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我從河南省滑縣審計局被派往王戶固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年多的時間,有困難,有委屈,同樣有感動,有收獲。
剛接到這個任務時,心里很忐忑:沒有任何在農村生活、工作的經驗,不了解農村,也不了解農民,對如何開展農村扶貧工作和如何做好第一書記,一點兒底也沒有。緊接著,黨委、政府給我們開會,安排部署如何開展工作,指導我們如何利用扶貧政策,給我們加壓的同時也給我們鼓勁兒。漸漸地,我開始明白作為第一書記,我們是政策的傳播者和講解者,是項目的協調者和落實者,是村委班子的引導者和配合者,更是黨和國家在情感溫暖方面的傳遞者。要通過我們的工作,讓老百姓切實地感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對他們的關注、關心和關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來到村里的第一天,我就讓人給了一個“下馬威”。老村長問我:“倫書記,你多大了?”還沒等我回答,他就接著說:“估計我黨齡都比你大!”我能聽得出來,他們不信任我。然而我知道,要想干好工作,一切都得從村委這幾個人開始,沒有他們,我在村里就是瞎子、聾子,絕對摸不清楚真實的情況。所以讓他們接納我、認可我、信任我,是當務之急。為此,我通過協調項目、資金把村子里的村間道路全部修完,村內胡同全部硬化,村室進行了翻新改造,井打了8眼,變壓器換了兩臺,路燈進行了維修和換新,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升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漸漸對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他們知道了我不是來添麻煩的丫頭片子。而在個人關系方面,我也用真誠打動了他們,支書家孩子上學、村主任生病、村民家生孩子,我盡全力幫忙。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使他們對我的態度從最初的抵觸轉變為現在的信任、甚至是依賴。
班子團結了,什么困難都不怕了。為了促進村民由貧困向幸福的轉變,我給自己定下了“王戶固,向著幸福前進”的目標。主題是“既扶貧又扶志(智),為貧困鄉村種下內源發展的金種子”,這個種子是精神的種子,意識的種子和文化的種子。針對組織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嘗試建立村委領導下的教育委員會、婦女聯合會和青年聯合會等村民自組織,為扶貧工作提供新的動力。針對文化教育缺失的問題,我們首先建立了家長委員會,讓他們輪流在村室看護村里的小學生看書、寫作業,其次是對留守人員家長進行專題教育培訓。針對制度動力不足的問題,我們首先制定了年度規劃和短期目標,做到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制定“三會”制度,即一天一次碰面會,一周一次村委會,一月一次黨員大會。除此之外,還利用年輕人的優勢,開展“互聯網+村級政務”,建立村級微信公眾號,將各項工作在網上“曬一曬”,有效提高村民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還以“互聯網+文化教育”的方式,讓村內孩子與在校大學生進行實時連線,開闊留守兒童的視野,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和理解是不盡相同的,每個人對幸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在具體的工作中進行的是“個性化定制幸福”。在王戶固村,王蝶衣小朋友的幸福就是在我們的幫助下跟爸爸進行視頻聊天兒,并通過申請“小天使基金”為她治療,明年春天她就可以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臟;王西峰大叔的幸福就是再也不用為他老伴兒的醫藥費發愁了,通過辦理大病救助,他們家實現了病有所醫看病不花錢,也能吃上肉、燉上雞;王向陽大哥的幸福就是可以一邊利用我們幫他開的網店、微店賣蜂蜜,一邊照顧癱瘓在床的父親,生活有了奔頭兒。這就是他們實實在在的小幸福。而我,在這個過程中,更幸福,因為他們對我的褒獎,讓我覺得我只有更多地為他們去做一些事情,才對得起這一片深情厚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