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發展循環經濟 開創扶貧攻堅新路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季昆森 字號:【

安徽阜南縣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在扶貧攻堅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模式和技術,在發展循環經濟中不忘扶貧攻堅,逐步做到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探索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扶貧攻堅新路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了更大貢獻

安徽省阜南縣地處淮北平原,人口多、資源少,是沿淮的重災區,是出了名的水窩子、災窩子、窮窩子。以往,人們對阜南縣的扶貧工作感到非常難,但阜南縣的干部群眾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一些新路子,把發展循環經濟與災后恢復重建、扶貧攻堅、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2007年阜南縣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縣,被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批準為全國唯一的“農業(林業)循環經濟試點示范縣”。

阜南縣在脫貧攻堅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模式和技術,在發展循環經濟中不忘脫貧攻堅,逐步做到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經驗。

堅持“四個更”的原則

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先進經濟模式。這“四個更”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廣大農村推行循環經濟,要給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摸得著的實惠,把循環經濟做成產業,實現產業扶貧。

發展安全優質蔬菜產業促脫貧。在實施產業精準扶貧中,阜南縣以王家壩、老觀、曹集、公橋、段郢等鄉鎮為主,按照綠色安全有機種植方式,重點發展以早春馬鈴薯、辣椒、番茄、茄子、毛豆、洋蔥、大蔥、芹菜等蔬菜品種,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王家壩郎灣村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注冊“郎灣”牌香蔥,種植面積1500畝以上,畝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貧困戶人均增收在1500元以上。

發展健康養殖,種養結合促脫貧。采取“畜禽托養、土地托管、返租經營”等模式,優先吸納貧困戶,使其成為職業農民或分包大戶(家庭農場),形成“固定收益、經營收入”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60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按照“金融扶貧+貧困戶”破解資金難題的模式,對有發展愿望和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貼息信貸,支持100多戶貧困戶發展家庭種養業;實行“新型主體+貧困戶+扶持資金折股量化”的組合模式,優先吸納貧困戶扶貧資金融資到新型主體,參與股權量化,帶動120戶貧困戶脫貧;采取專家、技術人員現場授課的方式,對有發展意愿和發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技術、技能培訓,促進460戶貧困戶向種養大戶、職業農民轉變,增強脫貧致富本領。

變廢為寶發展農村文化藝術產業促脫貧。全縣在沿淮低洼地帶有杞柳原料林基地6萬畝,年提供柳編原料20萬噸,柳編產品100%為訂單生產。有80個專業村、10余萬人從事柳編工藝品生產。柳編加工、營銷企業達到100多家(黃崗鎮就有36家),具有出口直銷權的有22家,年銷售額31億元,年出口創匯2.6億美元。柳編工藝產品由過去的用杞柳編織發展到現在用各種草、藤、竹、木、塑、鐵以及各類邊角廢料、樹枝、樹皮、農作物秸稈等為原料,編織出許多精美的工藝品,主要用于出口,這是典型的廢棄物資源再生循環利用,資源產出率高、勞動就業率高,并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創意創新。柳編企業華宇工藝,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紀人”的經營模式,帶動7000多名農民從事柳編生產加工,年人均柳編純收入18000元,收購廢棄物每年為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00多萬元。

大力推行“九節一減”

發展循環農業要突出“減量化”原則,做到“系統節約”。阜南縣對推行“九節一減”非常認真,卓有成效。

節地,通過推廣農田間作套種、立體栽培和大棚反季節蔬菜種植,提高復種指數15%,相當于增加30萬畝耕地;整治土地,新增耕地3688.5畝。節水,大力推廣膜下滴灌、噴灌和微噴技術,累計節水108億立方米,增收3855萬元。節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累計節肥2萬噸,節本增效8282.4萬元。節藥,節約農藥118.1噸,增收2023萬元。節種,推廣機械精量播種、水稻旱育稀植等技術,累計節種1.18萬噸,增收8307萬元。節電,推廣節能變壓器,加強用電管理,累計節電7500萬千瓦時,節支增收4500萬元。節油,通過更新節能機械、使用復式作業機械等,累計節油4050噸,節支增收6750萬元。節煤(柴),普及省柴節煤爐灶,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和太陽能熱水器,累計省柴節煤折標煤27.5萬噸。節糧,在城鄉居民、機關學校,生產生活大力提倡節約糧食。減人,培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0多萬人。

在上海農科院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阜南縣發展了29萬畝旱稻,取得了“六節兩減一養” 的顯著成效。即節水、節肥、節藥、節油、節電、節種。減少勞動用工和甲烷排放,每畝減排甲烷11.2公斤,累計減排甲烷3250噸,甲烷產生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4倍。同時還達到“用地養地,養地用地”的效果。解決貧困人口就業3.1萬人,人均增收 260元。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為循環農業開辟了新的天地。

注重提高資源產出率、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

調整優化林種結構,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阜南縣按照“宜楊則楊,宜柳則柳,宜果則果”經營模式,大力扶持以晚秋黃梨、杞柳生產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到2015年累計建成各類產業基地49萬畝,其中晚秋黃梨3萬畝、楊樹原料林40萬畝、柳編原料林6萬畝;涉林企業發展迅猛,各類林產品經銷加工戶發展到153家(規模加工企業30家),有直接出口權的11家,入駐經濟開發區的涉林企業有13家。林產業帶動3880戶共1.07萬人脫貧。

發展林下經濟,提高土地資源產出率。走農林復合經營、立體種植、集約經營的林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目前,全縣林下經濟面積發展到10萬畝,產值達6億元,從業人員14萬余人。主要模式有:林糧間作、林藥間作、林菜間作、林菌間作、林下養殖等。

發展林業生態旅游,拉動貧困地區第三產業發展。以濕地保護促進阜南生態、經濟環境的良性發展。抓好王家壩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和建設,結合濛河拓浚工程等水利項目,積極開展王家壩濕地的動物保護和植被恢復工作,實施沿淮洪濛洼大造林工程,抓好濕地的保護和利用,突出森林和濕地生態旅游;結合洪河流域和淮河公園,積極申報安徽阜南方集和安徽阜南谷河城市濕地公園為省級濕地公園;結合城鎮村莊綠化工程,創建森林村莊45個;結合王家壩水利風景區及抗洪紀念館、呂蒙公園、息園、臺家寺商代出土文物博物館和田集旅游度假村等旅游項目建設。

堅持“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阜南縣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區,有14個鄉鎮,35.5萬人。從2001年開始,兩洼人民抓住退耕還林的機遇,大力推行林權制度改革,在60多萬畝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種植楊樹和杞柳。通過楊樹板材加工解決了5000人就業;發展柳編加工,解決了4萬人就業;造林、種草、發展經濟作物,解決了17萬人就業;在林下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草則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養鵝、養鴨、養魚、養珍珠,解決了4.5萬人就業。全縣累計解決26萬人就業,占勞動力總人數的73%,其中屬于貧困人口20萬人以上。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互生共存,資源循環利用,畝均收入1200元以上。這是一個“經營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范例。

阜南縣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在扶貧攻堅中引入循環經濟理念、模式和技術,在發展循環經濟中不忘扶貧攻堅,逐步做到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探索出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扶貧攻堅新路子,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安徽省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