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隨農業農村部百鄉萬戶調查組來到遼寧省盤山縣太平街道新村村。盡管乍暖還寒,但在這個曾獲得“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稱號的東北村莊,還是讓人感到一股暖流——整潔的柏油路面延伸進村里,兩三排杏黃圍墻圍成的一個個院落和紅瓦房整齊地排列在路邊。村前是一望無際的田野,田中一條觀光木道蜿蜒向前,還有不少頗具農趣的雕塑,造型各異,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圖景。
“水稻村”的產業發展
在村里,記者見到了村委會副主任王洪仁。他介紹,新村村原為1974年成立的“青年營”,1979年底知識青年陸續返城后,成立了新村大隊。以前主要搞大田種植,收入低,村里都是土路,房屋都是紅磚搭起的平頂房,環境不好,生活條件艱苦。“從2000年起,我們除了種水稻外,開始嘗試搞設施農業,真正高標準、成規模發展是在七八年前。如今,全村現有村民近1500人,收入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土地租金、設施大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幾年前村里開始搞土地流轉,建起了217棟設施大棚,主要種植黃瓜、茄子、豆角、葡萄、小柿子等果蔬。”
產業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2014年,在盤錦市的統一部署下,新村村開始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村里還開展了家庭環境評比,激勵庭院環境美化。村委會對農戶院落進行了統一規劃設計,將庭院分為三種類型,村民可以根據自家的情況自主選擇。同時統一制定了10項環境標準,涵蓋了院內雜物堆放、庭院禁止污水、功能區劃、房前屋后綠化、院內甬路、居室內和廁所等,村集體對每戶進行“環保巡視”和評比打分,并全村公示。這些舉措激發了村民積極性,提升了村民環保意識。環境的改善,也為村里搞“蟹稻共生”生態養殖提供了綠色保障。
盤山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李成軍告訴記者,“蟹稻共生”屬農漁復合經營,是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盤山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大規模發展水稻種植。以新村為例,這個村是遠近聞名的“水稻村”,一直把水稻種植作為最主要的農事,改革開放以來,他們興修灌溉,改良土壤,全村耕地面積5400畝,水稻田達5100畝,全部實行“蟹稻共生”模式。如今,新村產的優質大米暢銷海內外,河蟹在市場上更是供不應求。
開啟“農漁復合經營”新時代
盤山的河蟹很有名,“蟹稻共生”更是盤山人在東北首創的一種農漁復合經營模式。目前新村村耕地已全部實現流轉,由十幾個大戶集中承包,規模化經營管理。王洪仁說,“我們村‘蟹稻共生’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兩種綜合種養模式。近兩年扣蟹價格高,養殖效益好,畝產量均在50公斤左右,畝產值1000元左右,畝效益能達到二三百元,有的甚至能達到500元以上。”
在新村村南邊的一大片稻魚共生示范田邊,記者見到了該村最大的種糧專業戶——向軍家庭農場的當家人郗向軍。
郗向軍是個“80后”, 土生土長的新村人,以前主要從事糧食收購經銷。“我之前一直在做買賣,倒騰糧食,一年能收兩萬噸水稻,賺幾百萬元。2014年開始承包土地,今年是第五個年頭。今年一共流轉3700畝水田, 地租比往年都高,聽說糧食保護價還下調,種水稻肯定不賺錢了,甚至要賠錢!”郗向軍話鋒一轉,“不過也沒事。”郗向軍的希望來自“蟹稻共生”這種創新模式。
郗向軍是新村第一個承包土地大規模種植水稻的,“當時種水稻不賺錢,看著很多農民的土地快要荒廢,國家倡導土地向大戶流轉,因為有賣糧的經濟基礎,我就想嘗試著流轉1000畝,很多人聽到消息后找到我,想流轉土地,沒有辦法,一擴再擴。”郗向軍略顯無奈地說,“當年流轉土地700元一畝,現在土地流轉的價格水漲船高,今年漲到了1270元。”郗向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糧肯定不賺錢了,幸好螃蟹一畝地能掙100多塊錢,養得最好的一畝地能掙500塊錢,銷售一點問題沒有,來收河蟹的商販有的是。這樣一來,我種地才能值當一些。”
李成軍解釋說,“從目前經營情況看,土地流轉成本每畝1270元,種植成本800元左右。國家糧食收購價每公斤1.3元,一般農民如果單純種植水稻,不掙錢,一些承包戶如果單純種植水稻,就要賠錢了。搞‘蟹稻共生’,結果就不一樣了,養蟹讓大伙還是有錢可掙。產業興旺富了新村村,立頭功的是‘蟹稻共生’。”
