復雜體系。調結構表面上是調品種、調布局,背后實際是投入要素結構、資源配置的重新組合。政府要多做一些分散經營戶做不到或做得不合算的事情,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短板,補齊社會化服務的短板,精準施策精準發力。

  需要強調的是,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突出綠色優質供給,絕不意味著忽視糧食生產,絕不意味著不再關心基本供給量,決不能搞推倒重來的大范圍再平衡。像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沒有一定數量保障是不行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的保險系數寧可打得高一些,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裝的主要是中國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要保護并優化糧食產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糧食過剩。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