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發揮特色 讓北京鄉村更有京味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黃輝 字號:【

  伴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已進入全面推進實施階段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出臺,首都的郊區也面臨定位和功能的調整和轉變。

  調整是業態的調整,轉變是觀念的轉變

  “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從2016年起,北京市要整體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城市和國家現代種業自主創新試驗示范區,這“四張牌”是農業的“金字招牌”,代表了綠色、安全、現代和可持續,體現了農業的“高精尖”。

  懷柔有一批自詡“農二代”的當地年輕人,近年來立足家鄉土地創業,取得了成功,改變了生活,尤其是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他們有辦民宿的,有養藏白雞的,有種多肉植物的,還有專門做電商的。但是他們并不滿足現狀,還要打造聯合體,用他們的話說:我們就是要擺脫父輩經營農業的觀念,成為“農二代”!

  因此,轉變甚至擺脫北京“三農”發展的慣性思維,重新認識“首都鄉村”的功能定位,使之成為集北京濃厚的古都文化、優美的自然生態和時尚的藝術品位的現代都市農業、休閑體驗產業、養生度假之地。

  提升鄉村品位和塑造鄉村韻味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沙利文(Arthur O'Sullivan)在其新版著作《城市經濟學》中將都市村莊定義為“現代城市郊區的次中心”,并認為“都市村莊”的發展源于零售業、寫字樓在郊區的聚集和城市郊區化。這位城市經濟學家在近期美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社區設計中也用了“都市村莊”這一概念。

  伴隨著中國步入休閑時代,旅游消費模式也發生著變化,由傳統的景點觀賞為目的的“觀光游”向休閑消費、時間消費、度假居住為目的的“休閑旅游、度假旅游模式”轉換。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對于旅游消費的需求將逐步傾向于“景區的環境+城市的設施”并存的模式。也就是說,人們向往一種“旅游在景區,生活在社區”旅居功能一體化的全新生活方式。

  新農村建設不但改變了京郊人的生活狀態也改變了環境狀態,更重要的是改變了生存狀態。大多數新村依山就勢、臨湖而居,負陰抱陽形成山水佳境。像平谷的玻璃臺村、張家臺村、掛甲峪村,都成了攝影師鏡頭中的美景。

  鄉村的自然協調和建筑審美,彰顯的是一個地區的建筑風格、民俗特色和文化品位。

  雄安新區規劃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案是將靠近新區建設實體部分周邊較淺的、長滿蘆葦的濕地挖深,在新區北面堆起土山。如此一來,整個雄安新區將成坡狀分布,北高南低,水可以自然流動。這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里面陰陽互補的八卦形狀,人工建設的城鎮屬于陽,自然綠色的水體屬于陰,所以是陰陽互補的關系。

  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郊區,既要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又要適合首都的文化定位,還要彰顯北京特色的人文定位。

  對文化的認知和敬畏 對特色的挖掘和提煉

  據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介紹,《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未來北京將實現“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關于一區就是“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以及昌平區和房山區的山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格局中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教授說:“西北生態涵養區,是首都生態平衡的直接戰略屏障,凸顯出加強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優先戰略,對打造世界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北京郊區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但以漢民族為主的地區,缺少民俗特色,也少了些由民俗而形成節氣時令風俗慶典。懷柔區、大興區發揮滿族鄉民俗特色每年辦文化節。挖掘古都歷史文化,打造不同區域特色,形成休閑體驗主題,如:以皇家文化為主的傳統村落游,以軍屯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游,以都市現代農業為主的休閑親子游,以自然生態為主的農家生活體驗游。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主題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可參與的形式和內容,形成郊區文化圈。

  今年北京農業的“一號文件”中明確規定,要加大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力度,允許村莊改造、宅基地整理、溝域建設等節約出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統一規劃和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試點探索在民俗旅游專業村鎮允許村民利用合法宅基地建設二層或三層為主體的自用住宅,發展特色民宿和鄉村酒店,促進農民創業創新。

  中國人自古對田園生活充滿了向往與憧憬,從陶淵明的“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到王維的“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無數詩人對田園情有獨鐘,辭官歸隱、解甲歸田是心懷田園的人渴望歸屬的夢想。田園是引領我們生命從喧嘩走向寧靜的詩意回歸,也是我們從魯莽走向理智的心意回歸。

  (作者系北京市委農工委宣教中心副主任,高級編輯)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