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綠色打底 生態為標——浙江水稻綠色發展探行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雪亞 字號:【

  “魚米之鄉”的浙江以種植水稻為主,隨著人們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水稻的綠色生產也越來越受關注。以生態為底色,通過先進的綠色集成技術應用和綠色推廣示范,浙江趟出了一條水稻綠色發展之路。近日,記者來到這里,探尋水稻綠色發展的步伐。

  生態治蟲

  “綠色標準”引領水稻生產潮流

  初春時節的江南,綠意盎然,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金華市湯溪鎮寺平村,有片百畝稻田與眾不同:沒有整齊劃一的水泥田埂路,取而代之的是用泥壘成小田埂,田埂上還種滿了香根草、芝麻、波斯菊等花花草草,格外打眼。

  這樣的景象,緣于呂仲賢團隊多年設計試驗的成果。呂仲賢是浙江農科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的副所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長年專注于水稻害蟲防治技術的研究,成功實現用生態防控技術,來減少農藥施用量。這里便是他帶領的團隊與金華市植物保護站合作創建的首個示范基地的核心試驗區。

  “別小看這些花花草草,它們可不僅僅是美化環境,還能保育天敵來消滅稻田里害蟲,這就是生態治蟲。”呂仲賢告訴記者,“過去農民濫用農藥,把稻田中的害蟲連同天敵都殺掉了,害蟲天敵就像稻田‘免疫系統’的抗體,一旦蟲害入侵,天敵又沒有,自然呈爆發式增長。人們往往會盲目加大農藥用量,導致抗藥性和害蟲再猖獗,破壞生態平衡,造成惡性循環。”

  改變這一植保現狀已迫在眉睫。經過多年研究,呂仲賢強調“栽培健康作物、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用有益生物、科學使用農藥”的植保策略。在他的團隊刻苦研究下,目前已經集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水稻害蟲生態工程控制技術,制定了地方標準,通過選用抗病蟲品種,種植誘蟲植物和應用性誘劑誘殺害蟲,種植開花植物保護天敵,在確保水稻產量無顯著差異的同時,有效控制稻飛虱的種群數量,達到化學農藥使用次數減少3次、殺蟲劑使用量減少75%左右的效果。同時,逐步恢復和強化了稻田生態系統的控害功能,使稻米農藥殘留量達到無公害農產品標準,保持了水稻的穩產優質。

  “我們在田埂和田塊間,按一定間隔分批種植了芝麻、茭白、秕谷草等植物,而這些都是為害蟲天敵服務的。比如:秕谷草、茭白等是儲蓄植物,可在水稻非生長季節,為寄生蜂等益蟲提供替代食物和庇護場所,目的是利于天敵種群的增長,維護稻田生態系統平衡;而芝麻則是益蟲們的‘補品’,叫作蜜源植物,顧名思義,即為天敵提供花粉和花蜜,讓益蟲壽命更長、寄生能力更強、繁殖得更多,是農科專家從幾十種植物中挑選出來的。”金華市植保站工作人員朱平陽向記者介紹。

  望著自家700畝水稻田,種植大戶戴建華心里美滋滋的,“待到金秋十月,我們就能吃上新鮮的大米。”戴建華是這套水稻綠色技術的首批受益大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前幾年用農藥時,還是有效果的,現在越用越不行,害蟲也有抗藥性,惡性循環,不時會爆發病蟲害。通過實施綠色標準,這幾年產量不一定增加,但我們的農藥成本降下來了。以前700畝的水稻田,每年買各類農藥大約就花費12萬元,現在可省下農藥成本8萬元。常規米2元,綠色防控的米5元一斤,買家也不嫌貴,除去綠色防控技術措施的投入,經濟效益也還是比較可觀的。”

  水稻收成好,經濟效益高,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種水稻。村民戴天德時不時就和幾個“農二代”討論琢磨這套水稻綠色生產的技術規范。這些農業科學技術在實驗室經過了反復試驗,再進行田間驗證試驗,用了近10年時間提煉總結,最終轉化成《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在此標準指導下,截至2017年底已創建示范區88個,示范面積8.43萬畝,輻射推廣面積40.5萬畝。

