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寒料峭,湖北省來鳳縣后壩村田野上,一場春雨過后,藤茶剛剛冒出新芽。3月17日-31日,2018年農業農村部百鄉萬戶第六調查組來到后壩村進行了駐村調研。作為來鳳縣的特色產業,藤茶產業成為此次調研的內容之一。
湖北省來鳳縣位于鄂西南邊陲,因鳳凰飛臨的傳說而得名,當地少數民族居多,土家、苗、瑤等16個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61%以上,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一直以來,來鳳縣把脫貧當作著力解決的首要問題。藤茶產業是來鳳縣富民興縣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從早期的野生藤茶到如今的人工栽培、標準化種植,從移栽藤茶苗技術到直插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從小農種植到規模化種植,從初級產品到產業鏈延伸,來鳳藤茶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然而,在藤茶產業發展中,伴隨著產量的不斷提升,藤茶迎來發展良機,也面臨如何開拓市場、打響品牌的重要挑戰。參與此次調研的農業農村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陳章全認為:“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脫離市場盲目發展產業沒有出路,單靠一個村的發展很難實現產業興旺,必須遵循市場,縣域統籌。”
“野轉家” 開辟山鄉致富路
藤茶,顧名思義是長在藤上的茶,是茶家族里一朵絢麗的“奇葩”。嚴格地說,藤茶并不是茶,不屬于茶科植物,而是顯齒蛇葡萄種的多年生藤本植物,是寶貴的藥食兩用植物。
“藤茶是來鳳縣的一個特色產業,每次到來鳳縣,都會看到長勢茂盛的藤茶條。”曾經在恩施州掛職,此次百鄉萬戶調查組成員之一的農業農村部發展計劃司投資處處長張永江對來鳳藤茶記憶猶新。
向班貴被稱為“來鳳藤茶第一人”。1996年,在大河鎮擔任鄉村醫生的向班貴翻山越嶺,走村串戶,為鄉親們診病送藥。“鄉村醫生兩件寶,一根銀針一把草”,山村缺醫少藥。向班貴發現,用巖坡上生長的野生藤茶治療眩暈病(高血壓)效果較好,他采集回來,曬干后放在藥袋里,為村民免費提供。在縣里幫助下,他還找專業機構對藤茶成分進行了檢測與分析。“二氫楊梅素(黃酮)含量達42%,超過已知所有植物,還富含十幾種氨基酸和硒元素。”向班貴至今保留著那份檢測報告。
“野生藤茶產量低,當時9800余畝的野生藤茶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向班貴萌生了將藤茶由野生轉為種植的想法。2000年,他開始試驗藤茶“野轉家”栽培技術,并獲得成功。
“‘野轉家’技術推廣之后,每畝藤茶的產量比野生的高500~800斤。”更重要的是,種植的藤茶產量不僅提高了,而且品質跟野生的一樣好。向班貴解釋,藤茶自身黃酮含量高,不易感染病蟲害,不需要施用農藥,不僅產品綠色,而且對空氣、土壤及水資源也不會造成污染。
然而,藤茶種植雖然實現了“野轉家”,但采用移栽苗技術,成本高,單產仍然偏低,種植效益低。2008年,向班貴研究出了大田直插技術,大大降低了種苗成本,增加了農戶的收入。這項技術還獲得了湖北省重大科技進步二等獎。“直插技術種植,可以在藤茶地里覆膜,雜草被蓋在膜下,一畝地可以為農戶節省鋤草成本600元,而且與移栽苗技術相比,直插藤茶的產量相當于移栽苗2~3年的產量!”縣藤茶局技術員鄒平說。
從那以后,來鳳縣政府將藤茶作為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作為主導產業加以扶持、培育。來鳳縣縣委書記邢祖訓介紹:“2014年,來鳳出臺了《關于加快藤茶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每年將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用于支持藤茶產業發展,成立藤茶產業發展基金,在種植基地建設、項目申報、金融信貸、建設用地、產品研發、品牌打造等方面制定了具體支持政策。”
規模化 串起10億大產業
從2012年到2015年,為鼓勵農戶積極種植藤茶,全縣的藤茶苗木都由政府統一采購,并免費提供給農戶。向齊周便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向齊周是來鳳縣百福司鎮沙道灣村黨支部書記,也是當地的藤茶種植大戶。當大多數村民對種植藤茶還持懷疑態度的時候,2015年冬,向齊周帶頭開始種植藤茶,那一年他栽種了800余畝藤茶,頭一年每畝收益就達到1100元。
種植藤茶收入可觀,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入,沒了后顧之憂。在向齊周的帶領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承包2500余畝土地種植藤茶。2017年,該村種植藤茶總收入200余萬元。除此之外,200多個農戶通過土地租金、基地務工等方式獲得了收益,75戶貧困戶收益達30余萬元,基地共開出勞務工資130余萬元。沙道灣村由此走上了一條“支部引領+合作社牽頭+帶動貧困戶”的依靠藤茶產業脫貧增收道路。
