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鶴壁市浚縣鉅橋鎮鉅橋村益農信息社,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信息員李蓓蕾正在指導村民通過電腦查詢養殖信息,撥打12316解決養殖難題。“我們信息社不但能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的咨詢服務,還提供電話費代繳、市人民醫院預約掛號、銀行小額提現、物流配送等便民服務,村民再也不用為這些事情跑縣里市里了,家門口就能解決。”據了解,李蓓蕾的益農信息社還與公司簽訂小麥種植訂單,聯系當地合作社開展訂單種植,通過信息社低價從線上團購種子、化肥,每畝節省生產成本15元,小麥售出價格比市價每斤高0.1元,為村民帶來效益。“以前總覺得信息化、互聯網離農村和農民很遙遠,但益農信息社讓信息進村入戶,讓農村跟城市一樣進入信息時代,讓農民和城里人一樣享受信息化帶來的便利和實惠,是一件大大的好事!”說起自己的工作,李蓓蕾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新時期,信息化已經成為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信息進村入戶是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意義重大。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進村入戶,2014年以來連續三年中央1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都對信息進村入戶作出戰略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兩年多來,農業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要求,已在26個省份116個縣開展了試點工作,益農信息社已覆蓋2.4萬個行政村,累計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服務630萬人次,開展便民服務1.1億人次、涉及金額39億元,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21億元。2016年11月10日,農業部召開全國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推進視頻會,標志著信息進村入戶由試點轉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總體看,信息進村入戶已經探索出一套較為可行的制度機制,為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力城鄉一體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聚焦農村服務農民 進一個門辦多樣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地區成功邁入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在信息化領域,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數字鴻溝。全國農村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擁有電腦的農村家庭不足30%,近七成的農民沒有使用互聯網。農業農村信息化不僅是整個國家信息化的短板,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短板。
農業部將信息進村入戶工作作為推動農業農村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手段。自2014年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以來,以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信息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村級益農信息社建設作為重點,統籌整合農業公益服務和農村社會化服務兩類資源,提升村級綜合信息服務能力。
在益農信息社的建設上,2014年6月,農業部辦公廳印發《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指南》,明確了益農信息社的建設標準,即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的統一標準為農民提供服務。2016年11月,農業部印發《關于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力爭到2020年,信息進村入戶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行政村”的總體目標。兩年多的試點過程中,農業部指導各地農業部門從益農信息社的選建、信息員的遴選培訓、益農信息社的服務、益農信息社的管理和運營、信息系統運行維護等方面著力加強制度建設,制定出一批管理辦法、標準規范。
在提升村級綜合信息服務能力上,針對目前農業農村信息化存在的各行業各領域各自為政、單兵突進的問題,農業部指導試點地區聚合教育、衛生、就業、氣象、電信、郵政、銀行、保險、供銷、電商等涉農資源,構建集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服務于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并將這些服務資源延伸匯入益農信息社,發揮互聯網的集聚共享效應,讓農民進一個門,就能辦多樣事。
在江西省新余市下村,村民王利民發現,曾經辦點什么事都要往城里跑,現在變得方便多了。開在村頭的益農信息社,不僅能查詢各類農業政策信息,還能代繳水電網費,網購農資和日用品。在江蘇省蘇州市潦里村,水產養殖大戶陳榮發現,曾經經常困擾自己的養殖難題,突然變得簡單多了。通過登錄益農信息社的“水產科技服務平臺”就可以給水產專家發去求助信息,并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
隨著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不斷推進,在越來越多的農村,村民們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紅利,生產生活方式漸漸被影響和改變。但有專家指出,從目前來看,“網”和“端”仍然是信息進村入戶基本架構的兩個短板。農業部副部長、農業部農業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余欣榮在全國信息進村入戶工作推進視頻會上指出,當前要把“網”和“端”的建設擺到優先位置,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益農信息社的覆蓋,讓益農信息社全面動態準確感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脈搏。
政府主導市場主體 “羊毛出在牛身上”
信息進村入戶兼具公益性和經營性,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既不能由政府包打天下,也不能光靠市場。
近年來,對工商資本而言,農業有些“香”。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16年農林牧漁民間投資增速遠高于工業、房地產、基礎設施行業。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近年來開始實施“千縣萬村”“渠道下沉”戰略,不少企業都把農村看作“藍海”,愿意借助信息進村入戶這個平臺開拓農村市場。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也指出,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是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重頭戲、大合唱、大平臺。農業部門的同志要敞開大門、廣納賢才、廣泛動員,熱烈歡迎有關農民生產生活、農業發展、農村治理的單位、企業、協會等一道唱大戲、出實效、惠民生。