  “我們從實驗室到金華基地做了十多年的試驗,通過豐富生物的多樣性,用天敵來控制害蟲,達到作物、天敵和害蟲之間的生態鏈自我平衡。比如:每畝一次放一萬頭赤眼蜂,放五個點,效果最佳。這些都是有我們田間的試驗數據支撐的。希望通過標準的實施,可以把專利落實到田間,讓這個技術真正被農民掌握。”呂仲賢告訴記者。

  2017年,《水稻害蟲生態工程控制技術規程》已經正式上升為浙江省地方標準,在蕭山、寧波、臺州、麗水、嘉善等地廣泛推廣應用,稻田綠色防控標準化正在引領浙江農業綠色發展。

  據了解,這片稻田里進行的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實驗,是國際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農科院和金華市植保站協作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葛杰夫教授是國際上提出“水稻生產綠色生態防控技術”理念的第一人,也是國際水稻研究所指導跟蹤國際合作項目的顧問,他對金華水稻的“綠色標準”如此評價:“這是國際倡導的糧食綠色生產理念在中國踐行的典型案例。”

  盡管這套生態治蟲模式已有明顯成效,但由于生態控制技術成本高、見效慢、技術要求高,阻礙了其推廣與應用。對此,呂仲賢呼吁,政府部門在加大農作物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研究投入的同時,能否對推廣誘殺技術、釋放天敵和使用生物農藥等非化學防控技術應用,給予相應的資金補貼。

  “一水兩用、一地雙收”

  穿過成片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帶記者來到了位于杭州市富陽區的試驗田,這里的方形池塘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我們從2008年開始與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吳殿星合作,從專用品種和栽培技術兩方面入手研究池塘稻種植。長期水產養殖條件下,特別是高密度養殖,飼料和水產養殖動物的排泄物等導致水質、水環境變差,水體呈現明顯的富營養特征,銨態氮、磷、化學需氧量明顯增加,藻類大量繁殖,造成嚴重的養殖池塘面源污染。養殖池塘水產品吸收的氮、磷僅占投入總量的3%~25%;殘余養分中約有41.7%殘留在水體中、44%沉積在底泥中,因此去除底泥和水體中的冗余養分是水體凈化的關鍵。和水草相比,水稻的凈化能力更強。采取池塘種稻方式,吸收底泥和水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特別是降低底泥中的有機物和銨態氮含量,改善水質,促進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方福平說。

  作為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成員,方福平關心的不僅是水體的凈化,還有國家糧食的安全。“池塘種稻創新了水稻種植方式,是擴大水稻面積、提高谷物產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若全國有1/4的養殖池塘種植水稻,則水稻面積可以增加1000萬畝,相當于2010-2014年全國水稻面積增加的總和。

  稻田里能養魚,池塘里也能種稻。池塘稻技術不僅擴大了水稻種植面積、提高了稻谷產量,還創新了水稻種植理念和方式。

  “池塘種稻不僅能種,而且好處還不少。水中過剩的氮肥和磷肥能被水稻作為肥料,凈化了水質,還能少施肥;池塘里稻飛虱等害蟲,往往成為水產動物的餌料,不用給水稻打藥;殘留在池塘的秸稈可以直接喂食草魚,減少飼料投入,促進秸稈循環利用,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減少面源污染。”方福平說。

  對廣大農民來說,綠色技術能否得到應用最看重的還是效益。“飽滿Q彈,香醇軟糯。”浙江盛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經理蘇曉逸開始在朋友圈里賣大米。2014年,蘇曉逸開始在基地部分池塘試驗蝦鱉稻共生技術,“從5月插秧到10月底收獲,池塘稻比普通晚稻多2個月的生長時間,米質更優。不僅收獲的綠色大米銷路不錯,而且水體富營養化明顯減少,整個生長期不用換水,池塘水體仍能夠達到四類水標準,個別指標甚至達到二類水標準。水質好了,蝦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大蝦的比例也增加了。”蘇曉逸說。據了解,傳統方式養殖南美白對蝦,大蝦比例只有五六成,而蝦鱉稻共生,大蝦的比例能達到七成。“不要小看這一成”,據蘇曉逸介紹,小蝦每斤收購價只有18~20元,大蝦可以賣到65~70元甚至更高,所以大蝦比例提高對于效益的提升非常明顯。

