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19日-20日,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上,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河北、吉林、黑龍江等八省(市)農業廳(委)主要負責同志做了交流發言,現摘登以饗讀者。
河北 搶抓市場機遇 不斷提升有效供給水平
優結構,增強供給能力。瞄準京津冀1.2億中高端消費人群,深入實施農業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強化優質專用小麥和高品質“菜籃子”產品供應能力。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加快優質奶源基地、高標準牧場和乳粉加工能力建設,乳制品和液體乳產量均躍居全國第一。
創品牌,提升供給層次。堅持以品牌為先導,大力實施區域、企業、產品三位一體品牌戰略,提品質、增品種,不斷提高優質特色和中高端農產品比重。
促銜接,提高供給效率。著眼建立高效便捷的農產品供應體系,積極搭建產銷對接平臺,促進農商互聯、信息共享。承接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轉移,建立農產品產銷信息會商機制,加強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搭建生產主體與企業的溝通平臺。
興業態,拓展供給領域。以培育新產業和新業態為抓手,創造新供給,引領新需求。
吉林 做“活”字文章 以金融創新破解農村貸款難
瞄準“放活”,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創新。探索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賦予土地經營權金融產品屬性和抵押擔保權能,用土地經營權或土地預期收益作抵(質)押擔保貸款,將農村土地這個“死資源”變成“活資本”。在先行試點縣份分別頒發承包權和經營權證,允許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
瞄準“盤活”,構建物權融資服務體系。組建1億元資本規模的農村金融基礎服務總公司,組建5億元資本規模的省級物權融資服務公司,規劃建設農村信用信息支柱平臺和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努力打造覆蓋全省的“金融基礎服務、物權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和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市場“三支柱一市場”運營體系。
瞄準“用活”,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成立吉林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在長春、延邊和14個現代農業示范縣建立了16個分支機構,初步搭建覆蓋糧食主產區和主要農業大縣的信貸擔保網絡。
瞄準“搞活”,加大農業保險創新力度。積極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分散化解現代農業特別是規模經營風險。一是擴面提標。二是玉米價格“保險+期貨/期權”創新試點。
黑龍江 著力調結構 加力轉方式 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聚焦重點調玉米,優化結構促增收。確定“調減玉米、穩定水稻、增加大豆雜糧、擴大苜蓿果蔬”的調整方向,全省種植結構實現“一減七增”目標,玉米面積調減1922萬畝,改種雜糧雜豆、蔬菜等高效作物,拉動農民增收49.1億元,人均增收272元。
調高品質減投入,提質增效轉方式。堅持由注重數量增長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增加優質暢銷農產品供給。
創新驅動強支撐,鞏固產能保安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升綜合產能。開展耕地輪作、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秸稈綜合利用和有機肥施用提質增效試點,實施綠色高產高效整建制創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19萬個,現代農機合作社發展到1345個,帶動全省200畝以上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突破1億畝。
產業融合創品牌,市場拉動增效益。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種加銷、貿工農一體發展,加快生產型向全面經營、全程管理型轉變,更加保障優質糧食生產,更加保障“壓艙石”作用發揮。
江蘇 跳出江蘇看世界 構建雙向開放發展格局
積極把農業發展置于國際農業大市場中謀劃,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和兩類規劃”,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放型農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成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農業利用外資穩中提質,農產品精深加工、設施農業項目占比超過60%;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快,2016年1-9月新增協議投資額3.67億美元,同比增長348%。
研究比較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圍繞園藝、畜禽、水海產品和特色糧油“四大出口主導產業”,著力推進“六個一批”,即打造一批高外向性的龍頭企業,建設一批高標準出口示范基地,建設一批高層次的農業對外投資項目、園區及基地,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發展要素,做強一批高效率的營銷載體,實施一批高融合度區域合作平臺,形成了邳州大蒜等八大出口產業集聚區。
培強企業主體,加快對外合作。圍繞把江蘇打造成農業“走出去”示范省,重點發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力推進技術合作、產業合作、人才合作,構建以綜合效益為導向的“有進有出”雙向開放發展格局。
山東 實施科技展翅行動 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大力實施“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升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以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制約為導向,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六大工程。在69個縣實施土壤改良修復等耕地質量提升六大工程。按照“減”“增”“消”并重的原則,確定了化肥農藥減量10%的目標。
大力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計劃,不斷提升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堅持“三個結合”,加快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應用,配方施肥推廣面積達到5200萬畝,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4500多萬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畜禽糞便處理利用率73%。
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能力。以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為導向,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以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補助和信息化建設項目為契機,著力構建“一主多元”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通過強化服務,鞏固擴大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鼓勵各類主體開展適度規模經營。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為契機,把培訓重心轉向新型主體。建立了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模式。
浙江 建設生態農業 推動綠色發展
狠抓措施落實,打開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通道。按照“一控兩減四基本”的目標,堅持六措并舉,持續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發展。一是田園整潔起來。開展“整潔田園”行動,組織實施農業“兩區”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農田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二是糞污(排泄物)循環起來。堅持“養豬決不能污染環境”發展思路,大力推廣科學養殖八大模式,年存欄50頭以上萬家養殖場全部實現達標驗收,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96%,居全國首位。三是肥藥減量下來。化肥農藥用量連續6年減量,“十二五”期間分別減少5%和13%。四是秸稈(綜合)利用起來。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及原料化,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91%。五是農業廢棄物回收起來。大力推進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菌棒菌渣多級利用,探索建立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體系,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89%。六是農產品質量提升起來。
重慶 財政補助農企共享 利益聯結多方共贏
重慶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平臺,堅持問題導向,由點及面推進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
明確資金范圍,優選實施主體。主要用涉農產業發展資金實施股權化改革。市里將70%以上的涉農產業發展資金切塊到區縣,并對貧困地區給予重點傾斜。以區縣為平臺,每個區縣每年整合3000萬元以上用于股權化改革。
三方共同持股,實行固定分紅。投入到農業企業的補助資金,企業持股不高于50%,以地入股或流轉土地的農戶持股不少于40%,集體經濟組織持股10%;投入到農民合作社的補助資金,領辦者持股不超過30%,其他成員持股不少于60%,集體經濟組織持股10%。
明確股權性質,完善運行機制。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所持股份視同優先股,不參與、不干預項目經營管理,保障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自主經營。
強化監督管理,確保規范有序。嚴格實行公示制,確保公開透明,通過整合投入的股權化改革項目,建立征信管理制度。
四川 加強特色園區建設 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積極構建園區發展體系。搭建集聚資源的載體。啟動三輪省級現代農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對糧油、果菜茶、肉蛋奶最優產區的帶動實現了全覆蓋。找準帶動發展的抓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13個、部省級糧油高產示范區500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61個。創新助推脫貧的方式。在貧困地區大力建設農民脫貧奔康產業園,推行“一村一個產業園”,推動產業、貧困戶、政策向園區集中。
調整優化園區產業結構。差異化培育比較優勢。出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6行動方案,開展五大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十二五”以來育成國家審定農畜新品種25個,推動錯位發展和多元特色發展。標準化提升產業質量。制定省級地方標準923項,累計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316個、標準化養殖場2.3萬個。綠色化確保產品安全。在園區率先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工程,率先落實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把園區率先納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到99%以上。
加快培育園區新型業態。推進“農業+加工+流通”。以園區為重點,形成了郫縣川菜調味品產業等特色產業集群。推進“農業+旅游+文化”。深入開展園區“景區化”創建,認定省級示范休閑農莊100個,認定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80個。推進“農業+品牌+電商”。發揮園區業主的主體作用,發展品牌農業,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產品達到5466個。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