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折達二級公路連接臨夏州折橋鎮和蘭州市達川鎮,全長77公里,估算投資15.7億元。日前,有媒體報道,折達公路考勒隧道內原設計中“雙層鋼筋”,施工后變成了“單層鋼筋”。相關部門曾要求對該隧道封路進行加固整修,但經調查,該隧道“整改”措施只是刷了涂料。
折達公路考勒隧道所在的東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群眾出門只能爬山或者乘坐渡船。折達公路不僅能夠解決當地群眾出行的問題,也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帶來了希望。可以說,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扶貧路”。然而,耗資巨大的“扶貧路”因為施工過程中的偷工減料變成了“打折路”“危險路”。整改過程中二次偷工減料更是延誤了“扶貧路”的“病情”,包庇了安全隱患,放大了風險。
折達公路考勒隧道問題是質量問題,更是作風問題。在最初施工時,施工單位不按設計施工,將雙層鋼筋改為單層鋼筋,竟能通過驗收關,順利“竣工”,對道路工程質量負有監管責任的交通等部門把關不嚴,存有作風問題;在整改過程中,整改責任單位刷涂料敷衍了事,甘肅省公路局專項聯合調查組以為“人家說整改好了”就是“整改好了”,“沒顧得上看去”,表示“無能為力”,履職不到位,存有作風問題;面對舉報和媒體的監督,甘肅省交通運輸廳依然沒有重視,無視信訪規矩,無視自身職責,把記者支來支去,推諉扯皮,也是作風問題。可以說,從前至后,很多責任都失守了,很多規矩都被突破了,直到央視報道后才引發了系統的反思和整治,才讓遲來的責任歸了位。顯然,折達公路考勒隧道問題的每一個環節都關聯著作風問題,也正是作風路上的“偷工減料”為折達公路的偷工減料創造了“寬松”的環境,打好了“地基”。
作風路上的“偷工減料”是根源問題,危害一點不比實際道路的偷工減料輕,更應該得到整治。甘肅折達公路折射出來的作風問題應引起重視。作風建設是系統工程,是長期工程,必須健全日常的監督機制,扎緊制度籬笆,堵住監督漏洞,筑牢薄弱環節,強化監督措施和考核措施,對不守規矩的部門和個人,依法依紀督導、問責,讓責任失守者付出必要代價。
(河北省灤南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