王洪仁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全村稻田扣蟹養殖平均畝產量40~60公斤,畝產值800~1200元,畝成本300元,畝效益500~900元。稻田成蟹養殖平均畝產量20~25公斤,畝產值760~950元,畝成本450元,畝效益310~500元。”從盤山其他稻作的材料分析看,很多地方都像新村村這樣,發展生態種養,“蟹稻共生”可達到“1+1=5”的效果,也就是“水稻+水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環境安全+農民增收+集體增效”。
郗向軍的示范田現在正在實施“明排暗灌”工程。為了提高“蟹稻共生”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效率,大家不斷探索,將原本水稻種植和河蟹養殖兩個生態系統融合為一個生態系統,“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郗向軍介紹說,“河蟹糞便是水稻生長的好肥料,蟹還幫忙除草、吃蟲子。水稻田里就不必施用化肥、農藥,水稻生產實現了綠色有機。水稻生長凈化了養殖水質,為蟹提供優質水體環境,提升了附加值。”
盤山縣河蟹研究所所長陳衛新介紹,水稻和河蟹互利共生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是盤山縣的首創。具體來說,水稻種植采用大壟雙行、邊行加密、測土施肥、生物防蟲害等技術方法,實現了水稻種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使養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減少,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保證了水稻產量和質量;河蟹養殖采用早暫養、早投餌、早入養殖田的方式,河蟹既清除稻田雜草,又預防了水稻蟲害。記者注意到,在稻田與水渠中間的埝埂上,還順勢種植著一排豆角,原來這就是當地人常說的“埝埂豆”。在稻田埝埂上種上大豆,稻、蟹、豆三位一體,并存共生,組成了一個多元化的復合生態系統,使土地資源得到最大利用。因此也形成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三收”的高效立體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即“盤山模式”。
稻田養蟹對氣象服務有著較高的需求,溫度、濕度、氣壓等都會對水稻和河蟹生長產生影響。例如,碰上連續陰雨天氣氣壓偏低、濕度過大時,河蟹容易缺氧,需要采取人工供氧措施;當夏天水溫過高時,需要灌水以保持適溫;有時碰上大風天,會導致水稻倒伏或者損壞稻田四周用于圍蟹的塑料膜。在盤山,科研人員正與村民一道致力探索出一條既能降低養殖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又能增加產量與大規格河蟹占比的高效低碳化養殖模式。
據了解,盤山縣目前正在積極推廣高標準綠色農田建設“新村模式”。而為了更好地實現“蟹稻共生”,“新村人”也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氣的建議,其中最為突出的有三點:一是國家政策規定種植1000畝地以上的種糧大戶,準許農業設施用地10畝的政策很好,但種植兩三千畝的種糧大戶,10畝的農業設施用地根本不夠,希望政策能進一步細化;二是從農戶個人手里流轉的土地,一年簽訂一次流轉協議,時間太短,承包戶難以從事長期的計劃和農田基本建設,希望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土地流轉簽訂長期協議;三是希望國家糧食收購保護價能提前一年公示,以便承包戶合理安排種植作物結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子江表示,如今,“盤山模式”在盤錦乃至全國各地得到了推廣。盤錦市在“稻田養蟹”的基礎上又繼續升級推廣“稻、蟹、泥鰍魚、埝埂豆”立體生態高效種養模式,實現“一水三養、一地四用、一季四收”,測算下來,一畝稻田收入十分可觀。當前現代農業的發展處于一個十分關鍵的轉折期,各種矛盾交織,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的融合尤為突出。以新村為例,這個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有些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比如,在鄉村建設和環境美化上,前期政府投入較多,財政負擔較重,維護運轉資金不足,在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和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需要引起重視;污水集中處理系統設計與村里污水處理量不太匹配,系統運行成本高,運轉效率不高。未來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與實施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是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