  邊研究、邊示范推廣,在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團隊試驗示范點數量、塘體類型均由少到多,參與的省份由浙江省逐步擴大,到2016年示范種植(或主動聯系種植)的有江蘇、浙江、湖北、安徽、廣西、湖南、江西、重慶、四川、云南等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池塘稻示范推廣步伐進一步加快。

  “池塘稻以池塘專用稻品種為基礎,通過集成池塘水產養殖和水稻栽培技術,種植水稻時不需載體,無需施肥,技術容易推廣。同時,池塘種稻還可以通過水產動物和水稻的生態互惠作用,抑制水稻病蟲害的發生,水稻生長過程中無需噴灑農藥,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統一。”方福平對池塘稻前景很是看好。

  “作為一項新的種養結合模式,池塘種稻還有很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如養殖戶傳統思維的改變、池塘種稻技術的完善、魚稻共生的比例問題(水產放養密度與池塘種稻比例)、水稻機收問題等,需要進一步支持和研究。”對池塘稻的未來發展,方福平有更多思考。

  從單家獨戶到統防統治

  如何讓綠色技術更廣泛地被農民使用?在浙江蕭山,合作社搭起了橋梁,政府通過購買服務讓綠色技術在田間落地,同時增強了農民的綠色意識。

  2005、2006兩年蕭山區的稻飛虱爆發成災,傳統的單家獨戶防治弊端凸顯。蕭山區開始著力于引導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2007年,蕭山首家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杭州廣通植保防治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

  “我們根據區域分布,以村或農場為單位,組建統防統治作業服務隊,由村干部或農資服務人員負責,在合作社統一管理下開展服務工作,作業人員還需經過農業局培訓考核,持證上崗。”靠農藥公司起家的杭州廣通植保防治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蔡吉生率先扛起了植保服務的大旗。

  “以前施藥10次以上,現在只需要4~5次,施藥次數大幅度減少,每畝降低農藥成本40元左右。同時還節省了人工,防治效果明顯。”種糧大戶王云峰說。

  “藥前三天定方案,藥后三天驗效果”,如今在蕭山成了農民的順口溜。“我們擁有植保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16名,其中研究生5名,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植保技術咨詢、農林植物檢疫、測土施肥服務等工作。通過田間巡查指導、防治藥劑的田間試驗、稻田藥劑病蟲害調查,保障水稻科學生長。這支小分隊成為一支高效率的田間病蟲偵察兵、害情預報信息員、防治效果把關者,確保每次作業防治質量。”蔡吉生說。

  “用藥量減少30%,稻谷安全系數提高了,環境污染減少了,農民收入增加,勞動強度減少了。”河上統防統治作業隊長種糧大戶石國杰說。

  從過去千家萬戶的植保工作到現在有一個專業合作社統防統治,合作社的服務受到了越來越多老百姓的歡迎。“2017年,杭州廣通植保防治服務專業合作社水稻統防統治服務農戶5686戶、服務面積31496.34畝。”蔡吉生說。

  綠色是政府的責任,為了更好地讓好技術落地,蕭山區出臺扶持政策,凡是參加合作社統防統治的農戶每畝享受56元財政補貼。合作社購置新型植保機械,享受40%的財政補貼。同時,對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加強監管與引導扶持。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按照每畝14元的服務費標準補貼給杭州廣通植保防治服務專業合作社,讓合作社可以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開展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服務,更好地發揮橋梁作用。

  “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實施后直接經濟效益產生慢,對于種糧大戶及農業生產企業而言,主動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的意愿不強。為此,政府應加強綠色發展理念宣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進綠色防控示范推廣與大面積應用。建議大力扶持發展具有較強技術力量的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以政府花錢買服務的形式,由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來實施綠色防控示范區的各種技術措施。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資金中,安排綠色防控建設內容,使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應用常態化。以點帶面,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蕭山區農業局植保專業首席農技推廣專家王國榮說。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