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城歸”成了一個熱詞。“三農”專家葉興慶評價“城歸”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合適種子,他們將有助于打破農村原有經營主體缺乏開拓意識、市場經驗及經營才能、資金實力等局限。經濟學家厲以寧把“城歸”視為新的人口紅利,他們為農村帶回來了敢為天下先的闖勁,敢于涉險灘、啃硬骨的干勁。
那么誰是“城歸”?概括地講,“城歸”指代的是曾經從農村到城市打拼,在城市受過現代產業訓練或知識熏陶,而今選擇向農村回歸的人,他們或許曾是農民工,或許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大學生村官,也或許是某個有著“回鄉情結”的“城里人”。從“城歸”的造詞來看,靈感大抵來自“海歸”,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法制逐漸完備,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人掀起回國浪潮,對世界而言中國正成為一片獨具吸引力的投資熱土。從背景來看,“城歸”的誕生與“海歸”有相通之處,現在農村也越來越成為一片獨具吸引力的創業熱土。
但要構筑起這條“城歸”路卻比“海歸”路要來得坎坷。首先,他們的回歸動機各不相同,有被動與主動之分。一部分人由于在城里完成了積累,想結合家鄉的資源優勢或借助優勢項目返鄉創業,創業是目的,返鄉是主動的。這一部分人也成為返鄉創業潮的中堅力量,他們往往具備一定的技術、機遇和資本,創業成功率相對較高。總體來看,這個群體占返鄉人群的比例尚且不大,但呈增長趨勢。更大的部分則是被動返鄉,他們或因年齡大缺少就業機會,或因實體經濟低迷造成失業,思鄉情緒、對外界環境不適應等等。而返鄉就業或創業能否實現又受制于多種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支持、資金準備、文化素質、家庭狀況等等參差不齊,當被動返鄉遭遇不利因素時無疑讓“城歸”路雪上加霜。
回到本處不離開才是“歸”,所以要想把涌動的返鄉人流留住,需要讓農村這片熱土持續發熱;“城歸”想實現真正逆襲,既要清楚“歸”的門檻,也要清楚自身實力。
2016年10月,筆者在河北饒陽縣北歧河村參加第一書記李浩組織的“青年農民創業交流會”,一個小伙子的提問,讓我記憶猶新:“我有一個創業想法,把岳父的蔬菜大棚打造成一個監測各種生長指數的大數據平臺,這樣我就能形成一個最科學栽培蔬菜的數據庫。我家里能出十幾萬元,不知道是不是可行?”縱然不能一盆冷水澆滅小伙子的創業熱情,可這樣的“天馬行空”在創業時尤其要不得,連“物聯網”的概念都說不清的情況下又怎么談大數據平臺搭建?農村創業要不得擺花架子。事實上,農村創業的門檻并不低,從城市回到鄉村,將面對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市場形態、人際關系和思想觀念;而從其他產業跨界到農業,來不得半點夸夸其談和盲目沖動。
在網絡上有一類文章很受熱捧《未來五年農業怎樣最掙錢》《農業十種最賺錢的運營模式》《五大最熱門最掙錢的農業投資項目》,而另一類文章幾乎瓜分了剩余的點擊量《2016年農業項目補貼大全》《2016年農業補貼新規定:農民們看看你能拿幾種》《2016年國家農業項目都有哪些補貼》。“怎么掙”和“怎么補”兩大最關乎“錢袋子”的問題,這些看似直指問題核心的文章點進去卻往往一無所獲,為什么?這些文章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急功近利”,成為新媒體賺取點擊的“尚方寶劍”。他們充其量只是一碗“心靈雞湯”,給躍躍欲試的你打了一點“雞血”,卻并非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有返鄉創業的念頭,在梳理完自己的資本后不妨多看一些創業成功的例子,看他們怎么用科學理念改變傳統方式,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看他們瞄準了農民“賣難”的哪些痛點,怎么運用電商平臺發起促銷;看他們怎么尋找農村新業態的空白點,發掘新機遇。當文字不夠解渴時,不妨找一些過來人虛心“取經”,既然是新農人,就要承認經驗的不足,擺出新人的姿態,不可貪大求快。
近些年國家連續下發鼓勵和支持返鄉創業的政策文件,2015年下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2016年下發的《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擴大支持力度和范圍。好的政策有了,但具體怎么落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身邊有這么一個例子,一位朋友認準了當下惠農政策信號,一口氣包了1000多畝地,才反過來四處打聽搞什么項目、農業怎么經營。我想,在推動農村創業的問題上,政府不能缺位,應當盡快幫返鄉人群“補課”,讓他們用手里的資源盤活起整個鄉村的經濟。
今年在吉林采訪時,一位村干部就貸款難的問題向我吐苦水,鎮上要求每個村的村干部都要帶頭搞出一個扶貧項目,這位村干部由人搭橋從省農科院找到了高品質的蘆花雞,卻遭遇了養殖業不給辦貸款的難題。實際上,單一的農業創業融資渠道,“一刀切”式的扶持政策會成為“城歸”路上的梗阻,難以留住村里的人更難以留下回村的人。要讓熱土持續發熱,就要讓這片土地更具容納度和吸引力,使扶持政策具備定制化、服務化的特點。一些地區陸續出臺的一攬子支持措施,積極為返鄉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培訓、項目推薦、融資服務等“保姆式”服務,值得推崇。
“城歸”路不僅是回鄉者的心意路,更是當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構筑這條“城歸”路將帶動各種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讓充滿活力與能量的新農人成為城鄉有機互動的良性載體,也讓走在“城歸”路上的他們成功逆襲,成為夢想的贏家。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