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了解當前精準脫貧特別是產業扶貧有關工作,找準獸醫衛生工作助力產業精準扶貧的具體舉措,2016年6月中下旬,我們一行4人第5次來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發源地——河南省濟源市,到基層聯系點思禮鎮澗南莊村走訪慰問困難群眾。通過此次實地調研,結合近期到各地開展業務調研和研究分析,我們認為,獸醫衛生工作在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大有可為,念好“降提促”三字經,可幫助廣大從事畜禽養殖的貧困戶實現“養了能夠活、養大賣得掉、年年都能養”的愿望,使他們通過畜禽養殖脫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降”,就是要著力提高獸醫衛生水平,降低畜牧業生產風險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畜牧業是重要的支柱產業。相對于全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約三分之一的比例,老少邊窮地區畜牧業產值占比往往更高。以濟源市為例,2015年,全市生豬飼養量發展到180萬頭,家禽飼養量上升到460萬只,奶牛飼養量突破2萬頭。畜牧業產值實現1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46%;農民人均牧業現金收入達7000元,占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45%。由于肉蛋奶較一般農產品價格更高,利潤率也更高,因此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促進農民致富,發展好畜牧業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但是,畜牧業是農業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都比較大的行業。自然風險中,最主要的就是動物疫病帶來的風險。多年的科學研究和實踐表明,人畜共患病防治的關鍵在于加強“畜”這個源頭治理。
要想通過發展畜牧業來提高農村地區特別是增強貧困地區的致富“造血”能力,就必須把獸醫衛生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畜牧獸醫工作聯動。近年來,濟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工作。在畜牧產業方面大力實施“退川進山、龍頭帶動、科技興牧、依法治牧”戰略,不斷加快雙匯生豬、伊利奶牛、柳江蛋雞、陽光肉兔“四大”集群建設,著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組織化、生態化、品牌化、信息化“七化”進程。在獸醫工作方面,除了按上級要求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免疫、產地檢疫、屠宰檢疫等日常工作外,積極探索獸醫與政策性保險工作聯動新模式,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促進了養殖戶防疫意識和行為轉變,穩定了基層防疫員隊伍,形成了“防保聯動促發展,集中處理保安全”的“濟源模式”。
獸醫部門必須為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基礎保障,幫助養殖者降低生產風險,提振從業信心、穩定收益預期,形成畜牧業發展與脫貧致富的良性循環。一是重點統籌基層監督執法力量、防疫監管力量和獸醫服務力量,形成動物疫病預防控制與動物檢疫、動物衛生監督執法相互支持,獸醫公共管理與社會化服務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為貧困地區發展養殖業提供更加有效的獸醫公共服務。二是管好和放活鄉村獸醫與村級防疫員隊伍,重點加強對貧困地區基層獸醫人員的業務培訓,讓其成為當地獸醫服務的生力軍,同時引導符合條件的鄉村獸醫向執業獸醫發展,通過提升專業技能提高收入水平。三是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由政府向具有資質、具備能力的獸醫服務組織和其他市場主體購買獸醫服務,向從事畜禽養殖的建檔貧困戶提供高質量的免疫、診療、用藥等“一條龍”的獸醫衛生服務。四是針對貧困地區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引導貧困地區具備條件的規模養殖場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無特定病原場(群)。五是做好貧困地區養殖戶和一線獸醫人員的安全防護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人畜共患病防治知識和政策的宣傳力度,落實并提高農業有毒有害保健津貼和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結合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大病補助等措施,解除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
“提”,就是要著力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我們延伸調查的水洪池村,位于思禮鎮西北部山區,坐落在豫晉交界處的一個山間小盆地之中,距市區38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峰陽爐頂海拔1460米,是濟源市海拔最高的村。近幾年,該村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的同時,利用當地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組織貧困戶發展肉羊養殖,放養波爾山羊。這些羊生長周期較長,有利于羊肉中沉淀獨特的風味物質,因此肉質格外鮮美,每斤價格比市場上的普通羊肉要高15元以上。他們還利用當地豐富的野花資源,運用當地傳統的方法養殖土蜜蜂,出產的土蜂蜜雖然產量不高,但表觀較現代蜂箱出產的蜂蜜明顯更為黏稠。每戶人家在房前屋后放上五六組,每年就能產出60斤左右的土蜂蜜,按50元一斤計算,每年能帶來3000元左右的收入。這些土特產品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外來的游客在游玩之余買上一些就直接裝上汽車的后備箱帶回城中,被村干部稱為“后備箱扶貧”。但是,我們也覺察到,隨著該村畜禽養殖量和外來游客的不斷增加,動物疫病的發生風險隨之加大,而這些養殖戶均為散養戶,安全用藥意識和防疫意識相對淡薄,不規范用藥的隱患難以得到消除。一旦發生動物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不但會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當地畜禽產品“綠色、健康”的金字招牌將會隨風而去。
在水洪池村山下的濟源市夏神廟奶牛養殖合作社,我們看到了問題解決的希望。據該合作社負責人黃虎剛介紹,該社是全國農技推廣科技示范戶,始建于2013年7月,當年年底基本建成,按500頭規模設計。該場在建場之初就高度重視獸醫工作,專門花重金聘請了2名專職的執業獸醫。憑借優美的自然環境、優越的動物防疫屏障、優秀的日常管理和動物疫病防治水平,該社積極爭取到世界銀行黃河灘區生態畜牧業示范項目200余萬元支持。2014年,該社與伊利集團簽訂了為期十年的原奶銷售合同,每天生產的5噸以上優質鮮奶,全部直供伊利,2015年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吸收周邊富余勞動力21人入社。2016年“五一”小長假,該社還成功接待了100余名慕名而來的省內外游客。下一步,該社準備大力發展休閑畜牧業建設,建設河南省首家歡樂牧場。
