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農”領域,盡管農村能源涉及工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多個方面,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卻不是一項為人熟知的工作。從業35年,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首席專家李景明可以說見證并推動了農村能源行業的發展,走近他,同時也走進了中國農村能源的“進化史”。
清華來的“小爐匠”
李景明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父母都是學校的老師,1984年從清華大學力學工程系熱物理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工作。剛接到分配通知時,李景明是抵觸的:工作與專業不對口,對“三農”毫不了解,工作單位離家遠……他遲遲不肯去農業部(現為農業農村部,下同)報到。直到接到農業部的“最后通牒”,李景明才來到了農業部。然而這一來,就是35年,從未離開。
當時的農村能源行業,處在解決農村用能短缺和水土流失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農村燃料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很多家庭鍋里有糧,鍋下沒柴,為了找燃料,農民紛紛去山上砍柴,去地里挖草,水土流失嚴重。針對這些問題,196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解決農村燒柴問題的指示》,提出燒柴問題是關系到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一件大事,各級領導必須從關心人民生活出發,切切實實解決農村的燒柴問題。農村能源領域當時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一是用省柴節煤爐灶提高農村用能效率,減少浪費;二是用戶用沼氣替代傳統用柴用煤的生活方式。李景明來到農工院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跟著同事做省柴節煤爐灶的研發。
要開發省柴節煤爐灶,就要先了解農村的用能現狀。那時的農村,交通不便,李景明跟著團隊去調研,都是先到縣里,再想辦法從縣里搭上運輸的卡車,坐在卡車后斗里去村里。從浙江嵊縣,到江蘇大豐,再到山東即墨,一路顛簸,暴土揚塵中,那個城市大院里長大的小伙子,看到農村的落后,感受到農民的淳樸,漸漸產生了一種責任感,他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農民,為他們說話,解決他們的困難。
農村當時的民用爐灶大多是非常簡單、傳統的大鍋灶,燃燒不充分,沒有排煙系統,一旦生火做飯,室內就煙熏火燎,空氣非常嗆,時間久了房間四壁都被熏黑。不僅如此,農民還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撿柴,在浙江嵊縣調研時,李景明甚至聽說有人在山里砍柴掉下山崖身亡。為了給農民提供既省柴又干凈的爐灶,李景明每天都穿著一件藍大褂,跟著前輩們在農工院的一間小屋子里做試驗,被大家稱作“小爐匠”。他們自己搭灶,嘗試著改變傳統爐具的結構,增加爐排提高燃燒效率,安裝煙囪方便煙塵排出,他們還購買儀器測試灶內燃燒溫度,測試排放的氣體成分,反復試驗。在他們的努力下,傳統爐灶不到10%的燃燒效率提高到了30%,不僅省了柴,廚房的煙塵也少了很多,農民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好處。他們還申請了發明專利,并建立了相應的省柴節能爐灶產品標準和測試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從清華的“天之驕子”到穿著藍大褂的“小爐匠”,李景明和農村能源的緣分開始了。
農村能源的“活化石”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家逐漸認識到僅僅通過省柴節能爐灶和戶用沼氣不能完全解決農村用能問題,開始考慮利用多種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其他生物質能來共同為農村地區提供能源供給,提出了農村能源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農村能源開始進入了綜合建設階段。這時的李景明,也開始投入到農村地區太陽能熱水器的研發工作中。
和太陽能的淵源,得從李景明的父親說起。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非常重視。會后,北京市科協專門組織了一批專家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李景明的父親受邀成為專家組成員,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一批研究太陽能的專家之一。耳濡目染,李景明對太陽能的了解起步很早。工作后到農村調研,看到農村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李景明加入了農業部牽頭組織的太陽能熱水器研發工作中。為了選擇讓老百姓可以接受的物美價廉的材料,太陽能熱水器最開始是用汽油桶、塑料袋裝著水,采用燜曬的方式進行加熱。后來為了提高太陽能轉化效率,利用新的工藝手段,逐漸發展為銅鋁復合材料的平板式設備,不僅對太陽能的吸收更充分,而且復合材料強度更高,更適合農村地區使用,在農村地區普及開來。
1993年,李景明進入農業部環保能源司,從事農村能源政策法規制定、標準化管理、技術推廣和宣傳培訓工作。1998年,進入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負責農村能源與資源環境技術推廣、項目管理、國際合作工作。事業發展逐漸進入軌道,李景明開始思考:農村能源行業要發展,最重要的是要通過企業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再把產品推廣到千家萬戶。但那時農村能源行業基礎很差,缺乏行業標準、產品標準,企業大都是家庭作坊,管理水平差,技術含量低。李景明一方面從事基礎性研發工作和標準建設工作,先后主持和組織農村能源領域標準制修訂項目100多項,同時還牽頭和參與了5項農村能源職業標準的制定,為推動行業健康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被譽為農村能源行業的“活化石”。另一方面他還關注和支持行業內企業的發展。2003年,沼氣被納入國債項目,國家隨后每年支持數十億元用于沼氣產品的推廣,需要大規模生產沼氣灶具及配套的管道閥門,當時很多地方企業都無力完成。為了推進農村能源的工業化進程,李景明通過中國沼氣學會等平臺接觸很多行業企業,首先把自己掌握的標準方面的知識傳遞給企業,把成熟的科技成果、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企業,引導他們建立企業標準制度,按照標準規范進行全過程生產;接著把現代化的管理制度介紹給這些企業,引導他們建立財務、人力資源等內部管理制度,幫助他們提高員工素質,留住人才;他還借助自己掌握的智力資源,把科研院校、專家介紹給企業,幫助企業不斷提高產品研發能力,不遺余力地幫助企業發展壯大。即使在紀律要求嚴格,很多專家談企業色變的時期,李景明也堅持認為,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只要能嚴格要求自己,只是為企業提供智力資源,為企業發展指明路子,是不會有問題的。在他的堅持下,很多曾經的家庭作坊,現在都成長為現代化的生產企業,有些甚至發展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團性企業,為農村能源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
