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宿遷市堅持把扶貧改革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點,圍繞“緩解相對貧困、促進共同富裕”的國家扶貧改革試驗主題,堅持問題導向,探索機制創新,初步形成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改革創新成果。“十三五”以來,全市已有28.59萬低收入人口、104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脫貧,脫貧率分別達45.3%和55.3%。
產業發展,在促進增收致富上著力。一是發揮農業這個基礎產業的撬動作用。緊緊抓住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有利契機,規劃建設農業規模基地136個,新增生態高效農業26.4萬畝,帶動近10萬低收入人口增收。積極把握江蘇省南北掛鉤產業扶貧機遇,先后舉辦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暨產業富民項目對接會等農業招商活動30余場次,招引農業產業項目122個。二是發揮電商這個新興產業的帶動作用。全市有5600名低收入農戶成為網店“店主”,5.2萬低收入人口直接參與網絡經濟。三是發揮就業這個增收途徑的驅動作用。大力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去年新增“家門口就業”項目195個,累計達到893個,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4.9萬人。
縮小差距,在加快民生改善上發力。一是“三大禮包”改善低收入家庭面貌。大病補充保險,惠及低收入農戶1.15萬人次,累計減少醫療支出近4353萬元;扶貧助學資助低收入農戶子女33.56萬人次,累計金額4.08億元;建成殘疾人之家89個,完成殘疾人托養2000多人次。二是“多方投入”改善經濟薄弱村面貌。省、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直接投入3.62億元,編報實施各類幫扶項目7021個;省、市幫扶工作隊和市、縣(區)“掛村包戶”單位共投入幫扶資金6.12億元、實施項目1998個;2017年,發放扶貧小額貸款9.67億元,居江蘇省第一。三是“三類項目”改善重點片區面貌。結合生態要求,實施西南崗地區、成子湖周邊地區、連沭結合部片區共幫扶項目304個,已建成 231個,實際完成投資26.59億元。涉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改善三大類。實施片區關鍵工程11個,投入幫扶資金3.14億元。
探索創新,在增強改革活力上聚力。一是探索保險扶貧試點。對構成殘疾的,按照傷殘等級給予3000元~3萬元理賠,已累計賠付452例、361萬元。二是開展生態經濟示范鎮試點。目前,8個試點鄉鎮的首批394個項目正在扎實有序推進。三是實施土地增減掛鉤試點。已累計開展節余指標省域內轉讓9617畝,總成交價67.1億元,成交面積和成交總量均占全省60%以上。四是推進金融扶貧試點。出臺加快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意見。2016年以來,已累計發放“兩權”抵押貸款1.48萬筆、金額27.64億元。五是開展收益扶貧試點。完成2.6億元扶貧資金資產確權登記工作,向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發放分紅收益2300萬元。
壓實責任,在完善推進機制上用力。一是強化工作責任落實。明確市、縣、鄉黨委副書記牽頭主抓、政府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經濟薄弱村第一書記負責統籌協調,健全四級工作網絡,形成了市、縣、鄉、村同抓共管、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工作格局。配備鄉鎮扶貧專干114名,實現鄉鎮扶貧專干全覆蓋。二是強化實績考核認定。嚴格日常考核、責任考核、目標考核,扶貧工作實績納入擬提拔干部考察內容,并在任前公示中對扶貧實績進行公示,已累計對7批次117名擬提拔使用的市管干部進行了扶貧實績認定。三是強化資金項目監管。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平臺+資金資產管理辦法”的“611”監管體系。去年9月,監管系統、手機APP、陽光扶貧網正式上線運行,“三層、四庫、兩端”大數據系統基本建成,扶貧、民政等7個部門23項業務利用系統作為工作平臺進行辦理,基本實現了全程留痕、動態實時的工作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扶貧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