在這樣的形勢下,農業部在信息進村入戶試點過程中采取“政府+運營商+服務商”的運營模式。指導試點省、縣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完善規劃和標準,加大政府投入,強化績效考核,由政府修通修好信息高速公路,為信息進村入戶順利推進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敞開大門搞試點,讓企業唱主角,充分調動相關社會主體投資建設、參與運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河南等省市,運營企業與當地農業部門合作,探索了益農信息社“飛機場”運營模式:益農社作為一個綜合服務平臺好比“飛機場”,各第三方優勢資源好比航空公司,凡是能夠為農民提供便利服務的第三方資源都可以在益農社“飛機場”平臺上停靠,不斷整合、集成各項現代服務內容,完善益農信息社惠農功能。
各地的信息進村入戶實踐中,以市場為主體的商業運行模式實現了信息社的可持續運營。目前,已有20多家企業參與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通過探索建立社會化運營機制,信息進村入戶努力走出了一條“羊毛出在牛身上”的可持續發展路子。余欣榮副部長要求農業部門在信息進村入戶推進過程中,以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主動入位、增強自信,牽好頭、扛起旗,積極吸收相關部門、有關企業和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同時分清政府、運營商和服務商的職責定位,相互配合,形成命運共同體,從而有效整合各類服務資源,使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得益彰,真正打通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確保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在3年左右的時間建成竣工。
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催生產業新業態
在海南省首個互聯網小鎮——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舉辦的荔枝網絡競購會上,隨著主持人宣布“競購開始”,兩分鐘內,5萬斤尚未成熟的本地荔枝銷售一空。種植大戶王光浩不禁感慨:“網絡太神奇了,過去賣荔枝起碼要忙半個月,現在兩分鐘就賣光了。”
有別于傳統商業“線下”門店式、面對面的經營形態,電商是一個以網絡技術和現代物流為依托,在“線上”進行購銷活動的商業渠道和商業模式。隨著互聯網加速向農業農村延伸、滲透、融合,“線上農業”初見雛形,并且作用日益凸顯。農業部堅持把信息進村入戶作為推進“線上農業”與“線下農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強化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和創業創新的深入融合,積極探索線下農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一張連通全國市場的大網,益農信息社促成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平臺對接,把村里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去、賣上好價錢,還能夠讓農民買到質優價廉的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幫助農民實現節支增收。各地涌現出“云農場”“訂制農業”“互聯網農業小鎮”等一大批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業態,促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重要平臺。
海南省大膽探索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2015年,全省啟動10個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省級財政投入8129萬元,在10個互聯網農業小鎮大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初步實現了4G到村、百兆到戶、WiFi全覆蓋,以鎮、村服務中心為主體的管控體系基本建成,為互聯網農業小鎮優質農產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互聯網小鎮的建設,在海南農村,“互聯網+”的理念、思維、技術已貫穿到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全流程,使每個環節增值,以鎮為中心,以鎮帶村,實現村鎮融合發展,推進農村電子商務以及休閑農業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信息進村入戶過程中催生的這些產業新業態正是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向農業農村匯集的體現。正如屈冬玉副部長所說,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能夠推進“線上”“線下”農業統籌發展,互聯網與“三農”工作融合促進,是一場浩大的社會進步工程,是一張靚麗的名片,具有標志性作用和引導性作用。
“凡益之道,與時諧行”。農業現代化為農業信息化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創新領域,農業信息化為農業現代化架起了通往未來的橋梁。信息進村入戶通過打通農業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服務農民、助力農業、惠及農村,已在試點地區的鄉村落地生根,成為一種理念深入人心,成為一項民生工程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紛紛美贊。對于下一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作,余欣榮副部長指出要準確把握和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一要處理好統籌推進和主攻短板的關系,把“網”和“端”的建設擺到優先位置;二要處理好政府、運營商和服務商的關系,既分清職責定位,又相互配合,形成命運共同體;三要處理好綜合性建網和包容性運營的關系,農業部門要切實擔負起建設“農村信息高速公路”的歷史責任,同時又要積極爭取各方面的信息業務,建設綜合性業務的網絡;四要處理好“線下農業”和“線上農業”的關系,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加快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五要處理好硬件建設和能力培育的關系,探索建立政府補貼機制,按照“六有”標準,重點建設益農信息社,同時選擇基礎條件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地區,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區域培訓中心,打造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務、會經營的信息員隊伍。相信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和各級農業部門的積極推動,信息進村入戶未來必將讓更多農民享受到數字化紅利,為每一個鄉村搭建起通向世界的橋梁,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注入更新更強的能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