“走出去”的中國專家
2017年12月,李景明作為沼氣專家前往塞拉利昂參加援非項目驗收,他告訴記者:“中國農村能源的國際合作主要走了兩條路,一是‘請進來’,我剛工作時,就接觸過一些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國際援助項目,通過這些項目,我們學了很多先進的技術、理念,也引進了一些產品。現階段的農村能源更多是‘走出去’,我們開始關注東南亞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農村能源利用情況并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技術援助。”
塞拉利昂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因為衛生條件差,考察組成員不敢喝當地的水,只能買瓶裝水喝,不敢進當地餐館,只能找中國人、歐洲人開的餐館,常常一天兩餐。盡管如此,近10天的考察,李景明頂著酷暑,冒著蚊蟲叮咬的風險,深入農村田間地頭,與農民和基層技術人員訪談,了解項目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
這次驗收項目資金170萬美元,主要以物資的形式進行援助。沼氣是此次援助項目的一部分,通過購買國內的玻璃鋼沼氣產品在當地選擇3個鎮進行安裝推廣。考察中,李景明發現,中國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在當地很受認可,“每到一處村寨,村民都能主動招呼中方沼氣技術人員。”但遺憾的是,安裝沼氣池之后,除了少數幾戶農戶在使用,大部分都是閑置狀態。究其原因,李景明認為,塞拉利昂常年平均溫度在25度左右,氣候濕熱,物種豐富,再加上戰亂不斷,造成當地人大多較為懶散,容易滿足。使用沼氣池需要前端做養殖,使用過程中還要進行換料等操作,在當地就不適用了。“農村能源‘走出去’的過程中,應更多研究當地的經濟社會體制和生活習慣,因地制宜區別對待。比如戶用沼氣這項技術在東南亞國家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但在非洲國家就不一樣,應該盡可能提供免維護、傻瓜型的產品,比如給農戶安裝太陽能光伏電燈,十幾年都不會壞,擦擦灰就可以了。”考察過程中,李景明還了解到中國在非洲通過結合當地的規模化養殖企業,還建了一些沼氣工程,這些工程的效果就比較理想。從塞拉利昂回來,李景明在給商務部的建議中提到,沼氣這項技術在非洲國家是適用的,但戶用沼氣現階段并不適合,未來應該通過工程沼氣的援外方式提供支持。
行業發展的“引路人”
2015年11月,發改委、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要將秸稈綜合利用率從2015年的81%提高到85%,業內認為這4%的空間更多將用于生物質能;2016年12月,第十四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提出,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利用方向,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2017年4月,農業部啟動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不久前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現在的農村能源行業,已經不單單是解決農村用能問題,更要考慮如何解決農業有機廢棄物,解決農村環境問題,農村能源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
2014年一次出差的機會,李景明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帶領村民建設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了解到總書記當年兩次赴川學習技術,回村之后“天天到處督導,又是支部書記,又是沼氣專家,幫助指導村民建沼氣池”的歷史,既感動又激動。回來之后便著手在梁家河村建了一個沼氣展室,幫助梁家河村還在使用沼氣池的農戶進行修復和服務。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村能源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
2016年6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到梁家河村調研,結合當地的農村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實際情況,提出當前農村沼氣點燈做飯需求在減弱,沼肥需求在增強,沼氣發展要順時應變轉型升級,把滿足肥料需求擺在突出位置,要探索“以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的“果沼畜”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和可持續、可推廣、可復制發展機制,實現農業資源和農產品的良性循環。
“從‘豬沼果’到‘果沼畜’,以農業生產作為目標導向,生產蘋果需要多少沼肥,這些沼肥需要多大的沼氣工程,這個沼氣工程需要多少畜禽糞污來支撐,以此來確定養殖規模,這體現的是發展觀的革命,也是農村能源行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李景明如是說。
盡管面臨機遇,李景明對農村能源行業的發展現狀仍然有些擔憂。過去的農村能源系統是一個十分健全的體系,全國所有省、市,1800個縣設有農村環保能源機構, 8000個鄉鎮有專人負責環保能源工作,體制內從業人員近4萬人。然而由于工作傳統的慣性思維,很多地方的領導還局限于認為農村能源就是要解決用能問題,思維意識跟不上新的政策,導致很多地方農村能源工作沒有進入“三農”工作主戰場。加之近年來簡政放權不斷推進,在項目整合、整縣推進這些新的管理方式下,中央層面的財政支持在調整,地方在沒有得到中央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地方的農村能源機構被轉、并、撤,工作人員被其他部門調用,出現了“網破、人散、線斷”的情況。“地方政府應該及時更新觀念,盡快認識到農村能源機構在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適應新形勢,利用新機遇,推進工作進入新階段。”
對于農村能源行業的發展,李景明一直堅持兩個觀點:一是單一技術不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應該堅持多能互補、綜合建設的道路;二是農村能源行業必須走工業化道路,引導農村能源企業走轉型升級之路,提高生產率,使產品性能更穩定,服務范圍更寬廣,行業才能發展和持續。“我做農村能源35年了,以前總想著把農村能源事業做大做強,現在我的目標是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進行農村能源革命,革農村能源自己的命。以后隨著城鄉融合發展,農民也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能源供給和能源服務,農村能源這個概念消失了,我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說起未來,李景明充滿期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