在來鳳縣,像向齊周一樣種植藤茶獲益的,并不少見。2016年,綠水鎮老寨村4名村委班子成員發起種植藤茶的活動,并動員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就在當年,“民興藤茶專業合作社”在老寨村成立,流轉土地1286畝,2017年種植藤茶938畝,帶動本村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在內的200多名群眾常年在基地務工,為剩余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渠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后壩村農戶潘九安家里也一直堅持種藤茶,去年他們家種了4畝藤茶,一畝地的純收入達到3000元,今年準備擴大種植規模,種8畝藤茶。
據來鳳縣縣長楊局成介紹,2016年,來鳳縣出臺了對于自建藤茶產業基地的每畝給予600元的種苗補助,市場主體流轉土地新建藤茶產業基地達到1000畝以上的,每畝給予不高于300元的流轉費補助、200元的培管補助、100元的硒肥補助。2017年,當地出臺了對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藤茶產業的每畝給予1000元的補助。從2018年春開始,來鳳對藤茶苗、土地流轉費、培管費等給予適當補助,成立全國第一個藤茶產業發展局,該局人員每年50%的時間在一線指導藤茶生產加工以及營銷推廣。鄉鎮按每千畝藤茶園配備1人建立藤茶干部隊伍。
就這樣,來鳳藤茶實現了從小農戶到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目前,來鳳縣成立藤茶產業專業合作社31家,其中24家專業合作社依托公司發展基地,涉及39個村。當地舊司鎮種植藤茶已過萬畝,1000畝以上的藤茶產業村達到12個。來鳳藤茶在市場上也形成了自己的口碑,獲得湖北省“名牌產品”、湖北省“消費者滿意商品”等榮譽稱號。2013年,來鳳藤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
目前,來鳳全縣藤茶產業基地造園面積達5.2萬畝,覆蓋全縣8個鄉鎮78個行政村,有8000余戶農戶從事藤茶種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125戶),年產值近10億元。今年當地又新栽種2萬畝,共7.2萬畝,直插技術藤茶園覆蓋面積達4萬畝左右。
延長鏈條 沖刺產業高地
種植技術的提高,規模化的發展,來鳳藤茶產量逐年提升,然而,眼下擺在來鳳藤茶面前的是如何進一步打開市場,打響品牌。
“來鳳是湖北的西大門,公路四通八達,209國道從來鳳縣經過,恩吉高速全線通車,全縣村村通公路,為藤茶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運輸網絡。”縣商務局局長岳瓊表示,在藤茶銷售方面,當地已經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舉辦“中國來鳳藤茶文化節”,開展“喝來鳳藤茶、游美麗來鳳”活動,打造“來鳳藤茶”區域公共品牌,已初見成效。
事實上,來鳳藤茶要想在市場上真正壯大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新鮮采摘的藤茶保質期較短,如不及時銷售,就會爛在地里。”為此,來鳳縣就地建立加工廠。縣藤茶局長陳武寬告訴記者,“建加工廠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戶銷售藤茶問題,將新鮮藤茶加工為干的藤茶,保質期延長,可以慢慢賣。”
沙道灣村就曾吃過虧。“2017年,沙道灣村因沒有建初加工廠,當年基地有三分之二的普葉爛在地里,直接經濟損失達50萬元,作為農民,我真是心痛啊!”向齊周一臉愁容地說。今年,百福司鎮政府組織村委會、合作社等討論研究,決定新建一個藤茶加工廠,目前場地平整已完工,計劃在5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來鳳縣有5家企業,還有28家合作社自建加工廠。
自建加工廠僅僅是藤茶產業發展的一小步。2017年12月,上海一潤茶葉公司在來鳳縣落地投資成立了湖北一潤藤茶公司。一潤藤茶公司成立后與來鳳縣藤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種植大戶簽訂了3500噸收購協議,并計劃在2018年8月31日前建成國內領先的藤茶個性化訂制生產線投產。
“公司將按照每斤干普茶20元的保護價收購藤茶,保證每一個加工廠100噸的干茶收購量,而且期間還有利潤返還,可以說,來鳳藤茶2018年的產品已經有了銷路!”一潤藤茶董事長周東香告訴記者。
“不僅僅是上海一潤,硒源合作社與廣東客商已簽訂10萬斤干須茶收購合同,河南仁和公司40萬斤須茶收購合同正在洽談。2018年,來鳳藤茶將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陳武寬自豪地說。盡管2018年藤茶已經有了銷路,但如何讓藤茶產業有一個更為穩定的銷售渠道,成為藤茶長遠發展的關鍵。
發展藤茶產業,來鳳縣一直在努力。邢祖訓表示,來鳳縣明確了藤茶產業“4122”發展目標:2017-2020年,發展藤茶基地10萬畝,將藤茶系列產值做到20億元,帶動2萬戶貧困戶發家致富奔小康,形成藤茶產業集群,建成“中國藤茶第一縣”,建設世界“藤茶之都”。
盡管來鳳藤茶產業已經有了跨越式發展,但要打響品牌,再上臺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