獸醫衛生工作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做好貧困地區的獸醫衛生工作,可以有效消除影響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化學性風險和生物性風險,把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勢真正轉變為產品質量優勢,從而提升這些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一是嚴把養殖環節風險控制關,以強化養殖檔案管理為突破口,全面掌握貧困地區動物疫病防控、動物出欄補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動態情況,嚴厲打擊獸藥違法添加和制假售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引導養殖戶自覺規范獸藥使用行為,從源頭控制獸藥殘留風險。二是加強養殖場所動物疫病風險管理,深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利用金融保險杠桿,發揮扶貧資金“放大”效應,結合養殖補貼等項目和動物防疫條件管理,調動企業主體能動性,支持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企業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企業(生物安全隔離區)。三是為有條件開展無疫區建設的貧困地區提供專業獸醫服務支持,打好區域動物產品的“安全牌”,推動這些地區做優做強區域公共品牌,提高區域產品的品牌溢價,使貧困農民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促”,就是要著力強化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促進養殖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貧困地區大多數位于江河上游、湖庫水系源頭、農牧交錯地帶,生態系統脆弱,生態地位重要。未來一段時期,貧困地區養殖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將越來越強,必須想方設法解決資源緊缺問題、環境保護問題。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降低疫病風險本身就是提高養殖效率,減少疫病造成的損失本身就是保護資源、增產增收。另一方面,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一直是制約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難點問題。無害化處理問題不解決,資源環境對養殖業發展硬約束的“緊箍咒”就可能勒得更緊,貧困地區就難以放開手腳發展養殖業特別是規模化養殖。
從各地的實踐看,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是破解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難題的有效手段。濟源市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做到了“監管零縫隙、死畜零流失、疫病零傳播、環境零污染、保險零盲區”。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保障工作開展。市委市政府把此項工作作為強農富民工程來抓,專門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長為組長的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將養殖業保險工作納入到目標考核范圍,并將養殖業保險配套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予以足額保障。二是強化技術支撐,突出以防促保。市農牧局組織200多名防疫、檢疫人員經過崗前培訓參與到養殖業保險的各個環節中,并把養殖業保險工作納入防疫員的績效考核。三是強化政策宣傳,營造工作氛圍。將保險政策、條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成宣傳彩頁,由防疫員進村入戶向養殖戶進行算賬式宣傳,此外還采取廣播、電視、宣傳車、群眾會、手機短信、固定標語等形式,使保險惠農政策家喻戶曉。四是強化機制創新,規范工作程序。探索建立了“清查登記三簽字、投保簽單兩統一、死亡查勘兩到場、無害化處理兩集中、保險理賠一卡通”的“32221”承保理賠無害化處理工作機制并嚴格執行。五是強化保險聯動,確保處理規范。將無害化處理作為出險動物理賠和享受無害化處理補助的必要條件,現場查勘結束后,直接將病死動物裝車運往無害化處理廠集中處理,保障了利用民間資本投資1600余萬元建成的兩個無害化處理廠高效運轉。六是強化信息共享,提高監管效率。研發了手機視頻查勘系統、運輸處理監控系統、保險理賠預警系統,制作了“保險養殖一卡通”,并與畜牧獸醫綜合信息系統聯網,規范了查勘執法行為,同時隨時掌握養殖場戶入保、出欄、死亡、理賠等情況。七是強化市場運作,提升服務質量。2016年開始對養殖業保險實施了公開招標,促使保險機構加大投入、優化服務、提升養殖業保險的綜合服務能力,切實保障廣大養殖戶的利益。
澗南莊村黨支部書記王信普告訴我們,前幾年,村里人環保意識比較淡薄,養殖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進干枯的河道,也存在隨意丟棄病死豬的現象。現在村里的人家多已進入小康,大家開始渴望改善村莊的環境,生豬全部參加養殖業保險后病死豬都被規范收走,但村民對村西南角1997年建成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養殖小區還是意見很大。2016年,鎮上通過對水庫進行治理,回水已到村邊。接下來,村里要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建好小水利配套工程,使生活污水經過濕地過濾后變成中水再排入水庫。同時,村里準備搞循環農業示范區,打算盡快拆除舊的養殖小區,在遠離村莊的果園附近建設存欄生豬5000頭規模的新養殖小區,并按照“以果帶畜、以畜促果,果畜結合、循環發展”的思路,以小區為中心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通過管道,把沼液送進大棚,推廣“果沼畜”生態模式,使村里的種養業時隔多年之后再次緊密結合起來。
獸醫部門必須發揮自身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努力做好獸醫衛生工作,在實現養殖業節本增效、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中發揮積極作用,推動貧困地區養殖業走綠色低碳循環的道路。一是大力推進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加快形成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二是加快構建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進一步降低貧困地區地方政府的保費補貼比例。三是加強科技攻關,不斷改進無害化處理方式,研發適合貧困地區的小型無害化處理設備,同時不斷提高無害化處理產物的利用價值,用市場力量加快提升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率和資源化利用率。四是加強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等不同產業扶貧之間的規劃銜接,努力做到種養加一體化布局,節本增效的同時促進相關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農業部獸醫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