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深處的李家臺村,三面被漢江環繞,一面靠著大山。一年前,村級經濟條件差、發展思路混亂,368戶1168名群眾有近1/3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在群眾看來,致富奔小康是一個實現不了的夢。
2015年,劉滿堂來了。來之前,他是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的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得知中央將要選派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他主動請纓,辭去原有職務,申請駐村3年,被組織任命為陜西省旬陽縣李家臺村第一書記。
很多人問劉滿堂為什么會作出這個選擇,他只是說,我在農村生、農村長,農村養育了我,農民的淳樸讓我知道感恩,我得回報他們。這是我心里藏了幾十年的心愿。
不當高管當村官
2015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決定對軟弱渙散黨組織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幫助這些村子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而此時的劉滿堂,作為中國核建集團公司總會計師正在為集團下屬財務公司的籌建事宜忙碌著。
60歲的劉滿堂是一位工作閱歷豐富的黨員干部,財政金融專業畢業的他,先后在財政部財政監察司,國家審計署綜合司、社會保障審計司、審計科研所、直屬機關黨委任職并一步步走向領導崗位。2011年5月,他由政府機關調至中國核建集團工作。
“劉總主動請纓到旬陽縣李家臺村擔任第一書記,級別之高、閱歷之深、資源之廣在中央選派的這一批書記中,據我了解,這是全國唯一、央企唯一。”中國核建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清堂帶隊在旬陽調研扶貧工作時說。
“回報農村,為群眾辦些實事,是我心里一直有的一個想法。”談及“下鄉”路,劉滿堂一方面是想回報農村,為群眾辦些實事,完成自己多年心愿,另一方面是他在這么多年的工作和探索中,一直關注農村改革,認為實現國家民族的百年目標離不開農村。
深入調研把準貧困“脈搏”
旬陽縣李家臺村, 2014年被陜西省確定為扶貧重點村。村上主要以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為主,山大人稀,基礎設施處于“三缺”(缺路、缺水、缺電)狀態,“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是該村的真實寫照。
到村后,劉滿堂婉言謝絕了縣里為他安排的住處,執意住在村子里。在當地鎮村同志的幫助下,劉滿堂很快在李家臺村租了一間村民的房子作為住宿和辦公地,購置了些簡單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就正式安下了家。
抓緊熟悉村情是劉滿堂面臨的第一任務。到李家臺村短短兩周時間,一方面與負責對口管理的省市縣有關部門進行座談溝通,并向村上“兩委”負責同志和其他聯村干部了解情況;另一方面,他陸續走訪了李家臺村142個貧困戶中的40多戶。加上來村子之前所做的準備工作,很快便對這個村子的情況有了總體把握:村黨支部班子整體作用如何進一步加強?對留守老人、兒童和失孤家庭的關懷如何到位?怎么幫扶因病致貧家庭?村里經濟建設特別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開展?劉滿堂心里一一盤算。
熟悉環境、融入工作、同吃同住、學習思考、謀劃扶貧……不到一個月時間,年近花甲之齡的劉滿堂不僅快速完成了角色的轉變,而且已經成為李家臺村368戶居民大家庭中的一員。
從央企高管到駐村第一書記,身份有了不小的落差,在外人看來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劉滿堂卻轉化得自然而然。城關鎮黨委書記周優存說,“一開始,劉書記說向我匯報工作,我都覺得別扭,后來拗不過劉書記的堅持,也就慢慢習慣了”。隨著工作交往的深入,劉滿堂向縣里和鎮里匯報工作成為常態,每次匯報時,他都態度懇切,一臉謙和。鎮政府的同志評價道,“真看不出是中央企業的領導,毫無架子,盡想著村里的扶貧,對鎮里縣里的工作也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議。”
看著這位從北京來的國企高級干部,就這么真實地成為自己村子的駐村書記,村民們的眼神中夾雜著懷疑,也更多地流露著對這位“有來頭”的干部幫他們脫貧致富的渴望和期盼。
因地制宜帶動全村發展
李家臺村8個組有7個組都在半山腰上,“看著一拃遠,走路要半天”,吃水、出行是一直是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兩大難題。劉滿堂摸清情況之后,向核工業集團領導匯報請求支持,并積極聯系北京的同事和好友,共募集資金150多萬元,先期啟動群眾飲水工程和通組路建設。
剛開始,有的群眾半信半疑,還有的心存畏難情緒。劉滿堂便挨著家去做工作,說服帶動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項目開工后,劉滿堂天天泡在工地上,翻山越嶺,現場指揮。有3戶困難群眾居住地遠離通村路,老劉便個人出資1萬元,把通向他們房前的道路修通。劉滿堂的干勁感動了村里人,大家紛紛參與進來,不僅義務投工投勞,而且涉及的征地、毀苗也不要賠償。在修建二組的通村路時,在外做工程的村民李繼密開來自己的鏟車、挖掘機加入到施工隊伍中,自己加油,免費使用,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截至目前,李家臺村3條寬6米、總長10公里通村路路基已經開挖到位,正在聯系硬化事宜。總長5公里的群眾飲水項目也已經完工,267戶群眾吃上縣城居民一樣的自來水,徹底解決了吃水難題。
脫貧是基礎,致富才是目的,如何使這個村子同步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一直是劉滿堂腦海中思考的問題。劉滿堂認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只有“三化”同步,才能真正實現脫貧和致富目標。
李家臺村的王有林長期在廣東做生意,接了一個手工縫制足球的單子,但一直為供貨不及時而發愁。劉滿堂聽到這消息后就琢磨,村里有不少留守婦女,把她們組織起來縫制足球,既找到一門致富門路,又不影響照顧老人和孩子。他把這個想法匯報給村黨支部,村黨支部聯系王有林,很快簽下了培訓和供貨協議。村里的婦女們開始在村活動室里參加手工縫制足球培訓,他們加工的足球已交貨驗收合格并收到了加工費。
抓脫貧是第一書記的硬任務。對此,劉滿堂有著自己的理解。前些年,村里發展產業總在“翻燒餅”,今年種核桃、明年搞黃姜,鄉親們沒少折騰,錢卻沒多賺。現在又推廣油用牡丹種植,群眾不會種,更沒積極性,倒也不奇怪。可這個新產業究竟行不行,劉滿堂心里也沒底,他決定自己先探探路。說干就干。做完案頭研究,劉滿堂自費到山東菏澤、陜西白河實地考察一番,發現油用牡丹渾身是寶,花可沖飲、籽可榨油、根能入藥,是特別適合陜南山區種植的高產經濟作物。他帶回牡丹油、牡丹苗到村里宣傳,老鄉們到家里做客,他就先捧上一杯牡丹花茶讓他們嘗嘗鮮。他還請來農業專家進村培訓,沒承想,一下子就來了200多名村民。
“現在我家4畝地都種上了油用牡丹。大太陽天,劉書記還經常來輔導我們種植。有他把關,咱心里踏實!”貧困戶何功英說。
針對旬陽當地工業化和城鎮化條件不足問題,劉滿堂借助中核集團公司資源實施勞務扶貧和教育扶貧。中核集團所屬核工業學校多年來為旬陽免學費培養學生140多名并幫助就業,為李家臺村22名貧困大學生捐款十多萬元,平均每個學生5000元。
如今,花甲之齡的劉滿堂已經成為李家臺村368戶居民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出身農村,心系農民,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全村人的好書記、貧困戶的好親戚”。群眾的致富夢想也在他的帶領下愈加真實。
(陜西省委組織部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